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02 10:18:50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风中的蓝夹缬
作者:陈丽萍
来源:《中华手工》2011年第10
走进张琴的家,客厅四壁挂满蓝染一段走失的记忆藏品,整齐舒展,纹样古朴,像一个精2001年,在《温州人》杂志做记者的张琴正在跑温州手工艺古村致的博物馆。落,一次下乡,发现村里的老人有一种从未见过的蓝染布,当地人称之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夹被,她一看,这不是老家的双纱被么?期,六日不詹。这两句形容恋人相思回家问母亲,她说老一代以此为嫁妆,结婚如果没有夹被,会被之情的诗句或许可以形容她对蓝夹缬的人笑话。张琴想起,小时候每年农历六月六,大家都会把夹被拿出来晒热爱与痴迷。霉。经过现代印染业的冲击,这种蓝染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年前,她亦未曾想到自己会和蓝张琴觉得有趣,开始四处打听、寻找,发现夹缬工艺复杂,打夹缬走得如此之近,为了回赠如歌谣般靛、刻花版、染色,三种工艺完全不同。但是夹缬究竟怎么染,她始终美丽的夹缬,赐予其蓝,蓝夹缬得以定无法得知。有一次发现一个偏远山区竟然还有作坊,她兴冲冲赶去,发名,并得到学术界认可。她说,蓝夹缬现是一个复原军人看蜡染市场火爆,想做传统夹缬,只是做不到蓝白分改变了她的生命,而她,将蓝夹缬的研明。此行却看到《汉声》的夹缬专辑,得知夹缬的古老与曾经的辉煌。究推上一个高峰,为世间留住最后一抹这时她才知道,这不起眼的蓝布,竟然是中国印染工艺的大熊猫,异常靛蓝。珍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唐代盛极一时的夹缬,到明清便如凤毛麟角,渐不为人所知。为何夹缬会失传?为何独独在浙南被保留?
连续做了两期报道后,张琴对蓝夹缬有了更多思考和疑问,夹缬在浙南的分布区域,有多少染坊,夹被上的图案到底有什么寓意?她决心深入研究。一个人的文化调查
此后,张琴一边工作,一边展开田野调查,只要有时间,她就拿着温州地图到村里去。寻找蓝夹缬,找靛坊、染坊、版坊,做口述史,从使用民俗到从业艺师、流传地域等。身边的人不理解:为一块破布,值得吗?张琴说,死心塌地,没有值得不值得。
有一次她去一个山村,遇到山洪暴发,差点被洪水冲走。但每次下乡都有意外收获,她逐渐上瘾,走山路、去海岛,一个个村子去问。
她拿着一张勘定地图,使用范围被线条圈起来,线有虚有实。线外是不用蓝夹缬的,用蓝印花布。她说,虚线是用蓝夹缬,也用蓝印花布。线是用脚丈量出来的,热爱至此。2003年深秋,她在一个偏僻山村发现早期戏文蓝夹缬,看到一百多年前的蓝夹缬,像跌进了宝山。
五年调查,看了近2000件蓝夹缬,她解读了《汉声》没能破解的纹样之谜,日本学者猜百子图其实是戏文。戏文纹样是蓝夹缬的最高典范,十六堂纹样各自成章,都是一段故事,大部分是地方昆曲。蓝夹缬花版设计被两大家族垄断,他们是戏班版主痴迷戏曲,是形成戏文纹样的重要原因。
20053月,张琴卖掉温州的房子,带着蓝夹缬调查资料来到北京。答应她先完成蓝夹缬整理的杂志社,无法让她继续研究,她只有离开,这是她为蓝夹缬第三次丢掉工作。既然如此,索性破釜沉舟,以自由人身份研究蓝夹缬。然而,刚开始还是艰难,她花了半年时间写出五年调查成果《中国蓝夹缬》,当了首饰才凑够出版费。20065月,《中国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蓝夹缬》出版,此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蓝夹缬开始引起关注,她的情况才得以好转。到底是温州人,她开始给一些作坊在北京开窗口,每年都会转手一批藏品,以维持来年的收藏。她说:民俗调查在于兴趣,其实也没有太难,就是看你愿不愿意。
留住这一抹靛蓝
《中国蓝夹缬》之后,张琴又相继出版《蓝花布上的昆曲》、《蓝夹缬》、《寻找蓝夹缬》。作为一个民间文化研究者,她并不擅长和外界打交道,曾有过建立印染博物馆的想法,但拉赞助不是她的专长,只得作罢。
如今蓝夹缬得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来,她好生无奈。
从吴慎因到《汉声》再到她,各路民间力量付出无数心血,使蓝夹缬重见天日,变成全国知名传统工艺。某地方申报非遗,一边使用我们的成果,一边摆出发现者的姿态。若是出于保护也就罢了,偏偏还弄虚作假。蓝夹缬三种工艺互相独立,这个地方想用一个代表所有。出于研究者的责任,张琴大胆说出实话,却被污蔑别有用心、有私人恩怨。谈及此,张琴始终客气,并不说是谁,只说不能为了政绩毁掉蓝夹缬。
好在非遗项目里的蓝夹缬是将三个技艺一起保护,多少刺激了这门技艺的传承。如今,一幅好的蓝夹缬能卖到上千元,但市场太小,前景依然堪忧。
蓝夹缬的研究充满惊喜,相信她的未来也会充满惊喜罢。未来如何,她也不敢肯定。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