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发布时间:2016-05-26 22:46:20

走进陶行知

主要内容

1、作者介绍

陶行知,原名文濬。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

1914年以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成为杜威的关门弟子。

1917年学成归国,任南京师范学校教授,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任教育科主任。

1923年底,辞去大学职务,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提出“四个一百万”和自己的教学理论。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1936年7月,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陪都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成为国统区的“民主圣地”。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实情,创造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育才学校副校长)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有消息说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杀名单,陶行知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陶行知是诗人

陶行知创作的诗歌的特点是大众化。他的诗是为广大群众而写,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

经典作品及评价

经典作品:《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对陶行知的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周恩来

万事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孙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泰戈尔

陶先生的思想是准确的,见识是高超的,志愿是宏大的,意志是坚强的,生活是刻苦的,做事是勇敢的,对人是诚恳的。他为大众服务,也为大众所爱戴---吴玉章

思想变化过程

1、从1917年到1935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主要提倡“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教育核心理念是“教育救国”。

2、从1936年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一个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者,转变成一个“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家。

2、主要观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他创造“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而找的新出路。

“生活即教育”---核心、教育观

“社会即学校”---领域论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

后期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为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

三、观点分析

“生活即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学到老,活到老。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简单比较

四、案例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分析:

从此案例中,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在处理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的批评性语言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在案例中陶行知先生一共表扬了三次:第一次表扬学生的诚信,遵守约定按时来与他见面;第二次表扬学生的正义,能够仗义执言,帮助弱小的同学;第三次又一次以奖励一块糖的方式表扬了他。

在这三次的表扬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奖励、表扬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其中分量最重、含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孩子的第三次表扬——表扬学生自己认识到了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自我的精神交锋,它通过个体主体以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是个体或坚持或放弃或调整自我的重要信念、想法或行为,是自我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我认为在这个案例中,陶行知先生处理得十分巧妙,在遇到这个事件的时候,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批评教育方法、讲道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给了学生一个充分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的内心一定是矛盾的,他一定会思考陶行知先生找他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等等。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精神交锋。这个学生已经不是低年级的学生了,他有一定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之后,他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学生自我内心体验,他是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不良行为的过程,它比教师采用说教而是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的效果要好很多。再者它是一种内心体验,是学生自己认识到的,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这个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件,当他要解决事件时,内心中就会有一个正确处理事件的航标,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事件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一个铺垫性的作用。

五、言论箴言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育是立国之本。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为人师表: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因材施教: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教学方法: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成功教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启发式教育: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创新与实践: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道德理念比较

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是有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天理(仁义德)伟第一要素,人欲是不对的,是没有地位的。

陶行知的观点:把个人的个性发展与实现社会化相结合看作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他批判旧的封建教育是“以天理压迫人欲”使人变成工具,尽失独立人格,从而使人的才能、志向得不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人欲是有地位的,应该得到充分的

重视和发挥。

1、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陶行知先生有本书《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

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它教学生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不许提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也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这叫做读死书,也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陶行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