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下部)

发布时间:2018-10-02 08:08:26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下部)

    【主讲人简介】  蒙曼,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出版《唐代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发表《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唐朝军事系统中的朝鲜半岛徙民》、《延客与惑君——兼谈唐诗中胡姬的形象塑造》等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百家讲坛之《大隋风云》(蒙曼)笔记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秦朝是第一个短命的统一王朝。继秦之后,公元581年建立的隋朝,也二世而亡,成为又一个短命的统一王朝。尽管短命,隋朝却和秦朝一样,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暴虐、造反、短命并存。它有昙花怒放、艳压群芳的不可一世,又有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混乱不堪。每一个场景它都不同寻常,每一个瞬间它都耐人寻味。富强、文明和暴虐、短命,无论我们想象力多么丰富,这几个词凑在一起是那么的不协调,但历史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谜一般的大隋王朝。  短命、暴虐、造反固然是大隋王朝的历史特征,但是蒙曼老师认为,如果仅仅用这三个词来概括隋朝,这是非常不中肯的。关于隋朝,蒙曼老师认为还有三个词不能忽略,那就是统一、富强和文明。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个暴虐短命的王朝,哪来的富强和文明呢?这三个词该如何解释呢?  隋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王朝,它一方面暴虐无度、民不聊生,但另一方面富强文明、臣服天下。一个王朝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两面呢?是不是源于隋朝的两位皇帝,文帝和炀帝呢?在这两位皇帝身上,我们能找到答案吗?  在隋朝的两位皇帝身上,隋炀帝的名声远远差于隋文帝。人们对隋文帝的评价,除了得国不正之外,其他还是比较中肯的,但对隋炀帝的评价就不客气了。而蒙曼老师认为其实隋炀帝在勤俭和爱民方面不如隋文帝,但是在勤政方面一点也不输隋文帝。隋炀帝也堪称勤政的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带领我们关注大隋王朝的历史风云,寻找大隋王朝勃兴速亡的深层答案。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大隋风云》。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蒙曼教授 讲)  富强、文明与暴虐、造反、短命并存。它有昙花怒放、艳压群芳的不可一世,又有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混乱不堪。每一个场景它都不同寻常,每一个瞬间它都耐人寻味。富强、文明和暴虐、短命,无论我们想象力多么丰富,这几个词凑在一起是那么的不协调,但历史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谜一般的大隋王朝。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隋文帝杨坚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1流星王朝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2杨坚出世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3坎坷仕途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4权威震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5翁婿斗法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6杨坚辅政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7剪除宗室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8三方叛乱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09平定三方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0建立大隋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1万物维新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2妙选贤才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3营建新都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4降服突厥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5隋陈对垒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6一统天下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7再平江南