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发布时间:2012-02-18 21:50:42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7 邢文霞

内容提要: 迟子建的小说以中国东北边疆北极村一带的地域文化为背景,小说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用唯美的眼光和笔调展现和审视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作品的内容题材有所改变,很多作品涉猎到都市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对比中赞美农村的自由、纯美,在生活的画卷中艺术地展现生活的细琐和平凡。迟子建小说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有超越。

关键词: 迟子建 乡土 艺术特色 转变

Abstract: Chi zijians novels a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rctic village in northeast of China. The novels are imbued with local color. The author showed and looked at all sorts of most ordina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fates from an aesthetic standingpoint and in a popular style. From the mid-1990s,Chi zijians topics of works had been changed. Many works were touched upon the city life and praised rural freedom, purity and beauty through contracting urban civilization with rural culture. The novels showed trivial matters and ordinary life artistically. Based on the old works ,Chi zijians novels are developing. They are surpassing 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 zijian Na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Change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迟子建无疑是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曾在大兴安岭师专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短篇小说《亲亲土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花牤子的春天》新乡土文学奖,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微风入林》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 《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北方的盐》、《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迟子建的小说以温情著称,她以温情软化小人物悲苦凄惨的生活,她用善良和温馨呵护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和期待。迟子建守着一方乡土,以普通的下层百姓的生活为经纬,细密地编织着一个个凡俗的故事。她在体味乡村寻常百姓甘苦的同时,又将都市的浮华引入作品,多了一些深层的痛苦和思索。

一、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

迟子建的小说犹如一股清凉的风,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在欲望充斥的现代化大潮中,这无疑是很宝贵的。从八十年代初步入文坛开始,迟子建一直孜孜不倦地笔耕在自己美丽的、被现代文明遗忘的故土上,她用诗意的笔调抒写故乡,用唯美的眼光审视大自然,用同情的笔墨关注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她通过一个个凄美的“故土”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进入迟子建的小说世界,纯朴、厚道的村民与大自然的结合是浑然一体的,孩童的世界丰富多彩,对美的追求是她始终保持的特色。迟子建运用童年视角的写作手法和对儿童生活、心理的关怀,也是她独具魅力的一方面。

(一) 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乡土小说队伍里,迟子建一直以独行者的姿态在自己的园地上耕耘,她以自己对于生活朴素却深刻的理解,执着地表达着她对黑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在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对乡村粗陋、鄙俗生活的原生态描述,她总是以自己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审美理解与独特表达,为我们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乡土家园,一个可以引领我们精神还乡的别样世界。她的乡土小说因此而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和柔美的光芒。

迟子建的小说建构在大兴安岭一带的中国东北部边疆。在她笔下,木刻楞房屋、白夜、极光、大雪、渔汛、秧歌、庙会、土豆地都极富地方特色。她曾说:“我朝拜那里的日光、雪光、天光,我不愿意我的笔在触动它的神经时弄疼了它,不愿意我的笔在描述它的时候背离它的本色和初始的声音。”迟子建就是在对故土的迷恋中,泼洒心灵的情感,把圣洁的爱赋予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原始风景》中这样写道:“我走在异乡的街头,在黄昏时刻,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群,我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远离故土的失落,对故土美好自然的向往,真实浓烈地表现了迟子建的乡土之恋。

