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句的技巧(1)

发布时间:2020-03-12 04:52:59

对句的技巧

(资料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今天咱们交流一下对句的技巧,对句是指按照对联的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联的基本格律也就是对联的六要素,包括: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这是对句必需遵守的规则。下面我根据对联前辈的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联的技巧。

一、对联的步骤。  

   我们准备对联的时候,首先要明白出句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要分析出句的意境,明白了出句的意境以后,我们的思维就有了方向,

接下来就按照对联六要素一步一步的来。首先学会断句(断句可以参考余德泉老师的马蹄韵,和王力的意节说),而后再进行对词,接着再去校正平仄,最后要进行炼字,使我们所用的每一个都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的展示对联的魅力。例如:  

出句:夜雨随春到。

第一,关联,我们先来读懂他写的是什么,很显然是春雨之夜,春雨贵如油,春润万物酥,这里我们不光读到了春天的景色,也读到了作者的心情,明白了这联的语言环境是什么。我们接着往下走:

第二,断句(“节奏对拍”要素,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

夜雨\随春\到。

第三,对词(“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要素,即为每段的词找个相应的合适的词来对):“夜雨”对“天风”,“随”对“伴”,“春”对“夏”,“到”对“来”。得到这么一个对句:

天风伴夏来

对完词后,大致看一下,“天风”好像不知所指,我们炼一下字词,将其改为“山风”试一下:“山风伴夏来”,这句比原来那句似乎好了一些。

第四,我们来查律也就是查平仄(“平仄相对”要素,即检查一下平仄)。确定平仄,如果不敢确定自己普通话水平和对入声字的掌握水平的话,我们就用平仄查询工具来查,比如说《搜韵》或者《诗词对联平仄、重字、尾字韵目查询程序》:

出句:夜雨随春到

仄仄平平仄

对句:山风伴夏来

平平仄仄平

这样平仄也没问题,接下来我们再细细的品味一下有没有不妥的地方,那就是炼意。

第五,练意(“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我们已经在开头的时候了解了从整联来看,一春一夏,隔了。那么我们试着将这两个景物拉近一些,将“夏”改成“晚”字,伴晚,读起来有些拗口,将“伴”改成“向”字,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出句:夜雨随春到

对句:山风向晚来

再比如:

出句:十分春色琴音绿。

这首先明白了这也是一副春天的画卷,接着我们给他断句:

十分\春色\琴音\绿,

之后进行对词对好词后查平仄:

出句:十分\春色\琴音\绿

仄平\平仄\平平\仄

对句:千缕\晚霞\书案\红

平仄\仄平\平仄\平

上下联结构是相同的,十分对千缕、春色对晚霞、琴音对书案\红对绿,词性也是没有问题的,平仄也没有犯对联的禁忌。

接下来我们练意,书案二字,给霞光是定了规模的,千缕有些过了,那么我们就换成几缕。

接着想想,春色、绿都是白天的景色,我们在晚上的时候黑糊糊的是看不到这些景象的,所以这个晚霞我们得再斟酌,什么才会使书案红呢,这个角色我们让霞光来出演是很合适的。

这样,我们的对句就可以出来了:

出句:十分春色琴音绿

对句:几缕霞光书案红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基本找出的对句的基本步骤。需要声明的是,这个“步骤”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

对联的六要素里面,“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这五个要素都好掌握。如何做到形对意联,也就是语意相关那就不容易了。

如何做到“语意相关”呢?今天咱们就从以下三个环节介绍一下:

二、关联。要做到语意相关,我们要养成首先找“关联点”的习惯。

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

“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

“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对句应在“关联点”下进行延展、深化、升华。

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找对联的“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 

第一,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和词。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红”字收尾。

(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就在大家面前展开了,给我们一种和谐 的,美的享受。

这个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再比如:

傲骨何曾输一寸

清心足以领千秋

这副联的重点字词在哪里呢?我们看,何曾、足以看不出来实际的意义;输,可以是体育比赛的输赢,也可以是技能比赛的输赢;领的范围也是很多的;一寸、千秋数量罢了,只有傲骨才是这个句子的灵魂.

所以我们就以傲骨做为重点词来作为关联点。傲骨是表达人的一种情操,一种修为,那么就围绕这方面来对下联,我们常说无欲则钢,如果有了欲望,有了企图,那么就会逢迎、就会畏惧.