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8计杀大义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19圣人可汗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0开皇之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1太子失宠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2杨广结盟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3高颖罢相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4东宫易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5骨肉相残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6由盛转衰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7风波再起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8文帝之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部)29千古文帝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隋炀帝杨广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1悲情天子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2炀帝其人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3杨谅叛乱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4营建东都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5千秋运河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6游幸江都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7扬威塞北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8经略西域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09炀帝西巡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0杨素之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1老臣伏诛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2言者有罪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3朝廷五贵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4立储风波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5高调东征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6玄感败亡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7炀帝失策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8自顾不暇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19李敏之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0雁门之围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1三下江都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2李密崛起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3中原苦战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4太原起兵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5关中易主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6大厦将倾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7江都宫变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8隋亡唐兴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下部)29殷鉴不远   大隋风云(上部)第一集·流星王朝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秦朝是第一个短命的统一王朝。继秦之后,公元581年建立的隋朝,也二世而亡,成为又一个短命的统一王朝。尽管短命,隋朝却和秦朝一样,拥有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统一、富强、文明与暴虐、造反、短命并存。它有昙花怒放、艳压群芳的不可一世,又有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混乱不堪。每一个场景它都不同寻常,每一个瞬间它都耐人寻味。富强、文明和暴虐、短命,无论我们想象力多么丰富,这几个词凑在一起是那么的不协调,但历史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谜一般的大隋王朝。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带领我们关注大隋王朝的历史风云,寻找大隋王朝勃兴速亡的深层答案。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大隋风云》第一集《流星王朝》。 )  隋朝,有三个关键词:短命,一共38年,其实只是两代皇帝,隋文帝,隋炀帝,可以与秦比;暴虐,隋炀帝靠着杀父亲当上皇帝,唐太宗不也是吗?问题是,治国上隋炀帝也暴虐,十三年,修了长城,建了东都,修了运河,游了江南,真是国无宁日,民无宁时,甚至只得让妇女去服役了,甚至有人人工致残,不愿意前往服役,只能引起造反;造反,群雄竞起,像秦琼等都是百姓耳熟能详的英雄。天下大乱,造反有理,这是当时的主题。  (短命、暴虐、造反固然是大隋王朝的历史特征,但是蒙曼老师认为,如果仅仅用这三个词来概括隋朝,这是非常不中肯的。关于隋朝,蒙曼老师认为还有三个词不能忽略,那就是统一、富强和文明。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一个暴虐短命的王朝,哪来的富强和文明呢?这三个词该如何解释呢?)  另外有三个词:统一、富强与文明。  统一是隋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甚至更难得与不容易。秦是灭了六国统一的,隋朝是平定江南,秦灭的六国,所谓战国七雄都是华夏文明,这是华夏的大统一,隋朝是把少数民族政权都统一的大团结。像匈奴、鲜卑等,这才是真正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今天国家形态的基础。这更难得,在广度与深度上更突出。  二是富强,至少有经济富,军事强。经济富,隋朝经济状况,隋朝人口接近五千万,差不多接近西汉后期的数字。要看先前,西汉后开始人口走下坡路,直逼西晋,1600万。天下大乱,人口剧减。许多人成了依附人口。隋让人口回到了接近五千万,无论怎样都是进步。粮食上,耕者有其田,交税多,税收有保障了。当时储备量大,六大国家粮食库,河南巩县粮窖三千口,每个储备八千石。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以吃五六十年,这相当大。这是中国古往今来储粮最大的时代。再说军事强,府兵制,农忙时种田,有事时出兵打仗。立功了可以得到优惠政策,可以分更多的田,士兵有了激励机制,他们都勇敢。隋前,东亚霸主是蒙古的突厥。北齐北周常打,互相讨好突厥。“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这里指的是北齐北周的两个皇帝。隋统一后,情况变化了,关系颠倒了。隋强了,突厥分了两部,后来投降了。东突厥的启民可汗来跪迎隋炀帝。启民可汗建议改穿汉衣,要正式做臣子,这一来,隋炀帝乐了,但最终没有接受。西突厥也带领群臣来臣服了。北方威胁彻底消除了。唐太宗曾有光荣称号叫天可汗,这不是从他开始的,皇帝有这个称号恰恰是从隋开始的。给隋文帝上的尊号,叫圣人可汗,一个意思。这不意味着军事强吗?  文明上,中原重武轻文,许多统治者曾蔑视文明,对国家发展不利,隋帝也是军人出身,难能可贵的是二位都认识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得文治。统一战争结束后,颁布“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文化上的成就是开创科举制。虽然科举当时不完备,凭借文化素质来赢得自己的地位,一出现就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科举制一直实行到清,这是对全世界的贡献。文化上还有突出成就是三省六部制。精髓就是三省间分权与制衡,皇权提高了。宰相集体负责制建立起来了。这是古代行政体制的伟大变革。修补一直用到清末,成了万世之良法。  隋文帝隋炀帝名声都不大,隋文帝一是擅长欺负自家女人,越翼说过,“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殆毒,岂复稍有人心!”以皇太后的身份轻易篡了北周,变成了隋朝,得于孤儿寡母之手,不算本事,得国不正。第二个印象是怕老婆。怕极了独孤皇后,废了太子,改立杨广为太子,就是隋炀帝。这导致了传位错误。  隋炀帝更是荒唐。一是奢侈,为了下江南,修运河,动用几百万人工,死人无数。让国家损失那么多人。二是凶残,三次发动对高勾丽战争,引起人民反抗。认为是天下人太多,杀多了不会造反,三人偷一只瓜,都处死。三是荒淫,父亲还没死,就强奸父亲的妃子。广选美女。谥号为炀,这是最坏的谥号:“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坏事做绝,是真的如此吗?  (隋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王朝,它一方面暴虐无度、民不聊生,但另一方面富强文明、臣服天下。一个王朝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两面呢?是不是源于隋朝的两位皇帝,文帝和炀帝呢?在这两位皇帝身上,我们能找到答案吗?)  隋文帝应该是励精之主,三个好处;一是勤政;二是节俭;三是爱民。勤政上,唐初宰相萧瑀说他“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大有励精之主也。”他把五品以上官员都叫来议论政治,要办这么多事,所以他特别忙,忙到吃不上饭,只好边吃边办公。唐大臣不会给他吹,应该他勤政是公认的。再说节俭,这也出名,清朝皇帝一般评价高,吃饭每次能吃几十道,隋文帝只吃一件荤菜,车修修补补,不肯换。对自己严格,对下臣也是同样要求。一个刺史去进贡,干姜,为了好运输,做了许多布袋子,隋文帝一看,生气,骂了这个官员。第二年,送香料,怕走味,做了许多毡袋子,更贵,隋文帝更生气,打了一顿。明白了,不是嫌不好,而是过于奢侈了。他在生活上绝对不劳民伤财,这在百废待兴时何等重要?爱民上,一年关中大旱,领着百姓去洛阳,就食,路远人多,百姓队伍与卫队混到了一起。驱逐百姓,隋文帝认为不能这样,主动闪开路,让百姓先走。