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578551

口 沈亚丹,等宋画中的唐代诗人图像及其文化内涵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178 
文章编号:1003—9104(2017】02—0178一O6 
宋画中的唐代诗人图像及其文化内涵 
沈亚丹。杨光影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 要:唐代诗人形象及诗句是宋代绘画的重要题材,而宋代绘画则参与着唐诗的评 价、阐释和传播。宋画对于唐代“诗佛”王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表现,抓住了唐 代诗歌审美的三个重要维度,即释之禅意、道之仙侠和儒之忧患,也揭示出宋代绘画创作和 文学史的高度契合。宋人对于“看云”意象的描绘,突出了王维诗歌的核心意象——“空”, 并将之直观化。而中国艺术史上的李白和杜甫的经典形象与图式也在宋代得以巩固。宋人 对于柳宗元“寒江独钓”意境的描绘,显示了宋人对于荒寒意境的推崇。相对于其他西方语 
言,汉语本身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汉语诗歌更为广阔的语义空间,为汉语诗歌的图像 
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绘画艺术;美术创作;唐代诗人图像;王维;李白;杜甫;荒寒意境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唐诗对宋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唐代诗人 形象及唐诗诗句也成为宋代绘画的重要表现对象。 
《杜甫画像审美流变举要》,梳理了宋代以降杜甫形 象的变迁,同时归纳了历代杜甫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不同特征,但文中有一些论点有待商榷。例如黄爱 武认为现存最早的杜甫画像为南熏殿收藏的《历代 圣贤册》中的一幅,并指出:“杜甫画像历经‘胖一 瘦一壮’的流变,可以理解是画家以不同的审美观 
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宋代画家更倾向于表现李白、杜 甫和王维这三人的形象及诗句,正如宋代诗人王禹偶 所言,“李白王维并杜甫,诗颠酒狂振寰宇”…,宋画 
中的唐代诗人图像,也是分析唐诗在宋代接受和传播 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宋代绘画中的唐代诗人形象 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笔者所论述的 唐代诗人图像包括唐代诗人肖像及诗意图。其中,唐 代诗人肖像着重刻画诗人相貌;而诗意图则是对诗人 诗句的图像呈现,更倾向于将诗人置于特定情境中, 
念,去创造‘社会性偏爱’的形象,进而去表现杜甫的 爱国精神、 爱情怀、人本思想。” 台湾学者也引用 了此文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其实,自清代以迄民 国,清癯身形之杜甫像才开始频频 现,以形塑其满 腔愁肠的印象。” 但是正如下文将要揭示的,杜甫在 北宋就被塑造为忧患瘦弱的形象。 

对之进行描绘。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或牧溪的《杜 子美像》,这类诗意图所强调的并不是诗人的面貌, 而更倾向于展示诗人的文化肖像。 

“诗佛”王维及其“看云”图像 
近几年,当代学者对于宋代绘画中的唐代诗人形 象给予了关注,并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中,李斯斌 
本文之所以首先分析王维图像,其一是因为王维 作为“士人画”的鼻祖,他的诗歌和绘画创作在宋代 
《宋代绘画中的李白形象研究》一文,对宋代绘画中 的李白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而黄爱武的 
开启了一种新的图像观念;其二是因为宋代与王维诗 句相关的图画,数量较多。王维被后世称为“诗佛”,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zdixm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沈亚丹(1972一 ),女,汉,江苏镇江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东南大 
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艺术学界》(CSSCI来源集刊)编辑部副主编。研究方向:艺术学理 
论,艺术美学。 

