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哲理诗

发布时间:2023-03-31 19:56:34


苏轼的哲理诗
苏轼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对禅学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被贬黄州之后,他归诚佛僧,就着黄州山脚下一片名叫东坡的数十亩荒地,垦辟躬耕,慨叹人生,并写下《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在唐宋作家中,与禅门名僧交游最多的当推苏轼,加之他雄才大度,机敏过人,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苏轼写了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
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
"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


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
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
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
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
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
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
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

苏轼的哲理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