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猎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15 19:37: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后的猎人

叶骑

我睁开眼,雪花漫天,像一场缤纷的葬礼。

我静静望着灰茫的天空,大片的雪花迎风飘散,落在我的额头,彻骨的冰寒,几乎将我冻结在地。

我微微仰起头颅,打量四周,狼藉的地面,逼仄的土墙,我想挣扎着站起身来,但钻心的疼痛让我瘫软在地,我的双腿已被尖锐的木桩刺穿。

这是一个陷阱。

一个我们曾经为捕获猎物而设下的陷阱,若不是时间久远,坑底大多削尖的木桩已经腐烂,或许它们中的一根,早已穿过我的心脏。

我挣扎挪动身躯,倚着坑底的墙壁坐起身子。

土墙高耸过人,我的双腿平已血肉模糊。曾经,我们设下的陷阱,今日已然成为了自己的坟墓。

“这个陷阱会是我布下的吗?”

我有些荒诞地问自己。

春去秋来,我们穿行在这片熟悉的土地,知道哪里有一座小山,哪里有一条浅河,我们了解她,就像了解自己的母亲,我们在山高林茂的地方设下陷阱,等着猎物自授罗网,但谁又曾想到,有一天,时光终将把我们打败,让一个苍老的猎人成为自己的猎物

我从四周摭拾了一些枯枝败叶,掏出火柴,生了一堆火。火苗很微弱,在风雪中苟延残喘,我又加了些枝叶,火堆明亮起来,在雪地里画出一个昏黄的圈。

“兴许,会有一个老伙计恰巧从这里路过。”

我安慰自己。

但片刻,又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在这寥廓的山林里,我已是最后的猎人。

我不由得想起身边的这群老伙计。

那时,我们黄毛乳臭,壮志萦怀,冬天的风雪,不是寒冷、阒寂的悲歌,而是铿锵、激昂的号角,我们骑上骏马,呼鹰逐兔,驱马游猎,尽情驰骋在这片土地上。但如今,岁月啃噬了他们的身躯,流光腐蚀了他们的枪膛,他们颤抖的双手再也无力举起猎枪,枯竭的躯干也终将交还给这片挚爱的土地。

我们已经老了,是放下猎枪的时候了。

三天前,我收到儿子的来信,在信里,儿子一再告诚我放弃今年初冬的狩猎,他说,他在城里打拼得不错,可以接我过去居住,也能很好地解决我常年食用兽肉而带来的高血脂、高血压问题,狩猎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我应该接受新的生活。

然而,我却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我的身体开始枯槁,视线变得模糊,但我还能行走,还能辨出雪地上的足迹,我必须接受这片土地发出的邀请,一个没有猎枪的猎人,只是一个稻草人,一个刹去了灵魂的可怜虫。

天色愈加灰暗了,黑夜终将来临,周围能够捡拾的枯枝,已经燃烧殆尽,火堆绝望地发出最后一丝光亮。

我闭上双眼,抚着手中的猎枪,等待这最后时刻的到来。

黑暗、死寂……我孤独对抗着这寒夜的侵袭,隐约感到身边缺少了什么。

哦,我的老伙伴,乌托。

清晨,我们一起走出家门,步入山林,尽管你已如我一样老去,但步伐仍旧矫健,双耳依然聪敏。悲刷发生那一刻,你一定耳闻目睹,但现在,陷阱里既没有你的尸骨,四周也没有你的吠叫,你又会身在何处呢?

我的伙伴,你一定朝家的方向飞奔而去了吧。这崇山峻岭,万千沟壑,你能否安然跨过?

这雪域千里,冰寒彻骨,你能否安好到家?

风雪愈大了,我紧紧蜷曲在墙角,雪花几乎将我掩埋,我亲爱的老伙伴啊,这片土地亦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外面风再大,雷再深,我知道,你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描写了天地灰茫、风雪冰寒的景象和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烘托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我”拒绝儿子“接受新的生活”的建议,甘愿在那片挚爱的土地上演绎自己的悲情人生自卑又自尊,执着又执拗。

C.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既给人以身临其境、真实可信的艺术感受,又便于从深层次挖掘老人遭遇不幸的思想和心理原因。

D.小说结尾采用心理独白的形式写老猎人在绝境中对老伙伴的担忧和心愿,让我们看到了老人人性中另一面:善良友爱。

5.小说多次提到“陷阱”,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陷阱”的作用。(5分)

6.小说的结尾并没有交代“我”是否离开陷阱,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4.B(由“我的身体开始枯槁,视线变得模糊,但我还能行走”可知老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悲情”的;由“一个没有猎枪的猎人,只是一个稻草人,一个剥去了灵魂的可怜虫”可知老人没有自卑,而“我却是一个猎人,一个以山林为家的乡巴佬”只是一个拒绝儿子的带有自嘲意味的理由,不应是自卑的表现;“执着”的表述也欠妥,改成“倔强”为好。)

5.①“我”的悲剧故事是由“陷阱”引起并在“陷阱”里展开的,所以“陷阱”有揭示故事背景的作用。 ②猎人掉进了为猎取猎物而设下的陷阱,这个事件暗含了作者对苍老猎人执于狩猎的否定态度,所以“陷阱”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③“陷阱”引发了“我”对往昔的畅想,也收束了我的思绪,所以“陷阱”是布局谋篇的关键,有推进情节的作用。(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6.①小说的结尾并没有交代“我”生死境况,这种情节上的模糊性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引发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富有张力,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②让老猎人安然无恙,会减弱批判力度;让老猎人陷阱丧生,会使作品的基调过于沉重。这样处理,更能准确地传达出同情与批判的态度,丰富旨意。 ③小说结尾不去写“我”的生与死,而是重墨表现“我”对老伙伴的牵挂与祝愿,这样写能够使“我”的形象更加具有立体感。(每点2分。)

《最后的猎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