179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7年第2期总第155期 
与李白同年出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维作为宋人 心目中的山水画高手,在宋诗中屡屡出现,并且标志 着绘画技巧的极限。例如,宋人提到一处景物的美 好,会感叹此景只有王维画中才有,如白玉蟾有句 
“诗成此景尚自尔,安得王维收入画”,又如林逋在其 
《和谢秘校西湖马上》一诗中咏道:“表里湖山极目 
春,据鞍时此避埃尘。苍苍烟树悠悠水,除却王维少 画人。”另一方面,宋代诗人在面对美景的时候,也常 以“王维画不成”,侧面描绘风景之妙非人力可到, “王维妙手画不得,神光徒自觅安 1,”;“王维虽敏手, 
难落笔头踪”;“数掩围柴荆,王维画不成”(陆游《疏 篱》)。事实上,这些诗句无论是强调非王维不能画, 还是强调王维画不成,都是对于王维画艺的赞美。王 
维在后世有“诗佛”之称,宋代画家对于王维诗句的 反复描绘,也是超越现实,表达内心禅意的一种尝试。 北宋李公麟就画过多幅王维肖像及王维诗意图,仅 
《宣和画谱》就载李公麟画有《写王维归嵩图》一幅、 《写王维像》一幅,同时还创作有《阳关图》。益州名 画录记载石恪绘有《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高适毕构 
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司马承祯仙宗十友图》”  
邓椿《画继》载曾见画僧智源绘《看云图》:“画一高 僧,抱膝而坐石岸,昂首伫目,萧然有出尘之姿,使人 敬仰。” 
“空”是王维诗歌营造的最重要的意象,因其本 身也无形象,因此也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所营造的“象 外之象”。《王右丞集》收录王维诗歌400首,诗歌中 用“空”-z近120次。“空”由于其虚无,很难诉诸视 
觉,但宋代画家将空转化为“云”,通过对于“云”的呈 现,使得“空”变直观对象。王维《终南别业》一诗中 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宋代被多位画 家描绘。郭熙虽然未曾有“看云图”流传,但其子郭 思在《林泉高致》记录,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 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尝旁搜广引以献之先 子,先子谓之可用着,其诗虽全章半句及一联者,成录 制于下。”l5_ 其中就有王维的这联诗。目前可以见到 的最早的“看云”图像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绢本 
《坐石看云图》,传为李唐所作。画面构图充实,其松 
石用笔类似于李唐的另一幅名作《万壑松风图》。整 
幅作品所营造的环境和《宋高僧传》对于辋川景观的 
记载高度契合:“遂入终南,经卫藏,至白鹿,下蓝田, 
于辋川得右丞王公维之别业。松生石上,水流松下 


”[8和下文将要分析的马远父子的看云意图式 
不同,此画面上的看云主体是两位友人。王维虽在此 诗末两句提及“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但画面上 
所绘,显然并非作者与当地林叟的交流,而是文人高 士之间的交游。这首诗对“坐看云起”的呈现,虽然 与原句不完全相符,但也符合王维诗歌的整体意境。 他的诗句中常常出现与友人携手同游的场景:“不相 
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T-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口 
本同心。”(《赠裴迪》)“幸同击壤乐,心荷尧为君。 郊居杜陵下,永日同携手。”(《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 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 
坤。”(《五古・瓜园诗》)诗人也常提及“相思”,其中 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五绝・红豆》)。如细读王维诗歌,便能领悟到,王 
维生于初唐,长于开元盛世,年不满二十而名满长安, 21岁状元及第,他的人生并非空寂无情,之所以向 
佛,首先因为王维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其次是因为 安史之乱期间的流离坎坷,正如他自己的叹息,“一 
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可 见,李唐对于王维诗句的描述并非是被动模仿,而是 将作者其他作品中山中会友、松下论道等意象熔铸其 中。 
南宋画家马远父子都有王维“看云”图像流传。 
马远的《石壁看云图》画面三分之二为凌空而起的石 壁,高不见顶,一士人临水而立,仰头看向石壁上的氤 氲云气。该画空间逼窄,而令人感到压抑。幸而大面 积的云,将石壁的坚硬化为柔和,在山穷水尽处,飘荡 出生意和风景。此画虽未照搬王维诗句中的“坐看” 这一细节,但也有行到山水尽头,因看云忽然开朗之 
意。马远之子马麟也画有《坐看云起图》,画面一士 人在坡岸边,以肘支地临水而坐,仰望远处升腾的云 
烟。马远父子的这两幅“看云图”都将画面上的“看 云”主体安排在一面临水坡岸边,只不过马远所绘作 品中石壁突兀压抑,具有强烈的压迫感,而马麟所绘 
场景为了表现平远的空间,更具抒情意味。故宫博物 
院另藏有宋代佚名设色扇面《青山白云图》,也绘有 看云图像。扇面右侧有一小且简陋的茅屋,屋外水滨 