《亲亲土豆》是最具乡土气息的作品,表达美好的温情的人情人性。礼镇上住着的是“热爱土豆的人们”,夏季开放的土豆花“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光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土豆花本来是没有香味的,可礼镇上同土豆一样生生不息的人们却认为“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就是在这片氤氲着土豆花气息的土地上,秦山夫妇对土豆的热情犹如对生命的热情一样。秦山撑着在家收完最后一次土豆,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使人为之动容。秦山夫妇的爱情很平静,简单地相爱,平静地生活,却令人感动。尤其是秦山为了让李爱杰吃热乎的稀饭而把稀饭放在怀里捂了半小时,这让人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爱的模样。土豆地里土地的气息和农村人淳朴的爱情都具有持久绵远的穿透力,能够使人浮躁、空虚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银盘》中吉喜姑娘对土地的热爱,对麦地无与伦比的倾心,把农村表现得更纯美,吉喜拥有沈从文笔下翠翠般的真纯和美丽。作者在表现乡土的同时,也表现出农民的淳朴可爱。虽然他们物质贫乏,但却精神饱满,他们有真挚的充满活力的灵魂。《雾月牛栏》描写了如仙似梦的雾月的特殊的地域气候现象,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生活情景、夫妻的情爱、邻里的交往、丧礼的习俗,孕育着传统的民族文化。《五丈寺庙会》更是地域文化的汇集之作,小说介绍庙会的主要活动:求佛、敬神,又夹杂着复杂的人物生活状态的叙述。仰善的出生由来,表明当地人对佛寺(五丈寺)的敬仰,五丈寺庙会放鸟习俗也充满地方特色,“穷人不顶着个外号,就不够寒伧似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外号,而且这些外号也很有特色,如齐大鼻子、李靠边、张油条,充满了浓浓的乡野风情。为死人放河灯,为灵魂投胎照亮道路,也极具神秘的地方色彩。《清水洗尘》写年关时节,礼镇人“放水”的特殊风俗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状态。“放水”在礼镇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文化“仪式”。在这种人情风俗背景下,小说的故事才展开。

迟子建将真正的诗意浸润在朴素的生活情景和地方特色中,构成了她小说的乡土气息的特色。她表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她反映的是凌驾于作品中人、物、事之上的乡土精神。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辉煌和闪亮着,使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二)唯美倾向

迟子建小说的美已是评论界公认的,诗意之美、忧伤之美,都是对迟子建小说美的认可。事实也如此,迟子建在构建小说的过程中,无处不显露她的唯美倾向。她自己也说“我特别不喜欢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那里面有很粗鄙的东。粗鄙的东西,我觉得没有艺术趣味。作为小说来讲,它应该有些艺术性的东西,讲究韵味,而这个韵味就是美。”

1.自然美。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各种生物,经过她艺术之笔的点染,都被赋予了异样的情致、灵性,闪动着灵光。《树下》和《没有夏天了》中对日月更迭等自然现象的诗意书写:“八点左右太阳才慢慢吞吞地起来整理容颜。它先洗了脸……接着它又涂了胭脂……再之后它伸直腰,它伸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它的头发就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纤细的毛发盘盘绕绕地缠住了树木。”“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月光变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有了《日落碗窑》中对田园风情的童话表现:“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白脑袋拱在黑土里……最值得看的是朝天椒,它们被充足的阳光给晒红了,一个个噘着可爱的小嘴看着天,妖艳异常。” 这种自然的美的事物不仅透露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也为赞美生活其间的人们搭建了适当的平台。自然美中穿插着人性美和生活美,自然与人相互照应、相互融合,使作品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人们仿佛置身于北国奇异的“原始风景”下,穿过“白雪的墓园”继续“向着白夜旅行”。迟子建在小说《原始风景》中谈到,泛灵的信仰使她敬畏自然。的确,只有怀着一颗虔诚崇敬大自然的心才能滋养出美妙的艺术感觉,才能获得无比温馨的美好情怀。这种徜徉在自然中的艺术美在现代化大潮中无疑是很宝贵的。

