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发布时间:2021-02-2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怀 怀 怀
别恨离愁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方法
(一)看标题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一】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标题上,可推知作者抒发的感慨与忧愤之情。再联系诗歌内容,便可推知作者为国家缺 少诸葛亮那样出兵北伐、恢复中原的帅才而忧伤,也为自己壮志未酬、两鬓先衰而感愤。
(二)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 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 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特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 捣黄龙”的捷径。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 尾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慰藉,同时给予对方信心和力量。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玉壶”比喻品德的洁白无瑕。这里是诗人表达心志 , 说自己在仕途中不会同流合污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用“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 “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三)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 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此 时杜鹃花亦盛开。【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 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子规鸟” : 不如归去。
(四)明意象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一提到“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 咱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再如,诗 歌一提到“杨柳“,我们不仅要想到杨柳婀娜多姿的春色,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留。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托物言志,词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 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五)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 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 有关。
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颇有“终南捷径”的味道。 【例五】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这首诗歌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 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六】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歌借助“楚腰纤细”,“掌中轻”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答: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因为题目中的“泊”和诗中的“客”字,都表明了作者 是漂泊在外,是羁旅游子。而“客”与“对愁眠”中的“愁”结合,就成为了“客愁”, 这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⑵、第一句、二句都借景抒情,这两句的景有什么不同?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第一句写景,“月落”、“乌啼”、“霜”这些景物,都带有凄凉的特点,从正面 衬托了作者的“客愁”。
第二句写景,“江枫”、“渔火”这些景物,在月落乌啼这种幽寂的背景下,多少现 出了些亮色和暖意,让作者似乎忘记了孤独伤感,但是,作者写如此景象,恰恰是为了反 衬羁旅的客愁。
小结
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多角度(标题、作者、注释、问题、诗眼、意象、题材等)入手,每 一个角度要相互关联 , 不能孤立对待。 答题时要注重用词准确和专业,并且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规范答题的常用格式 ①抒发⋯⋯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的情趣 ④寄托⋯⋯的情怀 ⑤表达⋯⋯的追求 ⑥流露⋯⋯的倾向 ⑦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鉴赏“思想感情型”题的答题步骤
根据高考的评分要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三步走 答题步骤:
先点出作者的感情 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 括或翻译) 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 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一句、一联、一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年全国Ⅰ卷诗歌鉴赏题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牛马放多春草尽,
云和积雪苍山 朴① 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原田耕破古碑存。 烟伴残阳绿树昏。
不堪晚, 数里黄沙行客路, 回首思秦原。
[ ]①周朴 ?

878 :字太朴,唐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感情】( 1 分) 诗人春日眺望荒凉的郊野,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起当年秦国何等 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联系诗歌及背景进行分析】( 2 分) 诗歌用了借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的 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表现手法】( 2 分)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做到“不引诗 不答题”。 在答题的时候,你把你的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 、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你的分析中,这将 极大的增强你的答案的规范性。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
三献 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 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释】 ① 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 42 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 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 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③ 鄂杜: 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中的 “三献 ”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 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 花。 C. 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
飞。
D. 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
静。
2)诗人为什么 “望见乡山不到家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 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② 诗人想在春天到达

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③ 表达了诗人为 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 【分析】( 1B 项, “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分析错误,诗 歌第四句 “广陌春期鄂杜花 ”,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 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 “并在那里赏花。 ”错。故选 B
2)首先在诗中找到 “望见乡山不到家 ”,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
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 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 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 家。 ”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 “不到 ”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 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② 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 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③ 表达了诗人为求 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 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 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 结合理解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
(明)郭汝霖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 ① 嘉靖四十年( 1561 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 “封舟 ”向琉球王国进 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
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 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 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
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 1C 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

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 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 【分析】( 1 C项, “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 “虚实结合”。故选 C
2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 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 浪远,钓屿芜波明 ” 写初见钓鱼岛。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
结,涛声笛共清 ”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 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 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 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 C
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 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 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 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 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 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 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 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 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徐昌图①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两句直写别离, “恨”字直抒胸臆,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及羁 旅之恨。
“长恨”道出“饮散”西“去”并非第一次,一个 “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B. 第三句写出词人频频回首之态,既写出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 “有形”情态,
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融情于景, “淡云”“孤雁”寒“日”描绘出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写出浪迹飘零之 苦。
“暮天红 ”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
D.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
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社会离乱的影子。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 “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 1C
2)同意。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 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 感人。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 “虚境实 写,化虚为实 ”的妙笔。
【解析】 【分析】( 1C 项, “暮‘天红 '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 意”表述错误, “暮天红 ”虽是美景,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充满了伤感。故选 C 2)本题中,下阕
以设问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领起 ,设想一路行船可能出现的 种种情境 ,饱含孤独愁苦之感,此为虚写。而
“潮平淮月朦胧 ”、 “轻浪五更风 ”等情景又如此
的真切感人,诗人把这种孤寂之情融于景中, “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
故答案为:⑴ C ⑵同意。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 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 人。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 “虚境实 写,化虚为实 ”的妙笔。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 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诗歌的准确理解,从诗歌中提 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徐衡仲惠琴不受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
【注】 ① 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定自奇。

