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7-12 10:01:23

《题西林壁》教案

教材分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能够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4.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理解个别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明白古诗所含哲理。

3.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明白古诗所含的哲理并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学习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赏图片,入新课

1.播放庐山的图片,请同学们用积累到的词语,形容观察到的景色。【随机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

2.提问:那么,谁能够用最简短的话语,概括地表述出你们看到的景色,以及看景的感受呢?【生尝试着表述】

3.过渡:其实,在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并用《题西林壁》这首诗,总结了他观赏那儿瑰丽风景的所观所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正字音

1.出示:《题西林壁》【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齐读】

2.读准:壁、横、侧、峰、识、缘

3.再读古诗:个别读、配乐读。

三、知作者,解诗题

1.谁了解苏轼呢?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四、借注释,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理解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

(1)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2)在古诗中圈画出表示不同角度观看的词语:横、侧、远、近、高、低。

(3)出示小练习: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1.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眺望、端详、鸟瞰、仰望)

(4)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借助古诗中的有关字理解:横、侧、远、近、高、低】

(5)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画杨桃》。

(6)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结合实际举例说说:如观察教学楼,说说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有何不同)

【当学生困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时】

(1)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理解诗意: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2)引导思考:为何身在庐山之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

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

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引导总结: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4)出示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比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要从不同角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五、巧想象,入诗境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抓住诗中的景物词想象:岭、峰、庐山。

(2)抓住诗中的方位词想象:横、侧、远、近、高、低。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想象:各不同、真面目、此山中。

(4)从古诗的整体描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卷?

2.引导学生在联想中想象:联想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3.小结:同学们仔细地来观察:

诗的前两句:写景(写实景、写客观)

诗的后两句:明理(写感受、写主观)

小结:好的写作是实景与感受的完美结合,是客观描述和主观思考的完美结合。

六、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4.提问:同学们,诗人苏轼是在被贬的途中,欣赏到了这样的美景,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篇,说说看,从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生交流,师点拨】

5.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6.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初读诗,正字音——知作者,解诗题——借注释,明诗意——巧想象,入诗境——多诵读,悟诗情。

七、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效果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