2.动物意象之美。较早发现迟子建作品中动物意象之美的应是雷达先生,在评论《逝川》时他写道:“世间是否真有‘泪鱼’,我不得而知,但这一意象实在是太美了,太神奇了。”迟子建作品很多通过动物所具备的美好性情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性的追求。《鸭如花》中雪白的鸭子的自然之美。“鸭子”本来是笨的代名词,而在这里,它被赋予了灵性和忠实的美好情感,它们似乎能懂得人间情爱。作者在文章最后,也让一只雪白的鸭子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渴望一个温情的世界。《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身上体现是忠诚之美。老马是老夫妻的知音,而非作为一个动物存在。它是主人的忠实听众。在老太婆亡故之后, 看到她的画像,“泪水就流了下来。”它宽慰老主人,提醒他糊里糊涂忘记的事情。老主人都过世后,老马照应着他们生前的麦地,直到麦子丰收,可他终于没有能力保护麦子不受侵犯,看着老夫妻的麦子被人霸占,老马的泪水滚滚而下。老马对人类流露出的温情、理解与爱憎是动物美的张扬和显现。《酒鬼的鱼鹰》中鱼鹰的美是纯天然的自然美。而《穿过云层的晴朗》中表现的是猎狗阿黄的种种人性美。阿黄对主人的忠诚,对美好事物的迷恋,对朋友真挚的友情,对动物被残害的怜悯,对同类被残杀的伤心和痛楚,对势利和懒惰的猫的蔑视等,都将人性的美通过狗的美好表现出来了。《草地上的云朵》,对白天鹅的描写也美到了极致。“在被夕阳笼罩的草地上,突然出现了几团雪白的云朵!它们悠然游动着,像几朵绽开的白莲花……”这些动物形象都是为揭示人的情感而设,但它们本身具有的美却是毋庸置疑的。

3.人性人情的美。迟子建的笔调是凄美的,在写人情人性时同样是这样。秦山夫妇的爱情是平淡、朴实的,平静的生活并没有展现爱情的深切,然而当死亡降临到秦山身上时,这份朴素无华的爱情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美不胜收。作者淡化掉死亡的凝重,重点抒写这种充满爱的美好的情感。《花瓣饭》虽然描写灾难,但作者掺入了喜剧的成分,以“文革”期间的人民的贫困蒙昧和阶级斗争作为人物活动的基本环境,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厄运承受灾难的主题展开。父母相濡以沫、彼此体恤,父母的爱感染着家庭的每一员,即使在灾难面前,家里依然充满浓浓的亲情和爱,全家还吃了一顿最美的晚餐——“花瓣饭”。伤痕是残酷的,但亲情是美丽的,残酷和美丽相碰撞迸发出一股动人的乐章。作者凝重地唤醒了人们对灾难的记忆以及抗衡这种灾难力量的寻求,从而弹奏出了一曲湿润的人情牧歌。《踏着月光的行板》过滤掉农民工生活的贫苦,重点抒写他们最真挚美好的爱情。这是生活在底层人的纯真的爱情,虽然没有丰美的物质,但爱情本身的光彩已经很是绚烂。他们努力追求幸福,试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自己美好的未来。

迟子建小说的美无处不在,景美、情美,语言也美,更重要的是这种美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是种天然、纯净的美。正是这种美才会渗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冲击人的灵魂。

(三)对儿童大自然的关爱

儿童是最接近自然的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始终保持着最纯真无邪的人类本性,这样的美德源于大自然的厚爱。迟子建正是由于浓厚的童年情结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关爱,才构成了她对爱的追怀的文本内容。

1.对儿童的关爱。儿童视角的叙事模式无疑是迟子建小说的特色,用童年的眼光看世界,描写儿童的活动心理和对事物的感触。迟子建对儿童的关注不仅在于童年视角的运用,更是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关注他们健康成长。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小主人公,如《北极村童话》中的“我”,《北国一片苍茫》中的芦花,《没有夏天了》中的小凤,《岸上的美奴》中的美奴,《日落碗窑》中的关小明,《雾月牛栏》中的宝坠,《疯人院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等,这些丰富的儿童形象说明迟子建对儿童的关爱。然而迟子建笔下的童年生活多是寂寞和痛苦的。她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创伤,省视成年人无意中对儿童的伤害。