高士坐看远处升腾的白云,肩上扛一杖,杖头挑一 
酒葫芦。此外,“南宋四家”之一夏圭的一幅《坐看云 起》的扇面小品,也出现在2011年保利春季拍卖会 上。画面也采用南宋一角构图,右边一角的山崖边, 

位高士面朝云烟升腾的溪水而坐。小溪从远方曲 
折涌来,又流向画外。平远式构图,使得尺幅之间,展 现出无尽远意。 
以上对于王维看云图像的分析,揭示出唐诗在不 
同时代的图像化呈现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对于同 

句诗的图像呈现,李唐采用的是北宋图式,画面内 
容充实,多长松峻岭。马远父子主要采取的是半边一 角构图,常取山之一隅、水之一角,是典型的南宋绘画 图式。诗歌的承载媒介为语言,语言具有非直观性, 而诗歌词语之间的想象空间尤为开阔,造成了诗句的 情境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不同的画家对于同一句诗 或同一种意象,可以有全新的诠释。如果这首诗用英 语来表述,则看云者为一人还是两人,“看云”这一行 为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确定的。事实上, 相对于其他西方语言,汉语本身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素,例如单复数会有歧义,时间也会有歧义,到底是 

口 沈亚丹,等宋画中的唐代诗人图像及其文化内涵 
HUNDR :D SCH()()【 S IN ARTS 
过去发生的,还是正 发生的,抑或仪仅足想象 的, 
也常没有明确的标志。汉语诗歌更为广阔的 义审 
问,为汉语诗歌的 像呈现提供_r更多的 能件。 
二、“诗仙”李白及其邀月图像 
李白是巾 涛I上的“诗fl”,“宋代Ⅱ土柯 :多J 
家画过李h的形象,如白恪的《f宗十友罔》、李公麟 
的《太自泛舟小像》《太白独酌图》、孙洋君的《李㈠阵 归图》、梁楷的《太 
白行吟图》、 远的 《李白观瀑网》。此 外,还有一些不知 作者的李r1绘㈣作 品,如《李rl诗百篇 
图》《李 醉骑驴 图》《题心泉所l曾李 
白像》《太h 舟 
图》等等,这些作品 大多不传。” 另据 《 继》记载,北宋 乔仲常有《李rI捉 
月》冈。 
现存最有影响 
的宋代李h形象, 为梁楷的《李 行 
吟图》。梁楷是北 宋南渡I 家,行为 怪诞不描,人称“梁 疯子”。据宋木元 初庄肃记载:“梁 
楷,乃贾师 l 足, 
亦隶I画院。描写飘 逸,青过于蓝,时人 多称赏之。” “他 笔下多诗人、禅师 画像,㈣风独具一 
图1 [宋]梁楷《李白行吟 
格。梁楷与李h一 
图》,东京国立图书馆藏 
样,嗜洒,H_行为放 
荡不羁。可以说,梁楷和李 的精神世界心 ‘ 雠 因而,他对于李rI的描绘也别 心裁。作 以微简约 
狂放的线条,寥寥儿笔,迥造了“诗仙”李f 行吟的一 幕。画面令无背景, 有李白脱帽昂首【行fI吟..李 
