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18-07-25 06:47:49

两个母亲,两种思念

——《怀念母亲》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怀念母亲》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对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就是真实,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而去,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从文本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一、永久的悔恨。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地呼唤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但季老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不可能聆听那美丽的呼唤了。其实,在过去的16年里,他已经很少享受那美丽的呼唤。母亲的去世给作者留下了无限的悲痛、悔恨、愧疚。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成了他表达思念母亲最好的语言。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1933年初秋,在季老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传来噩耗: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他回到了8年未曾回过的故乡,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躺在简陋的屋子中央,他抚棺大哭,他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与地下。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了多少眼泪,想着,想着,那无可言状的自责、无可挽回的遗憾,与日俱增的思念,怎能不是他悲痛万分呢?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回到北平后,季老仍旧昼夜思念自己的母亲,常常在夜里醒来,失声痛哭,不能自己。19331224,他在日记里写道: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193453的日记写道: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整8年,在短短一生中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回家去看看母亲呢?是她老人家含恨酒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19351118的日记中写道: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着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他后悔,他真不该,他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只能抱终天之恨而片刻不得安宁。

二、无限地思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离故土,置身异国,获得最多的就是孤寂了。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是想家的时候。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在万里之外的故国,那里有熟悉、亲切的容颜,有生命有光彩的影像了,有散发着芬芳的泥土,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虽是孤苦,对远方的惦念,涌起暖暖的爱意,原来他心底里有非常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依靠,那是他将来归属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在守望着他,守望这位远离祖国、惦念祖国的游子。他的心里开始温暖起来,思乡的情感也更加浓烈,因为他深爱着故乡、亲人、老朋友。虽然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心里感到有点凄凉;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时间就是情感的催化剂,有的可能渐渐淡忘,可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爱,与日俱增,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自然本无意,但与此刻的心境融合,它就带着太多悲泣苦楚,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思念带着温暖,思念更是一种折磨,时时刻刻撕扯着他的身心。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了祖国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身在海外十一年,作者遭遇过多少苦难与艰辛,挫折与委屈啊!祖国母亲怎能不频来入梦呢?二战爆发后,他便同家里断了联系。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无处诉。一个人孤悬海外,祖国的抗战情况怎样了,家里的情况怎样了?甚至那条名叫憨子的小狗和院子里那两颗海棠花都频来入梦。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愁,数不尽的不眠之夜,剪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他的精神痛苦万分。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离开哥廷根回国。

单元编排解读】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是歌颂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配合本组专题,还有“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回顾拓展”、“展示台”都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安排的,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这是一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好教材。单元第二课《怀念母亲》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在学完《詹天佑》后知识、能力及情感得到训练、储备、渲染后的一个巩固训练篇目。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课后习题分析】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我想很有必要挖掘课后习题,让学生弄懂习题中的问题,就基本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习题一:默读课文。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本题的设计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两个母亲,一种怀念。经过前面的分析,我认为这一种怀念其实有两种情感,即:对亲生母亲的永久的悔,对祖国母亲无限的思念。那么我们可以本问题作为本课的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感悟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历程,这样就扣住了文本的线索。习题二: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这道题中设计了三个关键语句,让学生仔细品读感悟季老对母亲的“怀念”,其中第一二语句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我想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而没有设计让学生感悟亲生母亲的怀念,主要原因是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应是本文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不易感悟到的。因此在组织教学中要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学情分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取哪一瓢?还得学生说了算。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对学情的充分了解之上,学生虽然年龄小,虽然自我观念严重,但毕竟对亲情,对母爱是有切身感受的,当学生进入文本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在课上教师就应围绕这一点,抓关键词句品读,要精选与文本有关的资料带领学生走进这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

【教学设想】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无限的思念。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们的突破策略有三个:一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失去母亲的痛苦;三是延伸式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教学中,我们要贯穿一下理念:

1.以生为本就是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读为本就是用读贯穿全文教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一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直抒胸臆、前后照应、环境烘托等,二是以文本为依托,借用文章《寻梦》开头结尾,借用《赋得永久的悔》抚棺痛哭片段,激发学生想象,补写其中片段,进一步在读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板块:永久的悔恨——记忆中怀念母亲

1.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令作者难忘的记忆是什么?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体会感悟重点语段,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体验感悟母亲去世后作者极其悲痛悔恨的心情。让学生感悟本段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抓住“抱终天之恨”一词展开教学。

通过朗读来体现悔恨之情:一是改编成诗歌分节朗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二是引读。如: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而我待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现在我看着母亲的画像。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读:

3.补充季羡林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的有关语段,帮助学生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浏览以下资料谈体会联系1118的日记谈理解,说说作者思母的原因。

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3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第二板块:无限的思念——在日记中怀念母亲

这几段日记从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日记感受作者当年身在异国他乡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朗读的策略,在读中体会情感,同时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情景中想象说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一是改编成诗歌分节朗读,把一、三、四则日记改编。二是引读。如: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16……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20……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28……。三是读写结合。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第三板块

抓住关键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这些句段要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悟,做到读悟结合。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读悟结合,也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

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九歌《少司命》)

1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5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

1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2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23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2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2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唐.赵瑕.<<江楼感怀>>

26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2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怀念母亲》一课习题设计:

一、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二、思乡诗句集锦

1)今夜月明人尽望,( )。

2)逢人渐觉乡音异,( )。

3)露从今夜白, )。

再写两句:

4

5

三、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1)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2)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3)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 (      )。

四、“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沉静地时候,活动起来。”

仿照作者的写法用上一些描写心情的词,写一写自己怀念某个亲人、某种事物、某次游玩等的心情故事。

6 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18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1116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1.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而我待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现在我看着母亲的画像。读: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读:

3.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16……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4.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20……

5.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28……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呢?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文本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