一个封建帝王能做到这样,百姓相当感动。  (在隋朝的两位皇帝身上,隋炀帝的名声远远差于隋文帝。人们对隋文帝的评价,除了得国不正之外,其他还是比较中肯的,但对隋炀帝的评价就不客气了。而蒙曼老师认为其实隋炀帝在勤俭和爱民方面不如隋文帝,但是在勤政方面一点也不输隋文帝。隋炀帝也堪称勤政的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隋炀帝勤政上,两京呆的时间不及执政时间一半,其余时间巡游去了,这不是劳民伤财吗?他去可不是去山清水秀处,有些是像西部,从青海过去去河西走廊,海拔在四千米以上,他选择走山谷,大斗拔谷,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天气反常,不光是天气,路也不好走,窄处只能一人通过。得走过去。他带着妃嫔带着卫队许多人,深夜可不好受,抱团取暖。事实上,古代历史上,皇帝徒步穿越,恐怕也仅此一例,到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哪。那么遥远,他都过去了。这是古代皇帝走得最远的。他往这样的地方去想干什么呀?开疆拓土,开辟了四个郡,鄯善郡等,全部统一青海正是这时。这样的风险不是勤政吗?  两人应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呀,为什么二世而亡呢?亲征高勾丽,就陷入混乱中,甚至最为亲信的官员军队都反了。四海沸腾了。三年间,大隋就土崩瓦解了。隋炀帝也成了独夫民贼了。最亲信的军官发动政变,用白绫结束了他的生命。草草埋葬在江苏。“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搏雷塘数亩田。”这样的结局,这样的评价这样的功业形成巨大的反差。恐怕正是他的魅力所在。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落,引发人们思考,原因在哪里呀?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唐代就在思考。他们的反思更深沉。隋朝的反面教材太突出了,就在这之后,出现了生机勃勃冲上巅峰的唐。隋给唐做了什么铺垫呢?今天能从中得到什么收获启迪呢?我们一起来了解大隋王朝。   大隋风云(上部)第二集·杨坚出世  (杨坚,大隋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他成功地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建立了一个多民族融合的辽阔帝国;他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给了平民百姓一个上升的通道;他发展经济,让国家拥有了几十年吃不完用不尽的粮食储备。凡此种种,都把杨坚这位皇帝装点得格外耀眼。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君主,人们不禁会好奇,杨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为什么在他身上会出现那么多奇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第二集《杨坚出世》。)  杨坚是弘农杨氏后裔,那是名门望族,出过杨震,号称关西孔子。是文化传家。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种事恐怕是假的。有两个证据。一是,他的爸爸杨忠,而他的曾祖父也是杨忠,要知道取名的学问。中国人讲究不能触犯名讳。他们那个年代更是讲究得严格。有学问得背家谱。见到别人都不能冒犯名讳。更何况自己家?如果真是,父亲不会是杨忠。他妈妈叫吕苦桃,劳动妇女一个。这是小门小户。后来当了皇帝,接舅舅到长安来。杨坚见到舅舅,想起妈妈,舅舅反而当着大臣面说,种末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姐。这话粗,搞得杨坚没面子。可见妈妈教育环境不好呀。这时最讲究门第,如果他们家高贵,不会跟这样的人结亲。  那么到底是哪儿?有真正名字记载的祖先,是一个投靠了鲜卑的军人。武川镇有今天内蒙的地方。这是北魏的地,敌人是柔然,一直不停骚扰他。北魏都早在平城,今大同,紧靠草原,为了不受骚扰,设了六个军镇,武川是其中之一。所以,到那儿去的都是鲜卑贵族,也有汉人豪强。政治前景高。杨坚家祖先在这儿生活。但是,后来,一件大事发生了,改变了六镇北魏甚至中国的命运。更改为了他的命运。六镇523年起义,推翻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有野心,有雄心,不想像其他游牧政权一样,他想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想在中原扎下根。一起商量,觉得只能汉化。推行了汉化改革,学习汉人的先进经验。要求推动民族融合。孝文帝迁都到河南洛阳。这是非常伟大的,加大了文明进程,却也为六镇起义埋下了种子,触动军人的利益。这些人本离首都近,一迁,这六个离首都远了,变成边镇了,地位没那么重要了。将士地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入汉化贵族的法眼了。吃苦升不了官,被人瞧不起,一落千丈。怨气,怨北魏中央;袍泽气,军人间的哥们义气。现在是好兄弟,分什么彼此,内部凝聚力强了,军人都各自把生活的军镇看成了第二故乡。离中央就越来越远了,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这场变故一下子改变了杨坚家的命运。杨忠的命运是直接改变的。离开了武川镇,在山东娶了吕氏为妻。他想在山东开始新生活。但是生活没这样想。他不久到江南梁朝的领土上去了。因为当时,梁朝想趁火打劫,打山东,抓了不少俘虏,杨忠就在其中,一看是军人材料,编入了梁军中,一干五年,并被提为军官。  梁想插手北魏政权,派七千人护送北魏王子,想借此建立傀儡政权。杨忠在七千人中。回到洛阳中,如果真建立了傀儡政权,他会是功臣了。可是这个傀儡政权不久,被少数民族军队灭了,后来,他好不容易又成了独孤信的俘虏。两人有共同处,都是武川镇人。杨忠投靠独孤信,成了心腹。跟着他继续流浪,到关中到荆州到江南。