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形象也屡屡ff现存唐宋 人 笔下,如杜I盯柯《L绝・赠李 》涛: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t4t? 
“飞扬跋扈”四字,点 李广_1的精神, 梁楷笔卜 
l8O 
的李白遥相呼应相 、《 诗镜铨》引萧注,E』此诗“是 李白一生小像” 
_ 以说,这不仅是对f李白形象 
的描绘,同时也是对] 脚术 瞅中李白形象的图像诠 释。如此,李白 仅是一个诗人,¨时也是一个放浪 不羁的人格符 。 
李rl形象白庸代越就慢慢同定为乌纱h袍,宋代 诗人陈师道曾日晰剧叻所绘李白像:“乌纱广1纣真大 人,不川更著山  。”“ 现仔两幅马远作品《对门 
图》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举杯玩门图》,皆是 对李白“举杯邀明门,独西勺尤卡}亲”诗句的图像呈现. 
画面主体的形象也滑袭了岛纱自袍的形象。这也便 是日后李 的形象的 /卜 式。乌纱是隋唐男件的 
便帽,常由一块乌纱lJ制作,隋唐以来将1J脚 腑后 相系,并垂丁l旧后,义称幞 、“自 I‘以米,火子服乌 
纱帽,百官十庶皆 服之、 ”“ 研究 指 ,隋唐男 
性的日常装扮“一般是 领长泡,腰乘 J,脚著靴,戴 幞头” 。’,“乌纱帽…r1到f{代才被用来特指官帽. H 
前流传的李h画像,也多, 乌纱帽 另外,李r1 诗 集中不止一次形容自 穿紫绮裘:但唐宋以米,人们 对他的呈现多着门衣..这 
体现了对拿门农身份 
的定位。李白自己存《 刖 河刘少府》一涛中也有 诗句“白衣千万乘,何 大大庭”,诗中的仙人也是着 门 
来于仙凡之境的  I伏历来和fl风道骨l{联 
系。宋代伙名绘 《¨似过洲庭图》、永乐 《 洞寅 故事图像》中的f{洞宾,也常穿白袍。山此 
,r1 
衣也显示李 的超儿脱俗,小受尘世规矩所 绊。H 
前杜甫草章巾的 幅清人拿I {像,皆戴乌纱,着rI袍。 
现存马远的《对门 》(纵149.7厘米,横78.2 厘米,现藏 ,L^殳宙博物院) -j《举杯玩月图》(观藏 俞北故宫博物院,纵205.6 米.104.1厘米)都是 对李白名句“举杯邀叫门,对影成i人”的描绘,构图 
相似 向面皆为一:火一 
,小犬举杯邀月,书嶷 
捧着酒壶。作为院体Ⅲ家的,5远,其作^ 精丁细致, 符合南宋皇室审荚趣咪 规范。所以,码远笔下的李 
白多了一份雅致和ll5卷气, 少豪侠之态..将李h的 犴放和明月对饮,¨.歌II辨的超拔豪边,表述为宋代 的文人雅趣。 
巾饮静荇 r『服带幞、,m 其所戴幞头 
帽顶偏 ,帽脚稍弯卜 此类软脚幞头彳F宋代常被称 
“唐巾” :,这正是 代幞头样式。南宋程大吕《演 
繁露》亦云:“采白汀之南 …畈问有墓,tH=传为李n 葬所。累甓m之,其坟略l‘舟 尺许 
有小裥常, 
其草草,中绘向像, 袍袋软脚幞头,不知其传真否 也。” ”’町她,码远邀J J、曲 图中所刻意_耳现的是 唐人形象,虽然J 是典 的半边一角小品构 。 
三、行走在神圣与饥寒边缘的杜甫 
杜甫“集大成”的诗瞅 地化奠定丁宋代,宋代 是杜甫接受史L的 受阶段..宋代绘l 反复…现的 杜甫形象,也印址了这~点 日前 内存研究并指 

