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

发布时间:2020-05-26 19:25:17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尊敬师长,重视师父的教导。追溯根源,“尊师重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中,奉行“天地君亲师”,可见尊师重道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白虎通义》中更说明“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古周代时的姜太公《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了师者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三人行,必有我师“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突出为师者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由于中国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这方面的典故也流传下来许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o

9__L$_B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每个人生下来不可能会无师自通,都是需要通过老师的悉心教导,才能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做对社会有用之人。“疾学在于尊师”语出《吕氏春秋·劝学》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人之所以称为人,在于人类可以创造文明,而文明最重要在于积累与传递。每一代长者都把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下一代,才有了人类的发展。所以,对于学徒,应该逐渐培养并具备谦虚礼貌,尊敬师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品德,只有这样,才能从长者手里学到知识与本领,使其继承发扬。柳安堂人人都是老师,都应明德立身授业传道;人人都是学生,都应尊师重道,吃苦耐劳,虚心向学。无论以后我们个人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取得多大成就,一样要尊重师父。从古至今历史上许多流芳百世的不朽人物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和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对自己的老师们依然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尊师重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