一直在漂泊。  就在这过程中,北魏分东魏西魏,两边各有皇帝,真正掌门是军人,一是宇文泰,一是高欢。各地武川人纷纷进据了关中,杨忠也与独孤信来到关中,投于宇文泰门下。西魏的主政者,少军事人才,杨忠的经验突出,宇文泰也赏识他,赐他姓普六茹氏。不要小看这个赐姓,说明西魏统治者把他看作自己人,这时他三十一岁。早年坎坷,但这时开始终于步入快车道。西魏设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杨忠成其一。这重要吗?太重要。当时军政合一,这将军也是国家领导核心。是关中的社会最高层。处于社会顶端了。以武川镇为班底,文武合一想到通婚的,这在历史上重要到西魏北周隋唐皇帝始祖都出自这个集团。这叫关陇贵族集团了。他入了这个,叫发迹。  这时,他最缺少的是子嗣。老天有时也愿意锦上添花,长子也就是隋朝开创者杨坚。“高祖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隋书·高祖本纪》)这段故事有三个层次,一是紫气充庭,这种听得多了,帝王神话;二是有尼来说,主体是真的,杨坚生在寺院中,有尼姑智仙养大他,是在寺院里。与佛渊源深。杨忠怎么把儿子交寺庙养呢?一是信佛,二是太爱他了。儿子出生时他三十岁了,老来得子,唯恐养不活,就托佛祖来佑吧,得找代言人,尼姑。杨忠是将军,划出一部分房来建寺。三是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这一部分半真半假,说有五根骨头露出来,假。但手上纹,凭想象力。目光外射是真的,眼睛炯炯有神,杨忠高大威猛,如果遗传给儿子,再加上眼睛有神,可能是有魅力。  (要说杨坚,首先从他的爸爸杨忠说起,杨忠在而立之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身份确立,成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是西魏政府军事系统的最高统帅,也是国家的最高官职,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这二十个家族地位至关重要,北周、隋、唐三代皇帝的祖先都出身于此。那么这么一个重要的改变,会给杨坚带来什么呢?杨坚出生时,他的父亲杨忠已经完成了重要的身份改变,成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照常来说,杨坚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二世祖的形象,但他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完全没有人们想象的二世祖的任何特点。这就让人不解了,杨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  杨坚还真不是二世祖,从小就显得老成持重,一是为人清心寡欲,成年后跟人讲,从小在寺庙里长大,爱听钟声。他有清净庄严感。二是为人不苟言笑,“虽至亲昵,不敢狎也”,不敢随便跟他开玩笑。有两个原因:一是大环境不给他机会当二世祖,西魏不如东魏强,以黄河为界,东边东魏,经济发达区,西边是西魏界,军事上,都以六镇为将士,同样班底,一个占的是北魏的核心区,大多将士跑到了东边。最初不足三千人,这样的班底不如人。当时,两个政权隔黄河相望,一结冰,东魏常来打西魏,派兵来沿河防守,既防兵又防冰,靠河水来阻止进攻。西魏不占优势,领导人就天天想着怎么样救亡图存。这种情况下,不允许这些二代堕落。越是将军儿子越要劳其筋骨。二是教育环境特别严格,他受的教育,一是先前的尼姑教育,后来是官方教育。尼姑是智仙,她游走权门,可以看出她是有想法的人,政治敏感。给杨坚取小名那罗延。这是梵文音译,金刚力士意思。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她对当时时局清醒,她知道教育的目标是子承父业,得当将军。另外,七岁时,智仙曾跟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当时末世论流行,她担心佛会遭受厄运。后来太学教育,这是社会化,得积累政治经验。西魏兴太学,是因为宇文泰有见识,只凭武力不能统治,只得办理教育。杨坚去入学,教育重要了,他学习了大量儒家经典,这是智力资本。他迅速成了同学的领袖。这是第一张关系网。后来夺天下,同学帮了大忙。   大隋风云(上部)第三集·坎坷仕途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第三集《坎坷仕途》。杨坚步入仕途的第二年,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父亲杨忠的老长官独孤信看中了他,决定把自己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他。独孤信可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地位比杨忠还高,有这样的一个岳父做靠山,杨坚的背景就更硬了。可以想象,杨坚的仕途应该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但非常遗憾的是,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变故,西魏政权被北周取代,江山易主,权臣更迭。)  宇文泰是权臣,535年掌权,立下汗马功劳,556年去世了。西魏的江山是他打下的,当然希望儿子接班,可是放眼一看,儿子都年轻。怕他们不服众,想只好把儿子托付给侄子宇文护,希望能辅佐儿子。宇文护接受了,但是想,问题是他只是权臣,权力虽大也不过是臣,想让儿子接班为权臣,觉得言不正名不顺,想不如把皇帝废了,辅佐弟弟当了皇帝,西魏就变成了北周,谁敢反对就是作乱。看似鲁莽,倒是直接。看出他有韬略。他想干什么呢?权臣嘛。这年年轻皇帝想吗?不想失去权力,两人间的斗争开始了。  这时,杨坚被任命为右小宫伯,是管皇宫宿卫的。靠近皇帝,升迁会快,但这个职位有尴尬处,直接领导是天官大冢宰,掌管他的是宇文护。杨坚就夹在皇帝与权臣中间了。杨坚接到任命就抽了一口冷气,宇文护想拉拢杨坚父子,因为杨忠是老臣,杨坚是新派,给他美差,让杨家父子感恩戴德,所以才安排这个职位给杨坚。