傲骨从哪里来呢,所以,清心二字是不错的选择。清心二字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是他却魅力无穷,清心足以领千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千古名句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第二,是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这付联就紧紧抓住了炭的特点,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

上联从正方向说炭一直黑的时候有形有骨,下联转入反方向,当它十分红的时候就变成灰烬了,这也是反对的写法。

它是一副警世联,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逆境、顺境,逆境的时候要坚强,要有骨气,顺境的时候大红大紫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了,人生当以“炭”自警。

再比如一副描写青松的对联:

披霜卧石云涯处

沐雪盘根峭壁间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松在高高的云端里、山石的缝隙里、在悬崖峭壁上扎根散枝,炎热酷暑、风霜雪雨,它始终是苍翠挺拨的。这副联的上下联,就都抓住了青松的这些特点来写的。

第三,是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咱们看下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此联出句,有一个亮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拟人的手法自然成为特殊“关联点”。

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咱们知道,上下联应该是一个整体,如果风格不一致了很可能出现或者头重脚轻、或者自说自话等现象的出现。再比如: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上联说一粒米中可以藏得下世界,很显然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下联也不甘示弱,跟着可劲的吹, 半边锅里能煮得了乾坤。一出一对,上下联相得益彰,通过简单的字眼,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和思考,这就是修辞的魅力。对选取的物象进行扩大的描述,更能突出描写对象的内涵和本质特点。

第四,是合理延展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看这个出句:

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

大家想想这句的关联点是什么?咱们看到雪字,思绪会不会一下子就飞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了,然后,就在冬天里使劲找可以应对的东西。咱们看看人家是怎么对的:

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

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

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延展:   

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就是峰回路转、意境深远。读后会在心里细细品味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再比如: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这副联是小凤仙挽蔡锷将军的,蔡锷是护国军统帅,是推翻袁世凯后不幸病故,时年仅三十五岁。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大捷后死的,享年不过三十六岁。用周郎比蔡锷恰当。下联又将蔡锷比作唐初军事家李靖,自比慧眼识英雄的红拂女,都很得体。

寻找关联点的方法有是因人而异的,希望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一起来总结出更多的方法来和大家交流。

掌握和找关联点的方法,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

对联的起源,是一个人写出来的,一出一对也是慢慢的演化而来的形式,虽然经过了演化,但是他的根本实质没变,那就是即对又联。

对联要有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的效果。随,用到对联中就是对联者要把自己融入到出联者的内心世界,你明白了上联是要表达什么,才能随着他去进一步的深化主题,所以我们在对句的时候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第二,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

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

虽然语言文字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对联的意境也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要围绕一条轴来展开想象,尽量的接近这个中心轴。越是接近中心轴了,就越是好的对句。而且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最接近中心轴的内容.

所以我们要开拓思路、寻找不同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第三,是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

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比如:

三年笛里关山月

万国兵前草木风

这副联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描写边关的景色。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从不同的空间和角度描写山林的景色。

再比如说反对,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

行事未曾输寸气

为人宁可让三分

上联写未曾输,下联宁可让,这是两种貌似相反的观点,他们的关联点在哪里呢?那就是高尚低调的人格修养。再看下联:

沧桑入酒渐无味

风雨兼程总是歌

渐无、总是,从语气上说,正好相反,但他们拥有同一个主题,那不是洒脱不羁、沧桑和风雨,我自引歌向天啸。

最难惟放下

太苦是追求

上联放下,下联追求,相反的语言表达着同样的主题。

再比如说流水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承接和顺连,使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防止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

不畏人间苦

方为世上杰

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流水对,只有不畏人间的艰苦不懈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流水对,因为大家彼此分散,所以得不到生死存亡的消息。

三、 控制。

“控制”两字,实际上说明了出句与对句的基础关系,即对句是要受到出句控制的,如果不理会出句的“控制”,对句肯定要犯“隔”的毛病。

我们借一个写景的出句,试着分析一下出句是如何“控制”对句的:

出句:静水飞花惊月影

第一,是景的控制,出句都写了哪些东西?看完例句,我们把“水、花、月影”罗列出来。

根据罗列出来的物象,我们能分析判断出什么内容呢,能判断出出句描写的季节、时间和天气吗?

出句有“水”有“花”,冬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你最好不要在对句中出现“冰”、“雪”、“梅”等表现冬天的字词。

出句有“月”,时间应是夜晚,所以你最好也应在夜晚的环境下找寻事物应对。

同时还是因为有“月”,我们可判断出应是睛天,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让“雨”、“雾”等看不见月亮的字词在对句中出现。

根据一个静字,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候是风平浪静的,那么下联就不要出现风舞杨柳这样的景象了。

身后浮名何必计

心中净土岂能丢

上联给出了怎么的语境呢,对方在和我探讨人生,是一种淡泊的情怀,因此,我不能谈风花雪月,也不能谈边关铁鼓,我们要谈谈人生中我闪关注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是色调的控制。

一副对联,他可以通过文字显现给我们一副画面,有实实在在的画面,还是有心理的感受。所以说对联是有色调。它也是有“暖色调”、“冷色调”或者“中性色调”的,只要我们细心,就能分辨出它的“色调”来。暖色调总得说来是给人身心愉悦的清爽的,冷色调是让人愁啊苦啊的,中性色调一般来说就叙事说理,带着感情色彩少一些。

