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919415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
古诗两首
(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是第七册第二组“观察与发现”这个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1167年,当时陆游因为极力拥挤张浚北伐,收复失地,结果被投降派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弹劾,罢官回家。心中十分沮丧和郁闷。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前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亲们的盛情,后两句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积累,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二、总教学目标
1.能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1课时题西林壁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整首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图片、《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4.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哲理,能把读


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课时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难点: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有关从各个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求
1.阅读单元导读,画出点明学习要求的有关语句。2.教师概括揭示单元学习主要目标:1)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
2)单元学习要求: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二)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观书有感》和《惠崇春江晚景》,感情诵读。
2.课件出示《课堂作业本》的第5题课外链接题,指名填空,齐读。3.小结:像这样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蕴含着哲理道理的诗就是哲理诗。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首哲理诗。
4.复习古诗学习法:
了解作者,理解题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三)了解作者,理解题意
1.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文、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背景简介。
古代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板书:题壁)苏轼的这首诗题在何处墙壁?(板书:西林)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