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 7页)

发布时间:2020-04-03 01:30:52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撤地建市后,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 立足区域,论证了池州市在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的城市结构;

2 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发展中心,实行城市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优化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

3 针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主城区城市格局保护、老城区风貌保护和视线通廊的要求。并且对重点地段、主要文物建筑等需要重点保护和公共利用的对象,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和环境整治的要求;

4 积极控制城市景观,基于城区滨水轴线和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制定池州城区新的整体空间结构、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策略,作为编制开发控制规划的依据;

5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

城市结构分析



池州城市简介

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19889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199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3%,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近14.4亿元。完成了以长江堤防除险加固为主的一批防洪保安水利工程,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灌溉、城镇供水、发电等效益的水利工程体系,到2006年底,全市已建成中小型水库377座(1座中型水库在建),万亩以上灌区13处;引水涵闸64座,机电排灌站810座,装机14万千瓦;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达到14.33kw,技术可开发量达6.2kw,占理论蕴藏量的43%。全市开发建设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35735kw,占可开发量的58%,年平均发电量9535kw;水利工程年供水能量为7.15亿立方米,为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用水部门主要有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2005年全市用水总量为4.9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4%,是最大用水部门,工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19%,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市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较快,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5%,农业用水基本持平并略有下降,据预测,到2010年,全市用水总量将增加到8.9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增加1.1亿立方米和1.5亿立方米,未来新增供水主要为城市供水。

  土地资源

  土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我市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我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我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675740.00公顷,建设用地45231.00公顷,未利用地118202.00公顷。

  旅游资源

  池州区位优越,旅游交通便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6万,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长江流经池州160公里,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纵贯市内的318206国道和纵横交错的省道构成便捷的水陆交通,沿江、合肥九华山黄山、安庆东至景德镇等高速公路通车在即,铜陵九江铁路货物列车已于近日通车;筹建中的九华山旅游国际机场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池州山水洞俱全,旅游资源丰富。池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池州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

  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池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其中全国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30座。现有僧尼千余人,历代保存下来的大小佛像万余尊,各类传世文物2000余件。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菩萨,现可供观瞻的有5尊,其中百岁宫无暇和尚真身被明代崇祯皇帝赐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份庄严神秘的色彩。

  池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接待条件日趋完善。池州市委、市政府以旅游兴市为目标,以九华山为龙头,努力把九华山建设成重要的国际性佛教道场,把池州打造成世界级旅游胜地。经过十五的努力,池州旅游初步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正处在打基础、上台阶、争发展的关键阶段。十一五规划要求到201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力争80亿元,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66.2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7206人次,同比增长39.37%;实现旅游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6.63%。全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其中入境游客5.1万人次,同比增长37.1%;实现旅游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29%。今年新开发开放景点4处;新增旅行社5家,其中新增国际旅行社1家;新增旅游星级饭店6家;新增旅游定点单位4家;新增持证导游人员130余人。局机关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68万元,占任务的115.6%。全面完成省旅游局和市政府年初下达的接待目标任务。目前,池州拥有国际、国内旅行社46家;导游千余人;旅游星级宾馆30多家;地面缆车和架空索道3处;拥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宾馆、招待所400余家;还有分布在各景区,充满农家特色的农家乐饭店400余家;全市日接待能力可达10万人。

  近年来,池州市相继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多批国内外游客、旅行商、新闻记者慕名前来。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 7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