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1 07:38:32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使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乃黄杨不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故在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 1)大;读;出名、有名

2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________    ③年与时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三者的关系。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

2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故选C

故答案为:⑴①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增长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 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梓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不可得________

于沙上________

可据理臆断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 1)终了,最后;埋没;主观地判断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D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臆断主观地判断是古今异义词,终了,最后的意思。(2句中的是(这)、岂(怎么,哪里)、为(被)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已(停止)、遂(于是,就)、溯(逆流而上)几个词是赋分点。

3D项,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是老河兵,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客观实际的错误。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⑴① 终了,最后 埋没 主观地判断

⑵ 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⑶ 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平?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道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子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某回:以毕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

    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注释】养由基:人名,楚将,善射,支左屈有: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是一种正确的射箭法。少焉:一会儿。弓拨矢钩:弓拉不开,箭歪斜。拨:不正。钩;弯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射于家圃________  ②担而立________

敢轻吾射________ ④笑而________

曰可教射________

2)下列各组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钱覆其口   我酌油知之

B.见其发矢十八九   百发百

C.睨之久而不    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D.公亦以此    钱孔入,而钱不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人皆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4)这两则短文中养由基与陈康肃公有什么相同之处?

5)这两则短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案】 1)曾经;放下;怎么;打发;竟然

2B

3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乙文: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句意为: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曾经。

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释:放下;

句意为: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

句意为: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乃:竟然。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A:用/凭借;

B:射中/射中;

C:离开/距离;

D:自己/从。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徐:慢;沥:注入;自:从。句意为: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句中重点词有:皆:都;乃:竟然;何:为什么;句意为: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从[]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刻苦学习;而[]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看出陈尧咨射箭本领比较高超,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对别人观看他射箭时只微微点头大为不满。从康肃笑而遗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据此归纳出二者性格中的相似处。

5)结合【甲】文内容,从无他,但手熟尔中可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结合【乙】文内容,从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故答案为:(1)曾经;放下;怎么;打发;竟然;

2B

3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乙文: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点评】(1)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内容及人物的描写来分析。首先看清题目要求,两个人的共同点,要从两则材料入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共同点。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文章所揭示的道理,然后再进行比较。

6课外阅读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索笔________  ②丞相视久之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使

3)下列对于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做错事情不能责怪别人,要检点自己。

B.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有了错误应及时改正。

C.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是草书大王。

D.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书写应该认真,不要给自己和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答案】 1)快;仔细、认真

2)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是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的意思是:(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来看,张丞相连自己写的草书都认不出来了,可见其毫无章法可言,自然C项中所说张丞相的草书写得很好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

故答案为:快;仔细、认真;

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

⑶C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不是很擅长。爱好草书的一批人都讥笑(嘲讽)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偶然想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龙飞凤舞写了一纸。他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至于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不亦精乎________

但微 ________

之久而不去________

以钱其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答案】 1)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盖

2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是指射箭的技艺是名词用如动词,点头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句中的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几个词是赋分点。

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据此,最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 ;盖

⑵ 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⑶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和辨析。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陈康肃公________           ②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尔安敢吾射________           ④康肃笑而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无他,但手熟尔。

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如何理解?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换成”“”“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1)擅长,善于;看轻,自夸;轻视;打发

2(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不行。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箭;,只;,点头。

3)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文意可知:康肃笑而遣之中的是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由陈尧咨一开始的自以为射箭技术高超,对轻视自己的卖油翁不满,到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在此情况下,其笑既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又是对对卖油翁的佩服。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善于 看轻,自夸 轻视 打发

⑵ 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不行。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可围绕羞愧和敬佩来组强语言表述。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注释)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西洛:西京洛阳。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尔安敢吾射(轻视)

B.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C.学如此(广博)

D.少所好(特别的爱好)

2)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B.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C.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D.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4)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C

2B

3我也没有什么奥妙(技巧),只不过是手熟、技巧熟练罢了。

钱思公虽然出身(出生、成长)于富贵人家,但是很少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4)甲文卖油翁因为手熟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钱却不湿(陈康肃因为手熟而善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钱思公出身富贵,却坐卧、上厕所都不忘读书(宋公垂上厕所书声琅琅,我的文章大多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写出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或做事要集中精力,或要善于利用时间)。

【解析】【分析】(1其笃学如此:也是如此的好学。笃学:专心好学。笃:忠实,一心一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译为:每当去厕所,一定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他:没有什么奥妙。:罢了。嗜好:特别的爱好。还有生长(于)富贵省略句的翻译。

4)比较阅读。考查两篇短文分别蕴含的道理。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分别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到底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如《卖油翁》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道理。而乙文可从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也读书)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⑵ B

⑶ ①我也没有什么奥妙(技巧),只不过是手熟、技巧熟练罢了。

钱思公虽然出身(出生、成长)于富贵人家,但是很少有什么特别的爱好。

甲文卖油翁因为手熟而能够把油从钱口注入葫芦,钱却不湿(陈康肃因为手熟而善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钱思公出身富贵,却坐卧、上厕所都不忘读书(宋公垂上厕所书声琅琅,我的文章大多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写出来),说明成功来自勤奋(或做事要集中精力,或要善于利用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文章中心的分析。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寻找两篇文章共同表达的道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要语言简洁,切中要点。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二)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非木柿/再啮

B.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

C.反溯流逆上矣/拜蒙母

D.知其一/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 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1A.是:两个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B.尔: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C.遂:两个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于是D.但两个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是。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意思是本来;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于沙上________

转转不________

及见外方人________

焦而不吾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 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

2C

3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解析】【分析】(1是本文重点掌握的词解释为埋没古今异义,停止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来到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类似

2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南岐”“其水”“凡饮之者三个名词,通读全句,可以判断这三个词作主语,一共三句话,分别断在其水”“凡饮之者之前。故选C。(3)本题应理解为应理解为怎么应理解为带走,本句是被动句;句注意应理解为这样应理解为哪里应理解为除去

4)甲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直接揭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乙文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① 埋(埋没) 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

⑵ C

⑶ 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

12文言文阅读

窃符救赵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资治通鉴·周纪·窃符救赵》

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人。

2)解释下列各项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臣有在市屠中________

故久立________

公子愈和________

宾客皆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小百科卡片,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

4)人物品格往往在其言行中得以显现,请结合文章评析公子无忌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2)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

3)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

4)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下士,宽厚爱人。

【解析】【分析】(1)该句中表时间,可以独立划分开;接着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写出了人物了品质,所以这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因此第二处划在下士之后,注意题干中要求只划两处。

2客: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客人,古义翻译为朋友睨: 在古今含义上基本一致,翻译为斜着眼看色: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颜色,古义翻译为脸色、神态惊:在古今含义上基本一致,翻译为惊奇、惊讶

3)该句中注意:置:召开,摆;会:宴请,从车骑:驾着马车。另外翻译时注意坐定缺少主语宾客,记得一定要补充出来。

4)文中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句可以看出魏公子的谦逊、知礼;侯生要求公子驾车去集市看自己的屠夫朋友时公子引车入市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公子并没有表现的不耐烦,最后公子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都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

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

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下士,宽厚爱人。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当初,魏公子无忌很有仁爱之心而且礼贤下士,以致于有门客三千多人。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