② 庚庚:纹理横布
的样子。 ③ 舜作《五弦琴歌》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 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 “奇 ”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 “奇 ”的具体体现: ① 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 ② 琴音不合流俗; 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 ① 下片前三句,写 “人散后 ”,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 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 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 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 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 【分析】( 1)上片 “千丈 ”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 不凡。 “玉音”横“理 ”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这四句借 “琴” 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 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 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 “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
”,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
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 “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 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为个人的小境界。最后两句, “不 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 ”,意思是 “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 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此为大境界。这样作者由个 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故答案为:⑴琴之 “奇 ”的具体体现: ① 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 ② 琴音不合流俗; 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 高卓的人格。
⑵ ① 下片前三句,写 “人散后 ”,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 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 ”,词 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 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 民的大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诗歌内容,要结合诗文理 解诗意,梳理情感。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琴的奇特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 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标高卓。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 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 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 ② 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 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④ 。
【注释】 ① 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 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 杜陵:在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 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 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 “杜陵秋 ”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 ”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 ”借指诗人戎马生涯, “非复昔 ”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 “愁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 ① 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 满怀。 ② 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 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 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 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 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 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 【分析】( 1B 项, “颔联巧用 ‘杜陵秋 '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 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两句是写对 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 “散关 ”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 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 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 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 “杜陵秋 ”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 到鸿雁传来的却是 “杜陵秋 ”, “杜陵秋 ”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 的无比忧虑。故选 B

2)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联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
西风满眼愁 ”叙出游地点、时间、景象以及感受, “卷地西风 ”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发愁;颔 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颈联 “山 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对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 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 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尾联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 州”, “横槊赋诗 ”,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 正是 “铁马秋风大散关 ”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 “非复昔 ”三字包含着很多 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 ”,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 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 “愁”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 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 怀。② 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 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 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 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 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 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 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 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 等,进行综合解读。本诗以 “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 “西风 是秋天的象征, “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 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 心来; “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 楼。 ”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 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横槊赋诗 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 “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 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 ”,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 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可据此概括得出。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 “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 “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 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
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
时又与抒情主人
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 遣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 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 “我 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解析】 【分析】( 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 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 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池面鸳鸯的相对 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 “尽日无人看微雨 ”,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再分析 表达效果: “尽日无人看微雨 ”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 “看”字,则暗 暗托出观景之人。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 “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 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 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 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 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 之孤寂。(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它给全诗营 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
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点评】( 1 )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 (词)内容,坚持 “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 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 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 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我” 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 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 ________ ,交代了“男儿” ___________ 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 “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 “勇士”(或军人,将军) 2)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 “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 ② 心理描写,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 ③环境渲染, “黄云 陇底白云飞”。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 ④人物衬托, “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解析】 【分析】( 1)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 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 “男儿事长征”,意思是,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
远征。交代了“男儿”勇士或
军人的身份。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 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战 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令敌人畏惧。本诗塑造男儿形象,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 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 “须如蚜毛磔”和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 轻七尺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 “黄云陇底白云飞 ”,一种是他 人的衬托, “使我三军泪如雨 ”,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 效果即可。
故答案为:⑴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 “勇士 ”(或军人,将军)
⑵ ① 外貌描写, “须如蚜毛磔 ”,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 “男儿 ”勇猛刚烈的气概; ② 心 理描写,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 ③ 环境渲染, “黄云陇 底白云飞 ”。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 ④ 人物衬托, “使 我三军泪如雨 ”,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 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时, 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 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点。解答此题,先指出塑造人 物的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
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
B. 陆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述。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
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 朝廷国事。 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
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2)两首诗都写了 “社日 ”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

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 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 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 ”是夸张说法,说
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 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
【解析】 【分析】( 1C 项,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 朝廷国事 ”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 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 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 的“山重 ”柳“暗”一联。故选 C 2)陆诗中,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意思是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
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 “桑柘影 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意思是 “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 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 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 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 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 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 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 ”是夸张说法,说明
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 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 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 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 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 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 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 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