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情感

发布时间:2017-11-08 16:07:58

秋夜纪怀[]陆游
  北斗垂苍莽,明河浮太清。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①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②北斗:北斗星,此处泛指星星。③垂:挂④明河:银河。⑤太清:指天空。⑥下:落下⑦露草:露水沾湿秋草⑧散关:即大散关。⑨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赏析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离开黄州,踏上了赶赴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征程。

十二月一日,苏东坡全家抵达泗州,因淮水浅冻,滞留在泗州度岁。除夕之夜,大雪纷纷,苏东坡全家挤在船舱之中,毫无过新年的感觉。恰在这时,淮东提举常平黄师是送来扬州厨酿二尊、雍酥一奁,全家顿时热闹起来。

翌年正月初十,苏东坡书《泗州除夜》等七首诗赠给王闰之,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愧疚之意。其中《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如下: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苏轼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8.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6)

8.【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修辞2分,翻译诗句2分,概括1分,共5分)

9.【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孤苦无依和感激喜悦之情。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总写思想感情2分,分析4分,共6分)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当时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2.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 “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2.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家国沦亡的悲凉。(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
二:
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16.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意象的异同点。(4分)  
  3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景定三年进士,为文天祥门友。剡以诗名世,江万里屡荐不就,后随天祥赞募勤王。宋末,元兵至,携家入闽。端宗即位,广东制置使赵潽晋辟为斡办官,荐除宣教郎、宗正寺簿。祥兴元年六月,从驾至硅山,除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宋亡,投海者再,元兵打捞之,不得死。元将张弘范礼致之,与文天祥同押北上,舟中唱和。有诗集名《东海集》,天祥为序。至建康以病留,天祥赋诗别之。久之,得放归。
赏析: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词一开篇,便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跟《唐多令》词里写的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意绪相通。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国后所作《浪淘沙》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词中所讲的客身皆指亡国之虏沦落于异域的生活。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中借己情感之转折,演绎出作词的生活。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饮宴。周侯(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它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表达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叹历史之已成陈迹,而邓剡却多了一层亡国的实感。从情感之深切,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是由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三首诗词。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时苏轼在海南岛儋耳贬所。子云、威、徽、先觉,四人皆姓黎,是苏轼在儋耳的好友。

儋州的实际情况是: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食无有而东坡能在那里安然闲畅,人不堪其忧,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见苏辙《栾城集》墓志铭)。此非虚饰,从东坡当时写就的诗中最真实地见出他的胸怀。[1]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淘:冲洗,冲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6]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2]  [5]  [6]  [7]  [8-9]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2]  [3]  [8] 

文学赏析

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据《三国志》引《江表传》,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浸以鱼油,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3]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12]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带醉,刚喝过酒。——访问。牛矢——牛粪。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作品简析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编辑

其一

蝉鸣空桑林1,八月萧关道2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3,处处黄芦草。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4,皆共沙尘老5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不学游侠儿6,矜夸紫骝好7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尘沙:一作向沙场。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2]  [4]  [5] 

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三首》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离杭前不久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友人北行,诗人自己也不知将流落何方,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失去根柢之感使诗人在友人面前慷慨悲歌,一诉衷曲

编辑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编辑

毛敏仲:三衢人,为杨缵之客。杨缵,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有传云:杨缵,字继翁,恭仁皇后侄孙,太师次山之孙。度宗朝,女为淑妃。官列卿。善琴,倚调制曲,有《紫霞洞谱》传世。敏仲少年时,与杨缵习江西谱。据元代袁桷《清客居士集》卷四十四《琴述赠黄依然》知敏仲盖精于琴理者。北行:当为往燕。

前:《水云集》作

来:《西湖游览志余》卷六引此诗,

拜杜鹃:蜀中传说,古帝杜宇归隐亡去,其魂化为杜鹃,蜀人因闻鹃啼而怀念杜宇。安史之乱中,两京陷落,乾元二年(759)杜甫避难入蜀,曾闻鹃下拜,借蜀俗寄故国之思: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此句正用此意,杜鹃喻亡君

作品鉴赏第一、二句以落日阴雨的自然景象 象征南宋王朝的衰颓和灭亡,南人的悲泣和北人的嚣张让人不忍卒睹,诗人羞愤交加,结句用典以表心志。南宋拱手亡国的耻辱在汪元量心里留下了时时作痛的伤疤。汪森《湖山类稿》后序曰:水云先生遭时改步,随三宫北徙,琐尾流离冰天沙塞,魂消骨折,九死而不一生。 其见诸诗歌,怨而不怒,怜而不激,忧愁摧败,而旧国故都,不忘寤寐,一篇之中,三致意 焉,可谓有守不辱之士矣。汪元量在燕期间曾任元官,王国维《湖山类稿·水云集》跋曰 其仕元亦别有用意,少帝西行之后,水云亦即南归,与方、谢、龚诸贤,迹异而心则同

编辑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诗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