这个交情,杨坚要不要领呢?一方面考虑宇文护炙手可热,但另一方面这毕竟是权臣,他杀了一批老臣,其中就有独孤信,这是他岳父,国一层家一层考虑,让他死心塌地地投靠还真下不了决心。  杨坚这时想杨忠在政治中久,不如问问他,杨忠说了一句最睿智的话: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别轻易投靠吧。从此杨坚决定装傻,接受任命,但不冷不热的样子。宇文护就开始恨他,给小鞋了。557年任命,八年后仍是这位置。同事许多平步青云了。难免失意。  (北周虽然取代了西魏,但是政权的基础没有变,统治班底也没有变。照理说,以杨家的显赫背景,在新朝应该照旧吃得开。但现实的就是如此残酷,八年原地踏步让杨坚难免有点心灰意冷,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命运的转机呢?)  就在苦闷时,转机来了。565年,不得不换位置,终于进为大将军,出任随州刺史。这不是特别重要的地方。但能离开京城,他充满了梦想。但没想到没多久被召回。杨坚在随州还是有收获,收获一个朋友,一颗野心。朋友是庞晃,当时杨坚去任刺史,这儿隶属于襄州总管府,他去拜访上司宇文直,宇文直是宇文护的亲信。几天后,派下属回访一下,派的是庞晃,跟宇文直不一样,有胆略,命运不济,去了,一看杨坚,觉得这不是凡人,于是倾心结交。后来杨坚离开回京城时,要路过,庞晃又专程来饯行。两人一块喝酒,甚至喝到天亮,舌头都大了,喝到尽兴时,他附耳跟杨坚说:“公相貌非常,名在图菉,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长得有非常人之表,肯定要当皇帝,别忘了我呀。这话是犯忌讳的话,杨坚一听,吓醒了一半,赶紧说,何妄言也?这时,外面一只公鸡喔喔啼叫。雄鸡报晓了。不免心中一动,跟庞晃讲,拿箭射一射,如果射死了,真是如此,到时持箭来见我,杨坚大笑,看来是天意呀,把贴身婢女送给了庞晃。  这不太正常,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刚刚二十多岁,庞晃怎么就看中他了呢?杨坚也不正常,敢听敢信?你是谁呀?有那么容易呀?两人都不太对。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时,五胡十六国以来,王朝更迭特别频繁,像家常便饭一样,只要有本事,就可能当皇帝。对王朝的忠诚低。一旦不得意,就想造反。庞晃就想鼓动杨坚造反。是特别会看相?可能确实威猛,另一面更重要的是庞晃看中的是他的家世背景。他的家世背景是十二大将军之子,关陇贵族集团。基于身份做出的预言。杨坚也因为有这样的身份有这样的野心。一个敢说一个敢信了。  杨坚是带着憧憬回到长安的。宇文护专权给他泼了冷水。长安是他的天下,他还得受排斥,他还绝望。更倒霉的是父亲去世了,一下子没了靠山。杨坚频繁地与术士来往。当时有术士来和,神秘地说,有特异功能,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耳朵好,“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以后一定会当皇帝。来和一安慰,心里舒服一点。  (事实上,现实的尴尬处境让杨坚如坐针毡,他不停地招术士算命,希望用这种比较虚幻的力量来安慰自己。杨坚的这种日子过了不久,北周又出现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杨坚的命运,那么北周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北周武帝把宇文护杀了。  北周武帝是北周三任皇帝宇文邕,本是宇文泰第四个儿子,因为宇文泰杀了两个,他才有机会。前面说过,宇文护拥立了宇文觉,周闵帝,自己想当家,但是周闵帝不干,宇文护不耐烦,杀了他,又拥立了庶长子,史称周明帝,宇文护仍然想自己当家,没想到周明帝也不干,斗了三年,又毒死了。再看,看中了宇文邕,这是北周武帝。还是继续专权。  周武帝是智慧之人,不平凡在也想结束宇文护专权,但他懂得慢慢来。分两步走,一是韬光养晦,任由他专权,麻痹他,发诏令“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宇文护是哥呀,国家首辅,因此所有官方文书不能真呼其名,这是给大臣最大荣耀。每次与周武帝相见,周武帝主动站起来说话。他还自己说,宫里是家人活动的地方,我见大哥说话,应该嘛。讨好,还不算,还讨好其家人,宇文护母亲做了北齐俘虏,三十五年,不容易放了回来,宇文护想补偿,被周武帝看在眼里,他非常恭敬,先拜见老伯母,比对自己母亲还亲。宇文护就慢慢放心了。一共忍了十二年。  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宇文护放松了警惕,二是惯着宇文护,让他树敌,等到他戒心消失,周武帝要使第二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宇文直是他亲信,还是周武帝同胞弟弟。572年,因为打仗失利,被免了官,恨宇文护,改投了亲哥哥,周武帝决定动手。这一年,宇文护来朝时,北周皇帝周武帝去迎接他,然后一同拜见周武帝的母亲,他跟宇文护说:“太后春秋高,颇好饮酒,虽屡谏,未蒙垂纳,兄今入朝,愿更启请。”我母亲年纪大了,爱喝酒对身体不好,劝了许多,不听,您帮我劝一劝吧。宇文护说,我劝怎么会听呢?想好了,掏出一篇《酒诰》来,交给宇文护,你就对着她读就好了。让她惭愧。宇文护一听,照做了。他坐在椅子上,周武帝站在旁边侍立,宇文护照着念,没念几个字,周武帝拿起东西砸他脑袋,砸倒在地上。没死,挣扎。周武帝着急,砍,宇文护平时专横惯了,太监都怕他,砍也砍不中要害,宇文护要爬,如果真逃脱了,麻烦了。外面有他的人,可能引起政变,会引起冲突。宇文直就在宫中,他出来,一下子就把他结果了。杀过两代皇帝的宇文护被杀,北周周武帝从此收回了权力。北周就摆脱了专权,在周武帝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杨坚应该高兴了。宇文护死了,周武帝会怎么对待他呢?他只会拭目以待呀。  (在夹缝中生存的日子让杨坚度日如年,现在好了,宇文护的倒台,可以让他全身心地去辅佐周武帝了。那么周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皇帝吗?