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8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专题1

发布时间:2020-04-05 11:40:35

高考语文第8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专题1

2020.0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日: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娄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竞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2,阅读下面几首诗,完成13题。

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袁枚《马嵬》)

③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鸣报晓筹。此时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唐·李商隐《马嵬》)

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C.①③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均为古体诗。

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唐玄宗迷色误国。

C.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一样值得人们同情。

D.李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3.对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之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①。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 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词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

(2) 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新奇之处。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5,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完成12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滁州指安徽省滁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这里的即滁州。

B独怜句中的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

C上有句中的,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

D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称,成语无人问津即是此意。

2.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

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

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

6,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外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光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问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此去,无泪与群倾。

1.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汝是古代平辈之间不分彼此,表示亲昵的称呼,恩怨尔汝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切切私语,谈爱说恨。

B一鼓句运用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典故,表现勇士们跃马驰骋不可阻挡的气势,其中填然形容勇士们冲锋时的马蹄声。

C青冥指天空,飞絮搅青冥描写声响的缥缈悠远。

D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表示八尺,一落百寻轻形容乐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

2.以这首诗的解说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乐声的佳作,是作者应欧阳修之请,对韩愈描写音乐的名篇《听颖师弹琴》作隐括后创作的。

B.作者巧于取譬,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冲锋、暮云飞絮飘荡、百鸟合鸣、攀高步险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乐声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C.乐声由起始的低抑幽怨,一变为雄壮高昂,再变为幽远缥缈,三变为和谐宛转,四变为冷涩艰险,使作者借助语言把乐师的高超技巧逼真地再现,使读者有如闻其声之感。

D.末句无泪与群倾是说作者因欣赏时感动得连连位下,以致再无泪水可以倾洒,反映了成功的演奏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8,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

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

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

9,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1.选出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玉瀣:美酒名。瀣xiè B.黄庭:山名。

C.元知:开始知道,才知道。 D.等闲:平常,不在意。

2.选出对语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两句,说明作者在夕阳斜照、苍烟摇曳的自然环境中,努力排除尘事的纷扰,表达了对当时昏暗朝廷、恶浊社会的厌弃和否定。

B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几句,隐寓着在现实生活里不愿如此而又不得不如此的慨叹。

C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表达了作者年已垂暮,壮心不己的英雄豪气。说明作者不把奸臣的阴险放在眼里,表现了鄙视邪恶的大将风范。

D.这首词从语气上看,是当时作者被罢官家居时所写。全篇基调,是用任情适性、满洒豁达的笔触,婉转表达其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10,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然后完成12.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④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⑤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⑦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⑧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⑩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⑾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两人均为李白好友。陈王:陈思王曹植。平乐:道观(guàn)名。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1.对①②两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①句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挽。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之势。

B.②句悲叹人生短促,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间事。

C.①句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同时又正面衬托:用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D.①②两句作为诗歌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2.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诗歌多采用夸张手法,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达一种豪迈的诗情,但给人一种空洞浮夸感。

B.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亦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C.这首诗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尽展诗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D.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对世态的愤懑不平之情,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①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字,意思是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传说也曾想作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2,庄生晓梦迷糊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了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4,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 )然 浡( )然 一日暴( )之 鸿鹄( 徼( 弈( )秋 嗜( )杀人者 沛( )然 忖度 觳觫 胡龁( 彼恶( )知之 盖( )亦反其本 齐桓( )公 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 )乐 赡( )养 衣帛( 疾首蹙( )頞( 矫孑(

15,下列成语出处正确的是

A、一暴十寒--《弈秋》B、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

C、疾首蹙頞 --《齐桓晋文之事》D、缘木求鱼--《齐人有一妻一妾》

1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 B、振长策而御( )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 )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

17,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18,对下面三首绝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A.三首诗体裁相同,题材也相同,但诗人对历史人物--项羽,历史事件---乌江自刎的评价各异。

B.杜牧这首咏史诗不落窠臼,认为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如果能包羞忍耻,采纳江东人士的忠言,重返江东,卷土重来,还是大有可为的。诗中表达惋惜、批判之意。

C.王安石认为百战,败势是难回,但江东子弟愿意与楚霸王同心,再整旗鼓,同挽残局。诗中充满了对项羽的责怪、不满之意。

D.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李清照诗中不肯过江东就是这种看法的体现。李诗把项羽赞为人杰鬼雄,认为项羽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答案

1, 1C 应为拒绝

2B(副词,于是/介词,经由。A介词,拿。C副词,才。D介词,替)

3B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误,与文中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不符)

4.①当今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依靠他?

②伯章好像没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件事,不过路远不能去呀。

2, 1A   2C    3C

3, (1)点明了写景和抒情的时间、地点,奠定了全词的抒情基调。

2)词人将飞花丝雨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干的东西,依据它们之间分别具有的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另外,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

4, A、归附、跟随B、怎么样C、国君D、技艺

5, 1B(怜,可爱) 2D(无拟人手法。) 

6, C

7, 1C  2B

8, B。本题分析正确的选项ACD,是分别从风格、意境、写法对两首诗作出的解说。B项错在哪里呢?B项说都用了夸张和比喻,其实,刘诗前两句是在与悲秋者的对比中,直抒胸臆;第三句是景语,写冲破秋日萧杀氛围的,借的排云直上,矫健凌 厉,点染自己所赞颂的秋气。末句点题,诗情即志气,人若有志,便能奋发,而不会于秋日感到寂寥。全诗蕴涵哲理,情景交融,无比喻。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视为夸张。徐诗中的比喻、夸张比较明显。

9, 1B   2C

10, 1C(反衬)

2A(无空洞浮夸感,因为有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11, B;②C。第①题中的选项,我们仔细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解说是很熟知的,如推敲不负言等,而B项中少邻并的解释也一看便知是望文生义。少邻并”“少shǎo即少有邻居在一起,突出幽居,体现出李凝与世俗不融的性格。第②题,解答时除了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缜密细致的思考。如选项B 鸟鸣山更幽在高中语文第二册《故都的秋》的思考与练习中就有,用来让大家体会《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表现秋的幽静的反衬效果。再看原诗,首联写出了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中间两联叙事写景,尾联点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思,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C项却悄悄置换成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许多同学因粗心而对此浑然不知,所以答错了题。由此可见,古诗鉴赏须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临场做题时,反复阅读原作,领会原作内容,这样才有把握答好鉴赏题。

12,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13, D;②C。本题是一树两题型。所选元曲系元代蒙古族散曲家阿鲁威的《蟾宫曲·咏史》。第①题是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末句虽系总括,但并未指明三国英雄, 西蜀借指刘备,江东借指孙权,诗中末句并未提到曹操,所以D项判断有误。第②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业绩掌握情况和对主旨、写法的分析能力。从全曲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上看,全曲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慕,有描绘而无比较,所以C项分析不当。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往往是多角度地进行。此类鉴赏题看上去报有难度,但是可以从已知选项中去帮助我们理解。因为此类题往往总是要我们选出错误的不恰当的项,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三个正确项中去相互获得启发,进行多侧面的理解。

14, cù bó pù hú zhuó yì shì pèi duó、 hù sù hé Wūhé、huángǔ、Yuè、shànbó、cù、è、jié

15, A

16, A、驾车B、控制C、阻止D、治理

17, A、猝,猝然B、曝,晒,惑,感到疑惑(奇怪)D、谓,认为

18, C

高考语文第8课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专题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