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诗歌

发布时间:2020-04-20 04:03:57

描写音乐类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 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审题点拨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富于变化。  

【导读突破口】叙事诗

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用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这种诗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导读探究题组(一)】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导读提示】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a.“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一段 

b.“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c.“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第四段

3. 江头送客思管弦;江上聆听琵琶曲;倾听歌女苦身世;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湿青衫。.

【导读探究题组(二)】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这两个形象。试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2.说说这首诗歌的线索

 【导读提示】

1.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同:A出自京城  

异: 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 /     诗人自己: 我从去年辞帝京

   同:B才华出众  

异: 琵琶女名扬京都女艺人 /      诗人自己: 才华横溢大诗人

  同:C 落魄失意  

异: 琵琶女年长色衰嫁商人 /     诗人自己: 犯颜直谏贬江州

2.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

【导读探究题组()】

1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2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3.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导读提示

1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直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直接描写。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2.诗人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3.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拓展阅读训练】

1.熟记下面关于描写音乐的古诗词名句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汤问》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宋玉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

  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比较与《琵琶行》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3阅读下面这段描写音乐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节选自《明湖居听书》

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2

思想内容:

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歌女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

不同点:《夜》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广阔。

表现手法:

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

不同点:《琵》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对琵琶女外貌的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参考答案3

(1) 好的句子有: 

a“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b“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c“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d“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e“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f“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2)变化主要有五个阶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音乐类诗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