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0-07-04 22:38:38

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古文、诗、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传统节日、饮食、建筑、中医等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中国传统文化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诗歌文化 中国节日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结晶。几千年来,蕴藏着丰富营养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特性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足以使所有的中华儿女引以自豪与荣耀。

二、 中国诗歌文化

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了诗的灵气,朴实的人民培育出了诗的魂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副世外桃源的祥与景象。纵然就是在刀耕火种的荒蛮时代,头顶着的就是炎炎烈日,踩着的就是滚烫的土地,挥洒的汗水仍浸润着浓浓诗意。从仲尼编辑的《诗经》走来,从屈原悲叹的《离骚》走来,诗歌的韵律在中华大地亘古不息。在中国的诗歌文化领域中,唐朝绝对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诗歌从涓涓细流汇成了滔滔大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雄浑高古的《登幽州台歌》如彗星破空而过,留下了长长的尾翼让人仰望。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贺知章的“碧云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唐代烨烨生辉的璀璨星空中,不得不要提到两个人——李白与杜甫。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就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就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的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的之沉郁。”在诗歌创作上,李白的诗歌飘逸俊美,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一去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从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与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同时也反映诗人的凄凉之感。

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国节日传统文化,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历久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人陶醉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与锤炼着民族的个性与品格,欢乐祥与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美德与精神。

这里以春节为例子,详细介绍一下春节的来历。春节,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它就是我国民间最热闹与、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古代的春季,就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的民国初年,该农历为公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关于年,还有一个传说。人们常把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凶恶的野兽叫。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紧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就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打鼓放鞭炮,晚上屋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家家灯火通明,放鞭炮,吓得它不敢进村。从此以后,就没有再敢出来。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四、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可见,饮食文化在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呈现出极大特点。其一,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就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其二,四季有别。中国人善于根据四季变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浓厚食物。其三,讲究美感。中国人吃食物不仅讲求味,还讲究欣赏之美,无论就是个红萝卜,还就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还讲究食材,食具,以及环境的搭配与与谐。其四,注重情趣。中国人喜欢给食物取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例如炝凤尾蚂蚁上树狮子头叫花鸡等。其五,中与为最。《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与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就是要做好羹汤,关键就是调与好咸(盐)酸(梅)二味。中与之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就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层内涵来说,可以概括为“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就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就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就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与精神享受。“情”,就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礼”,就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与食物。礼指一种秩序与规范。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就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中永恒的主题,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就是诗歌文化、节日文化还就是饮食文化,它们具有无限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去发掘,而同时传承这些文化的精髓,则更就是我们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文化百科》

《饮食》

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