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资料

发布时间:

杜甫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ì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方“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
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孙吴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盘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编辑本段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到达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挖苦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玄宗751年正8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时机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单独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11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成都杜甫草堂(12 编辑本段死因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月版,316页〕。 二、溺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 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去思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假设郭沫假设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盘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到达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排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 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到达了现实主义高峰。
“满目悲生
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编辑本段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嫉恶如仇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阔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史传论述《新唐书·杜甫传》 欧阳修 宋祁 摘自《艺文传》 编辑本段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豫州启心。 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二十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二十一岁。游吴越。 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二十二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二十三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进士不第。 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二十五岁。游齐赵。苏源明 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737年〕,二十六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二十七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二十八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公740年〕,二十九岁。游齐个。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天宝二年,癸未〔公743年〕,三十二岁。在东都。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宝四年,乙酉〔公元745年〕,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三十六岁。在长安。 天宝七年,戊子〔公元748年〕,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752年〕,四
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天宝十三,甲午〔公元754年〕,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四十四岁。安禄山反。杜甫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作品一览(20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四十五岁。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四十六岁。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春,杜甫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 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四十七岁。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乾元二年,己亥〔公759年〕,四十八岁。史思明称燕王。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
适即寄诗问讯。 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760年〕,四十九岁。闰四月改元,杜甫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上元二年,辛丑〔公761年〕,五十岁。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肃宗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五十一岁。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五十二岁。七月改元,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广德二年,甲辰〔公764年〕,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重庆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重庆云阳〕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公元766年〕,五十五岁。十一月改元,春杜甫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大历二年,丁未〔公元767年〕,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假设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
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大历三年,戊申〔公元768年〕,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 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因公安治安太差,遂移衡州。 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五十八岁。正月,经岳州至衡州〔衡阳〕,游南岳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衡阳〕。然故人衡州刺史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奔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一份差事。但韦之晋突然病卒。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 大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五十九岁。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 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今衡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杜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这是一些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