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0-06-22 20:14:5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1、导入新课

(屏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师:大家读一读。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

生(齐):杜甫。

师:大家的思维很敏锐。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在写杜甫呢?谁来说说?

生:从“野老”可以看出,因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师:有诗句“少陵野老吞声哭”为证。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诗史”可看出,因为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师:可以肯定地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只有杜甫的作品才配称为“诗史”!你能把你所了解的“诗史”知识给大家普及一下吗?

(生没反应)。

师:关于“诗史”的知识,大家可以课后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因此他的诗作被冠以“诗史”的称号。我们学过的《石壕吏》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再看这副对联,还有什么密码没解吗?

(生没反应。)

师:大家再读一遍对联,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生读。)

生:还有“草堂”!

师:对,还有“草堂”。“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的居所。后人为缅怀他,重新修葺后称之为“杜甫草堂”。同学们这种勤积累、善联想的学习习惯很值得表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过度:下面请大家听配乐朗读,边听边标注你拿不准的字音。

2、都诗情

(1)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懂字意。

过渡:好大家停下来,老师请问大家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悲伤,忧愁)不错,同学还要注意这是一首古乐府歌行体诗歌,因此和律诗有所不同,歌行体诗歌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裕变化,所以本诗的停顿相对比较自由。七言处可采用二二三节奏,也可采用四三节奏,大家喜欢哪种节奏?好,我们就按大家的想法来读。齐读本诗,初步感知所述内容。

(2)齐读诗歌

读完第一遍,大家读的很整齐,声音也很洪亮,但是我认为感情不够充沛,原因就是大家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恰当。比如一些地方的拖音,大家回想《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我们哪些地方运用的拖音这一技巧啊?对了,“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那你认为本诗哪些地方需要拖音?

大家的感悟很到位,就是在每节结尾诗人的感叹处啊!(教师范读这几处)

下面大家带着这种处理再来吟咏这首诗。

过渡:比上一遍进步了很多,但是同学们是不是还要注意朗读的语气,要富有变化。比如第一节我们要读出八月秋风怒号的恐惧和作者的焦虑之感,那第二节就要读出诗人被群童所欺的愤怒了。好酝酿一下感情,再来试一遍。

过渡:在我们没有深入走进诗歌内容的情况下,同学们已经读的非常棒了,只有当我真正理解了诗人,触碰到了他的灵魂,我们才能吟咏出感人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生活,窥探诗人的内心。

2、描诗境

问题设计

(一)文有文言,诗有诗眼,本诗的诗眼什么?(破),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扣住具体词语分析)

明确:哦,因为秋风之大,所以茅屋为其所迫,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怒号、卷、飞、洒、挂来具体描绘破的场景。

大家读了这节诗之后,脑海中有没有出现一种画面?有,清人陶虞开在《说杜》中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作画”,你能把诗歌第一节给我们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指导:描述的时候尽可能多加一些修饰的定语,让你的语言更有表现力,描述的更加生动。我们可以给这画面拟一个四个字的标题。拟成什么?秋风破屋

过渡:她描述的相当不错了。我们把掌声送个这位同学。那我们看这一段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呢?(焦虑、恐惧、痛苦),带着这种理解我们再来读诗歌,注意重读和拖音。

(2)、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直接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学生:房子漏雨)还有什么?(群童抱茅)请同学来赏析以下诗歌的第二节,你认为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语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明确;群童并非仅仅因为顽劣而来偷茅草,而是认为他们也是穷人家的孩子,深知茅草的用处之多!

老无力:当时诗人49岁,不算是非常老,而是生活的贫困加上战争的折磨导致诗人未老先衰。

自叹息:1、自己命运的悲苦

2、周围下层人民的悲苦

3、战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痛苦

大家理解的很透彻了,这一节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还是痛苦,还有无奈)

还记得给大家留的预习任务吧?分小组把诗歌第二节呈现的画面表演出来,下面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你表演。大家掌声欢迎。

这几位同学表演的真棒,尤其是表演杜甫的这位同学,表情相当到位,很有表演天赋。那我们给刚才的这幅画面拟一个什么标题呢?

群童抱茅

(3)秋风破屋之后最害怕什么?(下雨)那么漫长的雨夜诗人又该如何渡过?请大家继续来赏析诗歌第三节,依然跟大家来分享你喜欢的部分。

明确:1、环境描写暗含了作者痛苦的心境。

2、“铁”字的妙处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背景资料链接)

丧乱: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杜甫在诗中曾经这样描述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尸骸堆积如山,流的血把一草一木都变腥,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当时的社会是“满地白骨,遍地哀嚎”的现实。而杜甫一家也相当凄惨悲凉,一次杜甫从外地回家探望妻儿时“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省略号。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我们一起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同学们,诗人在最后一节提出了什么愿望啊?

祈求广厦,庇护寒士。这是一种怎样的文人情怀?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4、品情怀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5、小结

诗歌品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到了诗人的灵活,下面请允许老师给大家吟咏这首伟大的诗歌,向杜甫致敬!

下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