《北极村童话》写小女孩迎灯寄居姥姥家的生活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寂寞。被迫与父母分开的愤怒,姥姥家沉闷的生活环境,都对小女孩造成了伤害。小女孩看事物的眼光虽然很纯净,但这份纯净却夹杂着忧伤和孤独。因此小女孩只有找傻子狗做朋友,”去寻找苏联老奶奶的疼爱。她拥有童年的天真和明净,却感受不到童年的温暖。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伤害。《疯人院的小磨盘》中,虽然对李竹板的描写着墨不多,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李竹板只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被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竹板,最终神经被打出了问题,住进了疯人院。包括李亮为了上学而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的事件,以及李亮因脆弱而变得蛮横反映出的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值得家长、教育者深思。《岸上的美奴》的美奴本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诗意盎然的女孩,她心地善良,却要面对母亲的怪异,小小的心灵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同学邻里的造谣辱骂,镇长的正式谈话,她小小的心灵无法承受这份痛苦,于是她选择了让母亲消失。这样的孩子应该给予严惩还是谅解,说法不一。但如果她拥有温暖的爱,谅解的眼光,她的选择肯定就不会这样。给孩子多些关爱,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人的心声。

2.对大自然的关爱。自然本身是没有灵魂的,是人赋予了自然灵魂。迟子建将潜藏于内心的自由之魂以自然为媒介抒发出来。迟子建自己也说“夜阑人静之时,台灯打开了,我对大自然的那股刻骨铭心之爱就油然而生。在这种时候,笔下的晚霞会变得比现实更为绚烂,笔下的山川河流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灵性,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也变得无与伦比的优雅。在这种时刻,怀想情绪自始至终在心中萦绕,浓浓的伤感情绪荡漾着,我觉得笔下的山川草木和人物渐渐活起来。”迟子建正是怀着对自然的这种无限热爱,抒写着她心中的大自然。自然不仅是媒介,更是灵魂的家园。相对于一个机械、僵化的自然界而言,有机、人格化的自然界显然更加与人的心灵相契合,更加有利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开掘。在人的心灵、肉体和自然界碰撞的历程中,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迟子建对自然世界的“泛灵化”处理不仅为自己的小说世界开辟了特异的艺术想象空间,更为我们回归到自然状态、感悟灵性的生存状态找到了途径。

的确,只有怀着一颗虔诚崇敬大自然的心才能滋养出无比美妙的艺术感觉,才能获得无比温馨的诗情,这是现代都市绝难寻到的美好情怀。

二、迟子建小说艺术特色的转变

迟子建小说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对艺术美的执着追求,对人情人性始终不渝的关注,使她成为当今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她的艺术世界建建构在遥远的北极村、白银那,《伪满洲国》也建构在苍茫的东北大地上,但是,东北一隅的乡土已经束缚了迟子建的笔触,于是她走向历史,在历史的画卷中构建自己的艺术天地。《伪满洲国》成为迟子建艺术特色转变的关键。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融入新的血液,主要变化是题材、内容的扩大,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北极村、白银那封闭的边疆农村,她把城市文明引入作品,在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和赞美中,揭示现代文明存在的弊病和阴暗。城市生活与农村景观结合、现实与历史交错,迟子建试图用她的凄美和朴素遏制现代人对物质享乐的无度追求,激活他们疲倦、麻木的心灵。她的小说极具社会引导作用。

(一)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的冲击

迟子建十分钟爱故土农村纯美、洁净的生活和自然环境,对故乡的人情美、人性美总是持高度赞美的态度。在近期小说中,她将城市文明引入作品,出现了新的主题,小说在乡土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中充分肯定了农村自由、纯美生活。主要作品有《银盘》、《草地上的云朵》、《野炊图》、《额尔古纳河右岸》等。