在他的手下,杨坚会迎来命运的转机吗?)  这位皇帝真了不起,他办了三件大事:一是整军,连续颁布诏令,改名侍官。原来北周军士都直属于本军长官,将军权力大,常常抗上,改名侍官,是皇帝的侍官,是把军队性质改了,捞回权力,皇帝成了一号领导。指挥权被大大加强。第二步是命令,从此汉人可以当兵了。以前是部落兵制,这是维护本民族人的特权,借此压制汉人的权力。现在汉人可以当兵。把兵源问题解决了。当时汉人是主体。解决了民族问题,如果只有少数民族当兵,汉人不会认同感。现在可以当兵,内心感动,会踊跃参兵,成了军队主体了。政权性质也在跟着慢慢改变。逐渐会变成共同的国家,大民族问题解决了。第二件事是找钱,从佛寺里找,没收寺产,勒令和尚道士还俗。当时是乱世,百姓内心苦闷。信仰佛教,寺庙扩张,北周就有一万多寺院。一百多万和尚,大量土地人口,与国争利。第三件事是远交近攻,搞和平外交,跟北齐吗?不行,跟突厥,周武帝除了纳贡,还争取娶对方的公主。周武帝一连串的改革是为了对准北齐。他想雪耻。周武帝励精图治,想进攻北齐,杨坚是摩拳擦掌,他是武将之子,既然继承了大将军身份,就要继承他的使命。能建功立业,能不兴奋吗?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喜事降临了。573年,周武帝为太子纳妃,娶的是他的长女杨丽华,杨坚身份提高不少,是皇亲国戚了,位高权重了。会经历怎样的变局呢?   大隋风云(上部)第四集·权威震主  (南北朝后期,中原大地上北齐和北周对峙。北齐占有今天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兵多地广,实力强大。多年来,北周一直受北齐的压制。但是,由于周武帝励精图治,北周逐渐强盛起来,而北齐却在昏君的统治下日益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北周武帝剑锋东指,要跟北齐决一胜负了。那么双方交战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杨坚在其中又有哪些表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第四集《权威震主》。)  打仗是双方的事,赢不赢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还取决于对方做了什么。北齐当时正是齐后主带领下走下坡路。这是著名的昏君。一是懦弱、二是凶残、三是变态。他不敢正眼看大臣说话,谁多看他他大发雷霆。每次汇报时只能节约时间,懦弱本来胆小,但他偏不是这样,凶恶到什么程度呢?他有个弟弟在地方做官,整天杀人,有人就请他拿到中央来训诫一番。他叫来弟弟,告诉我什么好玩,弄一盆子,抓到许多蝎子,来折腾猴子。结果他捉来蝎子,把人弄进去,哈哈大笑。变态的故事,他喜欢当叫花子,在后花园建一个贫民窟。自己在那儿游荡。让人扮成叫花子,他在那儿玩得不亦乐乎。他不是当皇帝的料。国家治理上肯定不行。只有两个工作,一是亲小人,远贤臣。他是艺术家,能谱曲,能歌善舞。喜欢那些能谈得来的人。写过《无愁》曲,找西域胡人,大量进入宫廷,关系好。让他们做大官。当时“西域丑胡,龟兹杂伎。封王开府,接武比肩”,都当了大官。他们不是政治家,齐后主还让养的宠物当了大官。按性别当,雄的,当仪同,雌性当郡君。二是宠幸美色,冯小怜,冯淑妃,本是婢女,能歌善舞,他喜欢,坐则同席,出则并马。不算大错,但是,他本不是当皇帝的料,更不理朝政了。领导者是关键。北周武帝在励精图治,这边在荒淫无度,命运向北周倾斜了。攻打北齐就提上了日程。  (公元575年,周武帝带领18万大军直扑洛阳,发动了对北齐的战争,杨坚也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带兵出征,作为偏师统帅,配合主力作战。尽管此时的北齐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军队的实力还在,周武帝带领大军打了20天,硬是没有打下来。杨坚也只好和主力部队一起,铩羽而归。北周第一次出师不利,那么这对北周来说,会带来什么影响?周武帝还会继续进攻北齐吗?)  第一次出师不利,并不影响决心。第二年,再次领兵出征北齐,分成左右前锋三路,杨坚是右路主帅。这次周武帝不去打洛阳,去打平阳,今天临汾,北齐后主就在不远的晋阳,是别都。当时他不在晋阳,在天池打猎,天池是在今天山西宁武县的管涔山。一开火就有报告来。报得频率高。“自旦至午,驿马三至”。齐后主一次也不知道,宠臣打架了,陪着他打猎的人不让影响好兴致。傍晚平阳就陷落了。这次不敢挡驾了,齐后主听说了也着急。冯小怜不急呀,没打到,拉着撒娇,再打一回嘛。江山与美人,本为难吧?他不为难,二话不说,再打。平阳对北齐相当重要。北齐别都在晋阳,这是门户。这都失守了,齐后主还有心情打猎,这人真是荒唐到家了。到晚上回到别都晋阳,调十万人去夺,一看亲征,也是士气大振,北周武帝就留下梁士彦,自己回去了。北齐大军兵围平阳,北齐轮番攻打,把墙都打平了。城墙越打越矮了。这时,梁士彦是硬汉,鼓励士兵冲,冲出城,北齐军一看,如此凶狠,真退了几百米。梁士彦赶紧修城,用三天三夜修好了。北齐军队又来了。他们觉得不好攻,挖地道,地基没了,倒了几米。北齐军队赶紧冲,正这时,有人喊暂停,齐后主喊的。别冲,为什么?冯小怜不在身边。得让她一块看,赶紧叫她来。士兵去叫,她正忙着呢,化妆。等到化好了,再来了,北周城里的军队又堵上了,想冲也冲不进去了。小小的平阳城打了一个月,硬是没冲进去。这时,北周武帝看到希望,就派援军来了,北周士气高涨,但是面临的困难是两军间隔着壕沟。北周一支部队在城里,往南是北周的主力部队,想夹击北齐,可是战壕深,强攻会损失重大,周武帝想要不要冲过壕沟呢,决定不下来。这时,齐后主来给周武帝帮忙了。他也是开了军事会议,怎么打呢?有宦官说,都是天子,都来打仗,我们怎么显得怕他的样子呢?应该主动出击,才能显示威风呀。齐后主觉得对,填平壕沟,周武帝看到,觉得碰到傻子了,率领大军冲了过去,势均力敌。北齐军队也是一流呀。忽然,北齐东路稍微后撤了一下,冯小怜不知道,花容失色,大叫起来,赶快跑吧。齐后主本胆小,一吓更没主意了,赶快跑,后果是军心乱了。北齐军队心理动摇了,死了一万多。平阳没拿下来。晋阳也丢了。