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红楼梦》人物贾母

发布时间:2012-03-20 15:34:37

可怜天下父母心

······评《红楼梦》人物贾母

 

内容提要:

     贾母既是宁荣二府中的灵魂人物,又是封建家族森严秩序的典型象征。她是《红楼梦》中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即使是用我们现时的眼光来分析,她也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太太。这些,在她的日常生活起居中,在她对贾府下人的态度中,在她管教子孙们的言传身教中都可见一斑。

关键词:贾母  缜密  友善  民主  见识

正文: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①,不仅因为它是“小说中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包罗万象,寓意深远。作者呕心沥血、殆精竭虑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形神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人物。

     贾母姓史,乃金陵世勋史侯之女,故又称“史太君”,荣国公长子贾代善之妻。身为贾赦、贾政、贾敏之母的贾母,是荣宁两府惟一健在的“人”字辈的老祖宗。她初嫁贾府,正值荣宁两府功名鼎盛、家业兴旺之时,又曾经历过数次接驾的世面,声名显赫,稳居“四大家族”之首,如今虽然世转时移,年事已高,贾府也已大不如昔,然而她寿高、福深、威重,在家庭中依然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既是封建社会强调伦常注重“孝”道的表现,也与贾母自身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

 

     其一,贾母心思缜密,阅历丰富。贾母日常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线条,也很大众化,无非饮食游乐,只和晚辈间日常说说话而已,对于孩子们的学业、仕途似乎不管不问,一幅漠不关心的“撒手掌柜”样儿。但是当听闻甄家获罪被抄没家产时,她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十分担忧:这既是出于兔死狐悲般的唏嘘,也居于老人家对家庭未知命运的忧虑。那是一种深刻的发自骨子里的警号,是一种对未来命运不可知的出于直觉般的恐惧,申示着繁荣的背后会隐藏着什么。这份隐患没有数十年的人情冷暖、官宦阅历是察觉不出也感觉不到的,偌大的一个贾家,恐怕只有贾母一个人忧心忡忡而无处排解、无人倾诉,更痛心的是“大厦将倾”,她却无力“只手撑天”.这种痛苦、寂寞谁知!一如李清照所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老人家唯有一应杂务不闻不问,得过且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无知无觉。贾赫、贾政迂腐古板,只知修身,不懂变通,遑论持家;凤姐虽泼辣胆大,但终究未经大事,“小巧难夺天工”;王夫人的冷漠绝情性格又不够转化成目光长远的待人处世。其他人更是只知吟诗作对,享受逍遥,全然不知风雨将至。贾府里的“人尖儿”凤姐,在贾母面前一比,总是相形见拙。宝钗就说:“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薛姨妈也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怎么敢比老太太呢?”连凤姐自己也甘拜下风,承认老祖宗的聪明“过我十倍” ②。贾母虽然身在大观园外,不过对于园子内的一举一动她都有所耳闻,对待宝黛间的关系,她可以转开视线,这并不是冷漠,更多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保护黛玉的举动;而对于宝钗的问题,她可以正面不假思索地称赞宝钗的为人,可以当着薛姨妈的面来夸赞宝钗的。有时,还真不容易让人猜想贾母的真正意图如何,你若当她人老糊涂,那一番小姐公子哥的评论,何故可以惹得众人都暗暗思量?

     

     其二,贾母和蔼慈祥,与人友善。作为权势滔天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府中最受尊敬的人,贾母身份的高贵决定了她的高人一等。但她并没有表现出以强凌弱、仗势欺人,而是处处以爱为先,尤其对于那些年纪大的穷亲戚甚至是老仆人都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善。对于奶娘,贾母尤其善待,由于她立下的规矩和她本人的表率作用,贾府中的子弟们对自己的奶妈特别尊敬和礼遇。而贾母对于李婶婶、族中老妯娌乃至张道士、王太医等老辈人,贾母均表现出尊老之意。最值得提到的就是刘姥姥,对于那位农村的老贫妇,贾母是一见如故,一声“老亲家”的称呼,就把她和刘姥姥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且看两人的对话: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侯。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咯。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③。一个是一品诰命夫人,贾府的老祖宗;一个是从乡下穷苦农家来告穷的老农妇,其地位本是天差地远的,但贾母用非常平等的口吻与刘姥姥交谈,主动问长问短,精心寻找刘姥姥身上的优点来和自己的缺点相比,从而抹平双方境遇的优劣,又诚心自嘲自贬,不矫不饰,恳切诚挚,诚心地要让刘姥姥也心境愉快。这充分反映了贾母尊老爱老敬老的善良与仁爱。

   