《银盘》主要表现以农村姑娘吉喜生活为代表的明净的乡野风情与以李总生活为代表的现代都市风貌的对比和冲突。吉喜的家乡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金黄的麦田,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农民,他们生活得朴实、开心。吉喜不仅自己乐观开朗,更像一阵纯净的风,净化城市的世俗之气。李总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拥有别墅、私家车,有自己的公司。但他形似枯柴,感情世界犹如一片荒漠。他不择手段地把吉喜“请回”城里,既说明他的可耻行为,又表达了人们对这个感情上的可怜虫的同情。虎生徘徊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他接触到了城市文明的边缘,城市里富饶的物质引诱着他,他为了得到金钱和物质,不惜抛下勤劳美丽的吉喜而选择一位城市的残疾女人。然而,在物质和精神选择的关键时刻,他依然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勤劳美丽的吉喜和充满麦香的土地。在《草地上的云朵》中,迟子建仍然采用儿童叙事模式,她通过天水、青杨两个城市孩子的眼光发掘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天水、青杨是局长杨乾的孙子、外孙。在官场“吃喝风”的带领下,他俩跟着杨乾长途跋涉去农村吃杀猪菜,因而结识了相貌丑陋却纯真可爱的农村姑娘丑妞,见识到了乡土的魅力。作者用孩童的眼光观察官场的吃喝之风、权势利害关系,清纯与污浊相比较,使纯者更美好浊者更可耻。冯乡长的可耻行为、水利局长的生活作风、借公行私问题都成为控诉不法文明的证据。与之相对的是乡野的迷人景象和孩童的天真、自由、无邪。丑妞的死加重了人的痛惜之情,也预示着乡村的自然之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走向消亡的悲剧命运。《野炊图》揭露了官场的虚伪和官不为民作主的社会现实。黑眉在疏通官民关系的过程中,看到农民的不同遭遇,从而找到了一个人的良知。上级领导下来视察的目的主要是吃,对人民的实际需求置之不理,对农民的上访百般阻挠。作者深入观察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社会生活保障、权势的压迫等,表现农民不幸的同时也抨击了官场的黑暗和一些领导的无耻行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表现边地风情的同时,也见证了古老的游牧民俗的流失,可以说现代文明的砍伐无处不在。

迟子建在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的交织中表现世俗文化对纯粹的、天然的乡野文化的侵蚀和砍伐,同时揭露、批判了城市中存在的情感的缺失和冷漠、官场的黑暗与无耻、农民的不幸遭遇等现实问题。说明迟子建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

透过这些作品,迟子建表现出对工业文明或后工业文明下自然界的萎缩和人与自然、美的隔膜的深切忧虑:“人类在破坏一种文明的同时,总是心虚地企图重建另外一种文明,并且广为提倡它,而提倡的东西其实是不可靠的。不能使人的心灵产生真正共鸣的文明,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愚昧吗?……我想人类是迷失了?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迷失了。”通过将“城市”、“乡土”及其代表的文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小说创作中的整合,迟子建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都市商业文明遮蔽下人类异常的生存图景。作家创作突破了单纯对其小说地域性特征的考掘,将焦点扩展到了对精神文化的思索。

(二)题材向都市生活转变

描写都市的文学作品在迟子建的早期作品中涉及较少,但九十年代末以来这类作品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尤其是城市底层小人物和都市知识女性的比重较大。这类作品主要有《门镜外的楼道》、《鸡笼街的月亮》、《相约怡潇阁》、《白墙》、《观彗记》等。

对城市中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作者给予了更多同情,在这份同情中,作者诗意的将痛苦和心酸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读者只有揭掉文字的覆盖,才能窥见作者的真实感受,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深了读者读后对现实生活的思索。

