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感悟

发布时间:2018-03-15 07:00:56

感受和感悟

感受和感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引导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

2、指导学生学生有意识地培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写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感悟。

教学重点:

1、培养感受和感悟生活的意识。

2、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之一叫战胜脆弱。当年的《文汇报》有一则消息说:据估计,约有20%的安徽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和父母的玩笑,以父母双亡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微笑着走出考场。一位书法很好的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战胜脆弱,学会用脚写字,用脚答卷。而省招办表示:今年没有用脚答卷的考生。这种千腔一调的文章早有人将其概括为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现象。究其根源,正是应试作文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个性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把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玩物,以致我们的记叙文、叙事流水帐、写人干瘪、绘景枯燥,毫无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气息。

如何改变上面的现状?这是个问题。

我们今天的作文任务就是:让写作建立在生活之上,感受和思考,原来生活可以更好!

二、入微的感知:

先看一反例:《我的烦恼》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所谓感知,就是通过五种感官对生活的观察,它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感知是感受的基础。

*我们在作文中是如何感知生活的?(简单例说:由学生找出例中描写种类)

1、通过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通感、直觉。[写事件]

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精彩一段:

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上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馨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昨夜风和雨》 :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推开了古铜色的家门,迎接我的先是扑鼻的饭菜香,随后是父亲、母亲关切的话语。拍拍一路的征尘,谈笑着,议论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尽显出祥和与团圆的气氛。……

2、通过各种细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景物 [写人物]

例:《爸爸明天就走》

夜深了,我们家的灯还亮着。

屋里静悄悄的,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滴答响个不停。爸爸默默地点上一支烟,抽着,是回首往事,还是向往明天?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爸爸明天就走。爸爸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为了我们兄妹俩能安心读书,他要去打工。勇子,你过来。明天,我就要走了,爸爸顿了顿,以后你放学早些回家,帮你妈干些家务活。听妈妈的话,好好学,要争气。嗯,爸爸。我心里难受极了。

你给我找一张照片,让我带上。我放不下你们娘儿几个。

爸爸接过全家福,用袖子使劲地擦了擦,仔细地端详了起来。爸,我……去写字了……我鼻子发酸,想进屋去,这时爸好像在擦眼泪。……

3、通过声、光、色、态各方面 [绘景物]

例文: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幽幽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自我盘点:我以前在叙事、写人、绘景时有意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生活现象体现入微的感知吗?

你能够对《我的烦恼》作出具体描写吗?

今后在这方面还有方法性困难吗?(如果答没有,就可继续——

三、个性的感受:

有了入微的感知,才能有个性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越是突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个性化的东西越能打动人。有意识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是展示个性感受的关键。

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胡娟) [找一个学生读一遍,略作点评]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做作业总是不安心,猛听到什么响声总是唰地回过头,多么渴望再见到父亲端着茶杯含笑进我的房门,可是回过头去,依然是冷清清的屋子。这时,我突然感觉到家变大了,做作业的时间格外长。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总要把家中所有的灯都打开,还要煞有其事地咳几声,那不大的回声老在耳边回旋。有时,突然感到一丝寒意,便冲进爸妈的房间里找到一件爸爸的外衣,披在身上。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多想打开电视看一看,却不知今天怎么克制得住。若在平时,哪天晚上不总是往电视机旁一凑,虽不想看什么,但总想调一下节目。也不想跟同学打闲扯,却担心爸爸、妈妈的同事来了怎么办,家里的虚实是不能让外人探知的啊!于是,干脆把搁断了。

*怎样获得个性化感受? ——理解以下两种感受:

情感性的感受——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感情上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憎恶等,多通过叙述、抒情方式表达。

评价性的感受——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等价值判断上的心理反应,如好坏、优劣、强弱等,多通过议论方式表达。

例:说说上语文课的感受

*体验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具体感受。

1、假设你是一名特困生,接受学校的特困补助,你的感受如何?[作思维开拓]

K:我低着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心情是复杂的。贫困是一种不能重视的痛苦,接受资助总有一种被施舍的味道。此时的我,神经变得特别敏感,一抹夕阳从窗口探入教室,想以它柔和的光辉照亮我的眼睛,但是很难,秋天的夕阳让我更伤感,我深深地埋下了头。

2、[打印成篇]学校有一门实验分析的选修课,老师说这门课以实验报告的分数来计成绩,共十个实验,每次满分为10分。有一个学生每次操作都很认真,报告也写得很规范,可每次分数都只是四分或五分,最后统计的得分无论她怎样算都只有47分。老师公布成绩时,说到:几乎所有同学实验误差小,因此分数很理想,只有一个同学分数不太高。然而根据我们学校的仪器设备,实验误差应该比较大,我做了三十年的实验从没得到你们那么精确的答案,你们的答案很显然是根据课本编出来的,我都判了及格,只有那位同学一直坚持使用原始数据,我想给她满分。

这位同学因自己付出努力而不能及格,在老师宣布结果之前她的心情是如何委屈,如何沉重,在这沉重的深渊老师突然宣布给她满分,她的感受又如何呢?

如果你是她,你的感受如何?请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写出你自己的设身处地的真实感受。 [5分钟独立写出150字的感受;朗读;点评]

K:请听听这位同学的感受:听这番话时,我先是惊诧,后来逐渐有些震惊了,等老师说完最后那句话,我脑海有过片刻的空白,接着心中就被一股很汹涌的情感激荡着。我微微抬起头,两眼满含感激地望着李老师,李老师也在看我,那温暖的眼眸中充满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不知何时,泪水已模糊了我的双眼,只是,我知道,虽然我眼中有泪,但我已不必再低着头。

四、深入的感悟

深入的感悟生活,是在个性化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间接、概括的认识。说它是间接的认识,是说它是人通过某种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如昨天还看到一座院子整整齐齐,今日则只剩焦门烂墙、断壁残垣,我们便知道这里失过火。失过火这个事实不是直接看到的,而是通过眼前的现象作为媒介经过思维间接反映的。说它是概括的认识,是说它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就是要把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感受,通过深入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文章闪耀出思辩的光辉。

*如何深入地感悟? ——掌握以下认识事物、思考生活的方法。

由此及彼:就是以已感知的事物为基础,通过对其外部事物作横向的广泛联想,在比较中思考、探求事物的本质意义,这讲的是思考的宽广性、联想性。一般说来,通过之间的类推,由平常事物联想出不平常的道理。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作为一家之长,妻、妾、客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他暮寝而思之,认识到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况,使他一度受蒙蔽。由此邹忌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君,朝中左右宫妇、朝廷之臣、四境之民也有私、畏、求的情况,推想齐王也会有受蒙蔽的情况。由于范围更大,人更多,所以受蒙蔽程度会比他自己更厉害。

由表及里: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本质与非本质常常纠缠在一起,非本质的东西有时还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正如和氏璧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璧玉的光辉。所谓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这里讲的是思考的深入性。然而事物常常包含着若干个层次,所以人们在每一个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认识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它最初的主题定为反迷信,后来改为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最后才确定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三次改动说明思考在不断地深入,最后确定的主题应该说是深刻的。

由点及面:即由个别到一般。点的事物是比较实在的、具体的,而面的事物则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由点及面一般是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写作最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住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具有典型意义,愈能引起人的共鸣。这就是思考的概括性。有人说,科学家关心的永远是一般(面)的东西,艺术家永远关心的是个别(点)的东西。徐志摩《再别康桥》就是紧扣康桥的优美景物,通过身临其境的描绘,由此抒发既是个人独有的,又是人人皆具的对已逝美好事物的无限不舍和怀念之情。

感受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