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灸探赜

发布时间:2020-08-01 11:04:43

膏肓灸探赜

张二伟1陈兴华2*

【摘 要】为研究膏肓灸源流及其治疗效应,对中医古籍中有关膏肓灸内容进行了探究。膏肓灸由唐代孙思邈首创,至南宋庄绰开始成熟。膏肓灸是直接灸法,具有较为广泛的治疗效应,多用于补虚,尤重益气与扶阳。膏肓灸治疗效应与肺、心、肾、膀胱及三焦关系密切。膏肓灸仅指艾灸膏肓穴,灸后若气壅于上可灸足三里和气海。施灸时应注意准确取穴并选择适宜的壮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期】2018(016)009

【总页数】3

【关键词】膏肓灸;膏肓;艾灸

膏肓穴位于人体后背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补虚要穴,多用灸法。中医古代文献对艾灸膏肓穴多有载录,可用于治疗虚损羸瘦、失精、咳逆上气等多种疾病。本文从文献角度对膏肓灸源流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膏肓灸效应特点,以此为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提供思路。

1 膏肓其名

膏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晋景公患病请医缓医治,医缓认为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人以病入膏肓表示患者病情险恶已无法医治。在中医典籍里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中医学中膏肓有三种含义:(1)指体内的实体结构。《左传》与《灵枢》皆认为膏肓为人体的实体结构,且的部位不同。具体指人体的哪两个部位尚存在争议。针灸名家李鼎教授[1]认为膏肓应为鬲肓为胸腹的间隔部位,而则为腹内脏腑外围的包膜。(2 指一种病证。《肘后备急方》云:膈中之病,名曰膏肓。”[2]《扁鹊心书》云: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3]《千金宝要》云:膈气为膏肓”[4]。(3)指穴位名称,即位于人体后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膏肓穴。

2 膏肓灸源流

唐代医家孙思邈最早提出了膏肓灸法,《备急千金要方》云: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5]904。孙氏重视膏肓俞的定位方法,详细描述了三种不同体位的取穴法,并且指出: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5]905。书中未提及隔物,则膏肓灸应属于直接灸法。

膏肓灸探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