《门镜外的楼道》写了垃圾女工的困苦生活。迟子建用冷静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生活在城市最低层的老妇人的形象。主人公坦然地看待命运,在贫穷与劳作的裹挟下,她依然有条不紊的生活着,勤劳着。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艰难过程中,她找到了情感的一线希望,让愿意关照她帮助她的老余走进了她艰涩的生活。这段相濡以沫的情感并没有持续多久,老余去世后,老妇人依旧孤苦无助的挣扎在生活的磨难中。作者最后展示给我们的是“她的目光由温暖而变得湿漉漉的,由湿漉漉而又变得凄凉和绝望。”《鸡笼街的月亮》描写的是一个锅炉工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周围的人情与环境。王福是一个固守自己卑微的工作,思想守旧的底层劳动者。固定上下班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玻璃的碎裂打乱了,机缘巧合的成为新的酒店的看管员。作品形象生动的展现了作为有固定收入的锅炉工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生活的抱怨,对新开张的饭店的嫉恨和得到工作后的喜悦等等。王福的老婆这一小菜商贩的刻画也十分到位:起早贪黑的在喧闹的菜市场劳作,抄着袖子在寒风中等待顾客的光临,为了省钱每次都给儿子买大一个鞋号的鞋子。这是作者对生活冷静的观察后成功塑造的一个勤劳能干、勤俭持家的小商贩形象。迟子建以一个智慧女性的深刻与敏锐的眼光勘查出小人物的种种生活状态。

迟子建近期小说中的出现了大量城市知识女性的形象,展现了当代知识女性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焦虑。

《九朵蝴蝶兰》写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所有人对暴力行为的恐怖。文章中的女画家作为女性知识分子,她是现代都市女性独立者的典型。然而暴力事件的接连发生引起她的恐慌,也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包括家庭主妇和女学生。文章揭露了现代人的不安全感逐渐增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薄弱的社会现实,《白墙》也是在表现这一主题。《相约怡潇阁》在表现温馨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微薄。《观慧记》通过观看美丽的彗星这一条线索把记者,学生,青年男女,回家探亲的“我”等各色人物聚集在一起,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人们在百忙中怀着各种目的观慧,表现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

《第三地晚餐》是迟子建新型小说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是位才色双全的现代女记者,作者通过她的眼睛观察着现实生活。作品涉及的人物很多,有成功的企业家、建筑学家、残疾人、下层劳动者、知识女性等。作者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和他们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来揭示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主人公陈青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温婉秀丽、才华横溢,有很幸福的家庭。即便这样她依然生活得很低调。与大学男友的生离死别,面对徐一加感情上的玩弄,以及丈夫频繁出入“第三地”,使这位女性抑郁到了极点。作者用大笔墨描写感情对陈青生活的影响来说明女性应该回归传统,这里的回归是意识的回归,是男女平等相互尊重下的情感的回归。蒋宜云、张灵都是前卫的现代女性,但她们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的对好丈夫的依赖,对温馨家庭的向往都说明情感家庭依然是时代女性最渴望的东西。马每文是位年轻的成功民营企业家,但他的成功是在品尝过千辛万苦之后才得到的。金钱财富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由于长时间工作出差,妻子红杏出墙而致死。这一感情的变动对他打击很大。即便后来有了心爱的妻子陈青,他对女人的行为仍特别敏感。那份感情创伤隐隐伴随着他,挥之不去。作品对残疾人的描写主要在心理层面进行剖析,通过一个美丽的独臂女人的种种遭遇和行为揭示她的心理。美丽的陈师母只因失掉一只手臂就只能嫁给又矮又丑的陈大柱,在晚年丈夫又背叛了她。这一切使陈师母的心理失衡,最终沉浸在宰羊的血腥快感中的她,将丈夫及他的情人利索地杀害。这桩杀人案背后有值得人深思的心理问题。“陈师母在生活中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她最终走上了极端之路,可能与连续看杀羊的幻觉有关,也就是说,她可能在毫不知觉的状态下连杀两人。”在分析人性受压抑及其忍耐的极限的同时,也在呼吁社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此外,作者还抨击了传媒取悦大众的心态: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置之不理,专拣一些低俗的事件投合大众趣味,没有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文章揭露了社会中一些道貌岸然而道德沦丧的伪君子真面目,同时对生活在贫苦中的劳动者的生活也有深入的观察、描写。《第三地晚餐》是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浓缩图。