     其三,贾母深明大义,思想民主。贾母是一位优秀聪慧的女性,她见多识广,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一切都以本人的认识角度出发,来评价人的价值。在她的几个子女中,她最疼爱的就是女儿贾敏,而非儿子贾赦、贾政。她的两个孙女探春和迎春都十分优秀,她把她们都放在身边亲自教养,以自己的做法来感染和教育她们,耳濡目染间,使她们有着男子所不可企及的优越之处。我总觉得贾府之所以能聚集金陵灵气,“十二钗”个个聪慧毓秀,这与贾府这位“老园丁”是大有洲源的。贾母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时,总是喜欢与大家分享。小说第七十五回写众人在她那里吃饭,她“负手看着”,觉得“这是最有趣的”,仿佛别人吃和自己吃的意义和价值是一样的。这也充分表现了贾母对身边这些女孩子的不可言表的关爱之意。对于身边女孩子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各种游艺之事,贾母都给与积极的支持、鼓励和赞助。她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看杂书有害等陈旧的观念,所以大观园内屡兴诗社,使得那些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女孩子们的作品得以焕发光彩,使得景致幽雅的大观园中洋溢着常有的诗情画意,成为令人向往的爱和美的世外桃源。 

     其四,贾母卓有见识,深谋远虑。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贾母在他身上倾注了无尽的爱,总是以迁就的态度来对待,有时甚至是近于溺爱。如对待宝玉不认真的读书态度,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在关于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她说:“不管她家根基、富贵,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④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她的择媳标准是女方的模样和性格,其他不论,不讲究对方的出身高低、富贵。贾母反对封建社会中上层家族所推行的婚姻观:注重对方的家族状况,着重婚姻的政治影响和政治、经济的利益。但不反对封建婚姻最重要的标准“门当户对”,这是因为结婚当事人双方须有大致共同的语言、认识水平,否则就会难以沟通,没有了感情发展的基础,就难以沟通生活,即使勉强在一起,也不会有幸福可言。黛玉在贾府里所以呆得住,绝不是因为宝玉,只能是因为老太太。有一节说宝玉知道宝钗给黛玉送燕窝,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就命人每天送了给黛玉吃。而且宝玉黛玉吵架,老太太也是两边的劝,并不多责怪黛玉。若是换了三春或者贾环,那是辟头盖脸就骂过去了。紫绢是老太太身边的人,也给了黛玉。同样的事,只有宝玉的袭人和晴雯。可见老太太是疼黛玉的。

     但是我觉得贾母也不会把黛玉许给宝玉。宝玉的性格懦弱,黛玉嫁了他,不会有好日子过。而反过来,黛玉缺乏心计又淡泊名利(例如从不劝宝玉读书求功名),也不是好的贤内助。贾母看着这一双小儿女长大,对于他们的性格,那一定是了如指掌的。无论是为了孙子的幸福,还是外孙女的幸福,都不会把他们拉到一起。如果贾母不死,她倒是会给黛玉找个精明强干的女婿。至于两人那些风花雪月,那就不是老太太管得了的事了。即使到了今天,长辈还教育我们不能拿爱情当饭吃呢,更何况当年。宝钗这等性格的媳妇,无疑是好的。贾府这样人家,选少奶奶,是要出入大场面的,不是宝钗这样人物,未必压得住。所以在后四十回中贾母果断地拆散了“木石前盟”,采用凤姐的“掉包计”成全了“金玉良缘”。这足可见得贾母手法老道,当机立断了。

     还有,在宁国府遭抄家后,两府人丁上到贾赦,下至门僮无不惶惶不可终日,更有“那些农奴见主家势败,也便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过。”这等紧要关头,幸得贾母未雨绸缪早用准备,吩咐“刑夫人同着鸳鸯等开箱倒笼,将做媳妇到如今积德的东西都拿出来,又叫贾赦、贾政、贾珍等到一一的分派。”⑤方才稳住人心,让宁荣两府得以苟延残喘。虽然贾府最终还是落得个“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这是剥削阶级的必然结局,是封建社会气数已尽,非贾母一人之力能违天也。

 

     一言以概之,封建社会的没落、灭亡是不可变更的历史规律,但这并非说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一无是处。同样,我们也不能抹杀贾母这位睿智女性的存在。即使在严重禁锢民众思想的清代,红学家们对贾母的评价也大多是肯定的。如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王希廉《评红楼梦》中相关部分。最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是晶山芦月草舍居士的《红楼梦偶说》云:贾府年高有德者,老太太一人而已。

 

 

 

 

注释: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②《红楼梦全本》第二十四回,

③《红楼梦全本》第三十九回,

④《红楼梦全本》第三十三回,

⑤《红楼梦全本》 第一百零五回。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袁行霈《中国小说史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二知道人(清)〈红楼梦说梦〉,出处不详;

4,王希廉(清)《评红楼梦》,出处不详;

5,晶山芦月草舍居士(清)《红楼梦偶说》,出处不详;

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华书局,1904年版;

7,佚名《红楼梦随笔》,巴蜀书社,1984年版;

8,姚燮《读红楼梦纲领》,上海大通书局,1930年版;

9,《红楼梦全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评《红楼梦》人物贾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