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发布时间:2014-06-14 21:33:27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作者:林慧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3

        内容摘要:通过梳理迟子建创作及其人生经历,找到迟子建早期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表征及其演变,另外从整体上把握迟子建早期小说对悲悯情怀的践行和坚守,并尝试从中发掘悲悯情怀推演出的种种丰富蕴涵。

        关键词:迟子建 早期小说 悲悯情怀 构建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的作家,自20世界80年代步入文坛以来,迟子建便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为指归,以故乡漠河为支点,执着于白山黑水间的乡土书写。特别是她早期的一系列小说,一直关注故乡那些劳苦于中国底层中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及他们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他们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对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善良与丑陋、高尚与卑鄙,迟子建更多的是报之以悲悯的态度,并给予温情的抚慰,展现了一个女作家独特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早期小说悲悯情怀溯源

        “悲悯一词,较早见于清·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悲悯情怀就是心系苍生,关心他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它是作家的良知与民间、底层或苦难相遇时所产生的真诚而深切的精神活动。在迟子建几乎每一部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身上,都流露出了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深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源于作者的自身经历、个性特征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1.迟子建悲悯情怀缘自黑土地的滋养。东北作家迟子建诞生和成长于寒冷的北极村,在她的自述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中,就明确谈到环境本身深刻地影响其创作: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1]

        北极村一年有大半时间被冰雪覆盖、温度最低达到零下四十度。生存环境恶劣,生活的艰苦,形成人们坚韧达观的品格。人们更加豁达地看待生老病死,他们并没有高深的理想追求,而是凭借着坚强、执著的信念努力创造生活。但由于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始性,小人物执着而又悄无声响地活着,轻易而毫无价值地死去,这使迟子建体会到黑土地里乡民琐碎平庸的生存状态里充满着浓重的悲剧意识,从而萌生感人至深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早期小说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