比如暖色调:

春闸泄绿三千丈  

青帝批红百万家 

一字不提美,但是美的感受传遍了身心,所以一定是暖色调。

一网鱼和月

半船笑与歌 

这给人一种清闲舒爽的感觉,虽然没有阳光没有红花绿草,我们也把他归为暖色调。

斜雨穿花阵

春风动酒旗

上联细雨斜斜织彩屏,下联春风拂面酒香浓,虽然下着雨,虽然 刮着风,但心里是乐滋滋的,那么也是暖色调。

比如冷色调:

一页乡愁翻不动  

两行珠泪拭还流

乡愁惹出泪两行,自然是泠的了。 

折柳舟难系

停杯月不归

送君送到江水边,不知何日月归人也归。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人间最苦是永别,再没有比这个更冷的了。

比如中性调:

怕写梅花因字拙

欲丰诗骨恨才低 

即无愁也无喜,只是把内心的想法委委道来,给人们展现了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入眼无浓淡

经心未浅薄

浓也好淡也罢,浅不嫌、不怨薄都在我心里。

色调定了,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在这个色调下来应对,最好不要出现“暖调”“冷调”相互乱对的情况。因为只有色调一致了,才能使整联在情感上和谐一致。

从以上例句来看,“控制”一说,有些像破案推理,即通过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推理未知的东西。同一个犯罪现场,有的警探看不出所以然,有的警探却能根据现场的很多细节将犯罪情景推理的八九不离十。

“控制”的掌握与出句的分析,没有捷径可言,这需要大家平时一定要“细看多想多对”。

四、超越。

如果出句是上联,按上文所讲的“控制”,是不是说下联的对句就应在出句的控制下亦步亦趋呢?

不是的,一个好的对句(以下均指下联),应该使努力使对句在出句“控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使对句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这样,这个对句才更有质量,整联才有更好的意境。

上下联的关系,就好比我们建筑物的墙壁的根基的关系一样,如果根基不牢固了,那么整个建筑物就是豆腐渣了。上下联,最起码要做到旗鼓相当,下联稍重于上联就更好了

如这么一个出句:

琴伴庭前月

两个人各对了一句,分别是:

对句一:箫吹岭上云

对句二:衣无世外尘

两句均符合对联格律“六要素”,但我们再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对句一”完全受“控制”于出句了。

见到出句的“琴”,他就只想到在乐器的范围内挑其它乐器,见到“庭前”,就只想到找另外一个具体的景物,见到“月”就只想到在天文景物中找个其他的,结果对的句子只能说中规中矩。

再看“对句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在用字用词上,摆脱了义类工对的束缚,在词性一致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结果便出现了对句二这种上联写景,下联写理的对联,通过下联的写理,将“无尘”“潇散”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使得整联得到了升华,有了更高层次的意境。

一个好的对联,就像一个美女,不仅要天生丽质,还要有学识修养,一个没有学识修养的美女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花瓶而已。

所以说,容貌之美与内在之美相比,内在之美更重要,同理,辞藻之美与意境之美相比,意境之美才是我们追求的。

所以,我们在对句时,一定不要随随便便对完就算了,也学学古人的“推敲”,同一个意思,尝试着多换几个字或几个词,或面对同一个事物,多换几个角度写,看能不能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超越”?

虽是如此,“超越”也需要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一是“宽”而不乱。用字用词虽然可以宽,但关键的词语词性、词语结构、词语节奏要尽可能保持一致,而绝不能“超越”的没了规矩。

二是适可为止。下联的“超越”要把握尺度,要注意“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而绝不能“飞的更高”,否则很容易造成“上轻下重”过犹不及问题的出现。

补充一个问题:注意联意的逻辑关系。包括时序、场景、季节、人文、自然现象等等,逻辑关系必须准确。比如出句下雨,对句日出,那就违反了自然规律,文意的逻辑关系就不对,就是隔景。概括来说:一幅优秀的对品,就是要做到字词和立意的精准。
不论在当句和整幅作品中,凡场景、事件、事物、典故、时序、自然现象等逻辑关系是否合情合理,做到和谐统一,都是体现联句的稳妥。比如,把梅花和荷叶放在一幅图画中表现,你一定会觉得很别扭,因为那不是一个季节的东西,不符合自然规律。
同理,凡纯属描写景物的联,你也不能把这两个物象放在一起描写,这样就是隔景。除非你去拿这两个物象去比兴,写出别的什么情调或寄予其它什么内涵,合乎逻辑关系就行。
注意精准的提法!主要体现在上,而体现在对仗工整上,工和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做到精准,才能算是一副完美的对联。
完美的对联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多体现在征联评奖的过程中(排除一切违规评审的现状),往往一等奖一名,获奖作品一定是唯一没有争议的最好的,联意和对仗是最精准的。
补充完毕,欢迎探讨

对句的技巧(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