迟子建笔下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很大成分上带有自传体的色彩,表现现代知识女性生活的苦闷和迟子建对去世的丈夫的缅怀之情。故土是她不变的精神家园,是她的坚持,都市生活的体验又给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使迟子建的小说更加丰满、充实。

三、结语

迟子建带着她的北极村童话走进文坛,为读者带来大兴安岭山野迷人的风俗人情,用它灵动的笔描绘家乡的山水草木,她的故事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悲欢离合,也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她用自己诗意的眼光观摩一切事物,执着于大自然的美,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展现一个看似清纯美丽却压抑深重的现实画面。张迎军在《迟子建小说叙事中的“自然”母题》一文中,从阐述“自然”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文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展现小说的自然母题。但对现实的超越显得力不从心。相比较而言,郭亚明《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一文则将“北极村”那些尚未被开发的、接近人类原初风貌的山水风物描绘的淋漓尽致。神奇的大自然孕育的神奇的感觉,神奇的感觉滋养的神奇的信仰,神奇的信仰营造出其作品神奇的情感氛围,层层深入,透彻清晰方守金、赵国宏《论迟子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充分肯定了迟子建小说的诗化语言和在修辞层面上对节奏、声韵和词语表现的独特的审美追求。笔者认为,不仅是语言,生活、情感和环境都是诗化的。这种全面的诗化写作共同铸造了迟子建凄美的艺术风格。迟子建笔下的原生态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透露出的淳朴自然又略显粗砺和野性的气质在当代文坛相当别致。

一个作家变化总是悄悄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早保留自己个性的同时,会突破,寻找生命的另一种灿烂。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迟子建的小说创造出现了一些转变。她渐渐从故土中走出来,把笔投向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描写。她在历史的舞台上寻找人情,宏大的历史结构中填充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她除去政治的枷锁,从容的抒写真实的艺术。她对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她始终不变的母题,用同情的笔调叙述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琐碎的事情。对人性的不断探索和弘扬亦是她小说的特色。

迟子建作为一名纯文学的守望者,努力地将自己当下的思想启悟融入小说中,并时刻吸收新的经验题材,支撑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沉重的思索。媚俗、时尚永远在她的心灵世界之外,而对底层平民的个体生命的关注,成为她永不放弃的观点。

注释:

①迟子建:迟子建》,人民文学出社,2000年版,p202

迟子建:迟子建》,人民文学出社,2000年版,p171

迟子建 周景雷:《文学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张迎军:《迟子建小说叙事中的“自然”母题》,《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年第6期。

⑤郭亚明:《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4年第2期。

⑥西慧玲:《温暖中的寒凉》,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⑴迟子建:迟子建》,(北京)人民文学出社,1999年。

⑵迟子建:伪满洲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⑶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北京)文艺出版社,2004年。

⑷迟子建:《疯人院的小磨盘(中国作家档案书系)》,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⑸迟子建:《白银那(独特文丛)》,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⑹迟子建:《向着白夜旅行(红罂粟丛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55年。

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20056期。

⑻迟子建:《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文学双月刊》,20032期。

谢辞

本论文是在导师李生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深远。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听他的课还是接受他的论文指导,都可以感受到是在实实在在地汲取知识,这使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仍然学到很多知识。在此,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大学四年中,人文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学院老师们的悉心教诲更使我受益终生。在此,感谢人文学院。

此外,还要感谢宁夏大学图书馆,它为我提供了大量书籍,为我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方便,也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论文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 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导。

最后,祝我的母校宁夏大学蒸蒸日上,人文学院的所有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园。

迟子建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转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