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验

发布时间:2020-04-14 11:53:51

卷I(选择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45分 , )

 1. 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寓描写于说明之中,生动形象。

D.第②段第一句与这两句话在结构上形成总分关系。

 2. 下列关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 下列谚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B.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C.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D.春雾雨,夏雾热,秋雾晴天冬雾雪

 4. 下列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一段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D.文章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在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5. 下列关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文中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C.本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朴实严谨,作者采用生动典雅的语言描述,其好处是: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D.“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得早。”根据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6.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ɡ)      酝酿(yùe)      销声匿迹(nì)

B.孕育(yùn)         落叶(luò)        衰草连天(āi)

C.翩然(piān)       连翘(qiáo)       风雪载途(zǎi)

D.融化(rónɡ)      观测(ɡuān)      草长莺飞(zhǎnɡ)

 7. 下列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文章倒数第三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古今差异。

 8. 下列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

C.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9.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集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侯观测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10. 选词填空: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______ , 动物的养育往来。(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得多。( )

 1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12.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13. 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14. 结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的相关知识,选出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适应。

 15. 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C.“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D.“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卷II(非选择题)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

 16. 给加点字注音。

(1)簌簌________

(2)草长莺飞________

(3)风雪载途________

 17. 解释词语。

(1)草木荣枯:________

(2)风雪载途:________

(3)次第开放:________

(4)周而复始:________

 18.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________ 果实的时期。

(2)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pánɡ huánɡ________,没有矛盾。

(3)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yǎn huā liáo luàn________的弧线。

(4)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tì sì hénɡ liú________的。

 19.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g fā___________,各种花cì dì___________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___________归来。

(2)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________果实的时期。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________。到处呈现一片shuāi cǎo lián tiān________的景象,准备迎接fēng xuě zài tú________的寒冬。

 20.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 ér fù shǐ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cǎo zhǎng yīng fēi________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

 2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画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2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________段和________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答案

1.【答案】C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句中“好像”-词在此处构不成打比方。故选C.

2.【答案】D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学常识

说明顺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大自然的语言” 中“语言”是指物候现象及物候学。
B项,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C项,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生动”,不是“平实”。
故选D。

3.【答案】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属于农谚。故选B。

4.【答案】A

【考点】

说明文标题含义及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表现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
C项,“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一段文字描绘了四季的不同景象,所以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
D项,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
故选A。

5.【答案】D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说明文语言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项,由课文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一关键语句可知“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得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6.【答案】D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酝”应读“yùn”;
B项,“衰”应读“shuāi”;
C项,“载”应读“zaì”。
故选D。

7.【答案】C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文学常识

说明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分析有误,这一段举了大量的例子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所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8.【答案】A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说明文语言

文学常识

说明顺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例子说明了越往南桃花开得越早。

9.【答案】D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消声匿迹”应写作“销声匿迹”;
B项,“冰雪溶化”应写作“冰雪融化”;
C项,“物侯观测”应写作“物候观测”。
故选D。

10.【答案】B

B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正确使用词语

【解析】

荣枯,指繁茂和枯菱,草木的茂盛和干枯。枯落,意思是凋落、衰残。根据句意,应用“荣枯”一词。灵活,形容词,褒义词。意指敏捷,不呆板。灵敏指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机灵,是指聪明伶俐。生动意思是具有活力能使人感动的、生动指有活动、能起积极作用的。根据句意,应用“灵敏”一词。故答案为:

【解答】

(1) B

(2) B

11.【答案】C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修辞手法的辨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描写:用胜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方法是对偶、拟人。故答案为:C

12.【答案】C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大自然的语言” 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弘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故答案为:C

13.【答案】C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说明不同地区苹果开花时间不同。)B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说明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在慢慢变化。)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通过比较说明纬度差异。)D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弓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说明高下不同。)

14.【答案】C【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文化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是经度差异;
B项,是古今差异;
D项,是高下差异。
故选C。

15.【答案】C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理解说明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说明文语言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表现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16.

【答案】sù zhǎng zài

【考点】

注音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

【解答】

sù;

zhǎng;

zài。

17.【答案】

草木的茂盛与枯萎

遍地风雪

一个接着一个的开放

循环以后紧接着开始。

【考点】

词义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积累。解答此题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语境可能意思就改变了。

【解答】

草木的茂盛与枯萎;

遍地风雪;

一个接着一个的开放;

循环以后紧接着开始。

18.【答案】

(1)孕育

(2)彷徨

(3)眼花缭乱

(4)涕泗横流

【考点】

邓稼先(杨振宁)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孕育(注意“孕”的写法)

(2)彷徨(注意“彷徨”的写法)

(3)眼花缭乱(注意“缭”的写法)

(4)涕泗横流(注意“涕泗”的写法)

19.【答案】

(1)萌发,次第,翩然

(2)孕育

(3)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méng fā”应写作“萌发”;“cì dì”应写作“次第”;“piān rán”应写作“翩然”。

(2)“yùn yù”应写作“孕育”。

(3)“xiāo shēng nì jì”应写作“销声匿迹”;“shuāi cǎo lián tiān”应写作“衰草连天”;“fēng xuě zài tú”应写作“风雪载途”。

20.【答案】

(1)周而复始

(2)草长莺飞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zhōu ér fù shǐ”应写作“周而复始”。

(2)“cǎo zhǎng yīng fēi”应写作“草长莺飞”。

三、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21.

【答案】

(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①“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手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关于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故举两个例子会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考点】

说明文标题含义及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说明文语言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一般情况下,说明对象会在文章题目或第一段提出。根据选文第一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属于逻辑顺序。

(2)诗句中的“人间”指平原地区,“山寺”指山区,符合第四段的说明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也可用“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概括作答。

(3)①理解画线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该字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限定、强调、表示程度、否定、推测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凡是”一词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说明无一例外,表明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大自然的语言”将物候现象形象化,以此为题,新颖别致,易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具体真实。因为“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这些物候现象知识比较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知识,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所以多举一些的例子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22.

【答案】

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第2、3段之间;这样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

D

【考点】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解析】

【解答】

(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 前者是从使用语言的角度,二者无法表达;后者是从现象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二者并不矛盾。意思理解合理即可。

(3) 词语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观察原文,词语段承接第2段,引出下文第3段。

(4) 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D不属于此现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