李商隐写道:“一笑倾城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后来有成语玉体横陈,有点谴责女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是齐后主昏庸,又怎么会如此呢?  (从第一次出师不利到第二次旗开得胜,战争的形势对北周逐渐有利起来。胆小如鼠的昏君齐后主怎么办?北齐下一步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齐后主跑到邺城了,这时应该展开防守,国都边都有大量兵力,如果好好守是守得住的。守城的是斛律孝卿,建议皇帝亲自给士兵讲话,讲讲会鼓励人心,齐后主也答应了。提前给他写稿子,照这个讲。还叮嘱他千万要背熟,务必讲得激昂一些。可是他胆小,看着士兵都看着他,都忘了。呆呆地站着。后来居然对着士兵大笑起来。宠臣也笑了,士兵被激怒了,怎么守城呀?军心失去了。齐后主也绝望了。匆匆传位给八岁的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还带着儿子一块逃走,想投奔江南的陈。跑到山东时,北周兵从天而降了,他被押往长安。北齐灭亡了。330户人口归入了北周。现在合二为一,叫周,现在叫北周。这是历史大事,杨坚干什么,没记载。但是歼灭残余力量时,发挥重要作用。北齐后主逃跑时,以小皇帝名义发布诏书,禅位给高楷(左为氵)。但是高楷没接到任命。他主动组织抵抗。在河北组织四万人抗击。北周派武帝弟弟宇文宪和杨坚一块去歼灭。北齐如山倒,结果是必然。杨坚当时位置重要。宇文宪与他一起去,就说明杨坚是值得信任的大臣。  (北周打败北齐,统一中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杨坚在这个过程中也崭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就被周武帝任命为定州总管,定州就是今天河北的定州,是当时经济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军事位置非常重要。能够得到这个位置,杨坚非常高兴。他很快就走马上任,来到定州。但是就在杨坚来到定州之后,一件对他不利的事情出现了,这是一件什么事呢?)  不利的说法来了,当时他被任为定州总管,这儿的西门一直不开,曾有人建议打开西门。“当有圣人来启之”,现在杨坚来就任,就打开了西门,引起定州人的议论。杨坚是不是这个圣人呀?当时圣人是皇帝的意思呀。这个说法越传越远。传到周武帝耳中,他想杨坚怎么会是圣人呢?定州城门开关有没有神奇呀?当年不开,因为它当初靠近突厥,是为了防范他们。北齐也不开是怕北周。所以一直不开。周武帝不这样想。除了传说,此前也有负面说法,说他有反相。第一个正是宇文宪,第一次打北齐时,宇文宪就说过,“普六茹坚相貌异常,目光如刀,”每次看见都震撼,不会久居人下,请除掉他。后来也有人,叫王轨,也提醒过,“皇太子非”普六茹坚有反相。两件事联系起来就表明他将来对太子不利。这两人都是重要人物,都说杨坚有反相,皇帝不能不重视,请相面的专家来看。请来的专家是来和,当年,杨坚也请他相过。现在,同一个问题来了,主顾不同罢了,来和说:“随公止是守节人,可镇一方。若为将领,陈无不破。”如果当将领会战无不克,是好将领。来和怎么说了不同的话?道理简单,政治上是倾向于杨坚,愿意帮他摆脱,他不敢讲真话。如果真讲,周武帝会监视杨坚,杨坚或许会把当年看相的事说出来,来和不是送自己进去吗?只能咬定没有,是当大臣的相。不久不计较了,还让他打了两次打仗,但一到定州又来了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周武帝不踏实,问题是怎么办。换个工作,这儿比较敏感,调离他去南兖州(今亳州)去做总管了。周武帝觉得安心了,杨坚不安心了。一直有人说他相貌非常,不是没动过心,以前没真动心,现在他立下功劳,当了定州总管舒服时,却受到猜忌,这让他觉得怒不可遏。他的野心被激起来了。可以考虑考虑了,怎么可以欺负我呢?还有一个人也不甘心,庞晃呀。他又来饯行了,庞晃对他讲,“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不信打不下来。杨坚说,“时未可也”。杨坚不是不想造反,他在考虑实力对比,此时仍对自己不利。就这样,他怀着满腹心事,去赴任去了。机会会来吗?   大隋风云(上部)第五集·翁婿斗法  (杨坚被任命为定州总管不久,就因为定州城中的一句流言而受到了周武帝的猜忌,被调到了南兖州。南兖州的军事地位远远逊于定州,所以,这次调动对于杨坚来说等于是降级,杨坚对此耿耿于怀。怎么办呢?杨坚会认命吗?命运之神还会给杨坚带来什么新的转机呢?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第五集《翁婿斗法》。)  杨坚被派往南兖州时,他头脑清醒,知道周武帝如日中天,认了吧。有时要拼耐力。就在这儿呆下来吧,打持久战吧。万万没想到,不用打,没多久,六个月后,北周武帝去世。这是一个雄才的皇帝,一心想完成天下统一大业。平定齐后,就去跟陈打,建德七年还北伐,扫残余,震突厥。可是大概是因为疲劳,承受不了。北伐中,突然患病,病势沉重,这年六月一命归西,年仅三十六岁,所有人都叹息。只杨坚笑了。本对前途不乐观,现在居然天助自己了。谁来接班?太子宇文赟,周宣帝。  这时,他是国丈了。宇文赟娶的是他的女儿。力量对比也变了。早先是成熟的好皇帝。现在是毛头小伙子。杨坚野心膨胀了。会不会有命运的转机呢?周宣帝名声不好,三大特征,一是荒唐,古人讲尽孝,严格。他不听这个,棺材还在,他就对着棺材骂,你死得可太迟了。他就觉得这太迟了。还冲进后宫去了,检阅那些妃嫔,有点姿色的就充实到自己处了。本只能一个皇后,他有一个皇后杨丽华,又立了四个,加起来有五个了,封的名号一直在变。天元大皇后,天大皇后、天中大皇后、天左大皇后、天右大皇后。二是自大,他觉得皇帝名号不够高,想更高,太上皇呀。继位不到一年,二十一岁时传位给儿子周静帝,他做太上皇了。他的名分比皇帝高,权力也得大。叫天元皇帝。最高最大的意思。他自称是天。三是暴虐,本来刑不上大夫,不能打。他也要突破,派许多人调查大世一言一行,有越轨行为就打,打一百二十板,叫天杖。  周武帝是一代英主,怎么没看出儿子这样,传位给他呢?其实知子莫若父,其他儿子不是太小就是更不争气。不能换了。立足于教育呗。他棍棒教育,打他。立

《蒙曼说隋:大隋风云》(上下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