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互文性研究

发布时间: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从不同角度被讨论和定义过。在批评性研究领域中,体裁互文性是指不同语篇体裁或类型之间的现今的或历史的关系,每一种语篇体裁或类型都是以一个集合主体或一类使用者为前提的,因为每一类语篇都是受到某个社会团体,阶层或机构的控制,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的语篇体裁或类型具有优先权在体裁研究领域,体裁互文性则被定义为体裁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因为体裁是动态的和历史性的,它总会对社会体系其它方面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我们认为,尽管体裁互文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深入讨论,但现有的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局限和不足。第一,体裁互文性理应是有关体裁的语言交际现象,有关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将以体裁研究为基础。但由于影响语篇体裁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结论性论断,甚至我们在决定某一个语篇是否属于某种体裁时都难免有任意之嫌。大多数关于体裁本质属性的研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以某一种方式进行研究。所以,对体裁本质属性的认识的角度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完善。第二,已有的体裁互文性研究比较注重对体裁互文现象的形式上的描述。即使有对体裁互文发生机制的讨论,也受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限制,很少涉及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第三,虽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早已承认体裁互文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它们之间的可操作链接策略并没有做出过进一步的讨论。对于在体裁互文过程中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体裁互文的,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最后,体裁互文性理应被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中或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研究,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的角度的或目的的局限性,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很难做到全面和完善。这种局限性还同时表现在研究层面的无法突破。如现有的涉及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如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研究由于注重篇际互文性的语言实现,其研究层面始终停留于语篇甚至语篇以下层面的互文性研究。篇际互文性中的语篇互文性和更宏观意义上的体裁互文性的特质区别很难区分,毕竟语篇是体裁的具体实现载体。鉴于以上对现有体裁互文性研究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宏观层面的关于体裁的互文性研究理论框架。我们为体裁互文性研究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宏观社会符号理论框架。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由来已久的努力方向,其结合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使得语言研究更全面的价值早有定论。我们通过分析索绪尔,尔斯,以及之后的韩礼德等人对语言符号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语篇,语域,体裁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我们论证了将语篇视作为一个完整象征符号而非语言符号复合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作为语言符号宏观体系中的最高层面,其实质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macrosocialsemiosissystem。于是,体裁互文性即可被定义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本身又可视作为一种符号过程。因而,我们对于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借鉴了对语言符号的两分法研究方法,即分别对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进行研究。不仅于,基于对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的建构和分析,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三维性理论框架模型,除了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还提出了体裁互文焦点这一研究维度。在体裁互文系统的维度上,体裁互文被视作为一个含有若干体裁互文潜势的资源系统,具体包括体裁互文学科知识潜势(disciplinaryknowledgepotentials,体裁互文宏观话

语行为潜势(macro-speechactpotentials,体裁互文评价潜势(evaluationpotentials,以及体裁互文模态潜势(modalitypotentials。我们对于体裁互文系统中各个潜势的论断是基于体裁研,以及符号多模态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体裁本质属性和体裁定性标准为体裁互文系统中的学科知识潜势,体裁互文宏观话语行为潜势,体裁互文评价潜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符号学对多模态的研究则为体裁互文模态潜势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我们对体裁互文系统的讨论是探究体裁互文活动中有哪些资源可供选择参与,而我们对体裁互文过程的探讨则是试图回答体裁互文是如何得以实现,或者说是尝试性地对体裁互文发生过程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对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的探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体裁互文系统中各个潜势的认知模型进行了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互文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概念整合过,因此完全可以借用空间整合理论来解释体裁互文过程的概念整合机制。根据心理空间整合理论,概念整合过程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由体裁互文资源系统中的不同潜势元素组成的输入空间,经过类属空间操作机制处理后,被整合成一个以体裁互文潜势元素混合为特质的动态解释空间。这一过程就是具有概念整合性质的体裁互文过程。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语言符号观,将体裁视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体裁互文涉及的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强调符号解释项的存在价值。体裁互文中所涉及的解释是一种选择性的解释,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体裁互文过程中选择的动机(motivation。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体裁互文研究的第三个维度,体裁互文焦点。体裁互文焦点的讨论旨在借用行动理论对决定体裁互文参与者为何选择体裁空间中的某种体裁互文潜势元素参与体裁互文,即参与者的选择动机做出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体裁互文焦点的讨论是对体裁互文过程的补充性探讨。这一动机实际操控的就是体裁输入空间中的体裁互文潜势焦点。我们认为,意图”(intention操控和决定了体裁互文过程中的焦点选择。我们在建构语言及其环境的宏观符号系统时,论证了意识形态与系统的各个层面之间都存在一种监控和影响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认为,体裁互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理应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而意识形态对体裁互文的监控和影响作用是通过意图得以实现的。完成在理论层面的对体裁互文研究的三维理论框架的推导后,我们进一步将从理论层面上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实践指导中,以期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启示性作用。本文共分成八个章节。第一章是对研究的起源,理论,目的和论文的组织框架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作为文献综述整理了涉及体裁互文性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先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评述。第三章是理论框架模型建构。基于体裁研究,我们重新界定体裁互文性,论证了在符号学范畴中建立宏观社会符号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适合于体裁互文研究的三维理论模型。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对该三维理论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即体裁互文系统,体裁互文过程,体裁互文焦点做了深入探讨。第七章是将理论性的结论应用于指导英语教学实践之中的尝试。最后,第八章则是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发现,不足,以及将来对体裁互文性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做出总结。总之,本研究旨在为体裁互文研究建构一个相对全面的,完整的三维理论框架模型。我们在符号学范畴中将一个全新的宏观社会符号观引入了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中。这种宏观层面的符号思想成功地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突破了语言单模态的传统研究方法,将符号的多模态性带入体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式。在我们将空间整合理论应用于对体裁互文过程的认知机制的诠释时,我们就已经是对将

整合理论应用于更广泛领域的一次尝试,也对体裁互文研究思路的拓宽给予启示。而我们为体裁互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维度对于明确社会意识形态与作为语言现象的体裁互文之间链接的通道和实现手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理论推导的理论框架模式建构研究,我们期望本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体裁互文现象的意义、价值,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以及其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期望对英语实践领域及其它研究领域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照。

体裁互文性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