181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7年第2期总第155期 

南熏殿巾的 小杜甫像为术代luJ师所绘,  杜 
像 术代面目}_爽:“绢本为宋代官廷 帅作^^, 是趴离 代最近的一幅..面像 的牡甫,研 润, 秀 风¨.浓 - l拂:,神情PI得 ” 湾学 
一农 
进一步指f¨:“其实, 清代以迄 阳,清癯身形之杜 
甫像/ 始频坝f{现,以形 
满腔愁肠的印 
象 ” 南熏殿《 代 贤像》【殳1册的确有杜『盯像一 
幅,…巾形象和札m穷愁潦倒的形象 。南 殿此 像册收求的 人 3l化,J- 仓 ,下至 ,耻学 
家典德秀、许衡. 清人胡敬奉命参与修编《f 渠宝 笈》,Jf撰《南熏殿 像芬》==卷,艾叶l末提及i.i像创 作 代,^H敬仵论及《" 代 贤像》时曾指H{,此册郭 子仪Ⅲ像f 的题7 明代事迹,¨ 少圣贤川像L的 题字仃多处错漏:“1:册各幅题识总计六干余 …一 叙及叫代事矣……址 钞胥 
偏旁义训 忙 
耳 、” 笔者认为,『柯壤殿《历代 贤像》 符合 学 
背景卜的宋代写实传统干¨理 H-精神 .试想斗叶:m一牛 困 ,凄儿常年冻饿,他的幼子 
饥饿l 夭折,白 
“入¨  啕,幼r饿已卒” 如果杜m身彤 L丰 
满安 .i 人于情丁 难以接受。现仔的杜 像以 及卡¨天资料 示,杜i 宋代他以忧虑瘦弱的形象, 人。此罔册 I丁能是叫人作品..杜 人格干¨伦理层 面I 的神圣性塑造完成于明代:“ 嗣贞是 -个既 
从伦 心想,又从艺术形式两个层向来详细 解‘涛 
’的, 
人存丰富‘ 
’内澜时,・卣是沿菥 条 
然/ ¨的线路进行的,至此交 ,具有完备内涵 的‘洚 ’作为杜“了的々称经过r垠难而漫长的 育 峨 棼麝 餐 豫 
终于…现r. 
熏殿此 所划意强凋的足{ 盯的 寸留垮“圣贤”属性,杜m之“ 贤”不仪体现为精神 的超 田套一棼矗拔f 
,也体现为 体的历尽人iuJ…厄饥寒『钉荷/直  
合常圳的十腴。 
 我们能彳千 的宋代 
像有牧溪的《 子 
山室手器蟊蓖 
荚 》,l  的f㈠I丁符合他的 平经历,也 合我 们的想象..《 继补遗》载:“僧法常 号牧溪 、*作 龙虎人物芦 杂…1, 淡…野,溅 徘玩,仅【}膀道 舍,以I清幽耳一” … 牧溪在宋代绘 史巾是
・个非 
主流I 家:既非 f l呲¨皖i 家,/ 受术代官力‘意识形 态主审,『 寸也非 大大徊i家,小人义人 火人法眼 虽然很长一段时 ,牧溪存中 荚术史L声 寂寥, 但他的水 作品对了 口夺绘画影响撇大。 
牧溪此幅杜i 像I叫l而尢背景,仅以简淡线条,勾 勒…身形瘦弱的f¨汀骑驴苫:吟的形象 画  打i商 
宋木禅僧简翁居做题赞:“眼 舣心入鬓横,有时独 跨蹇驴行 . 

夜落化m,A 如今字字 。山 
简翁聃敬题。”骑驴觅句是中 义化巾的传统感象 
面而 的杜 头发稀疏,着一小块深色布裹  如 他自己所说:“白、搔史短,浑欲小胜铬 .”ij家寥寥 数笔,,厶J … 人的眼袋和凹陷的l儿j颊以及I夫l为瘦弱 突起的府膀。杜f盯一 , 海漂ff,到处碰^谴,宋人 
l{UNI)RED SCttO0LS IN ARTS 
口 
埘此多有吟咏 ,如诗人王禹俩称“杜甫夼窜吟不辍, 
肤价悲哀情有余”(《还杨遂蜀巾集》)。戴复f 复有 “十戈奔走踪,道路饥寒状”(《杜甫祠》)的诗句。宋 
代诗僧绍昙也将远游行吟作为杜 人生巾的一幕典  I 而拈m: 
客路如天远,吟身太瘦生 
无家归未得,策蹇傍春行。(《杜甫骑 
驴游春图》) 牧溪没有刎意 
太刻I 杜甫的神 性,也尤意表达他 
的忧因忧的 情 怀,而就是刻 i了 

个存驴背I:陷入 
沉 
的瘦弱老人 
㈣而 的驴似 和 
人很默契,低头 
缓步J仃行。他似乎 “信驴时1缰”,一手 扶荇驴背,一手轻 
据驴缰的同时,也 
作 须状。巾I 传 统丈人多蓄须,拈 须这一动作,则常 
伴随着思考。存巾  诗歌创作传统 零驴铲 
I}1,拈须也毛南 
可理解 为全;盘叮 身心投
入创 
作。涛人卢延}『:有 
几J“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根须”(《 
吟》)。梁楷笔卜的 
 1和牧杜 

以不同的笔 
线条、小『叫的身体 彤态,揭示}1I李㈠ 和 m不问fJ人格 与 同的世界,同  揭示出他们的 
小㈨创作状态以及 
图2 [宋]牧溪《杜子美图》, 
 歌风格:¨样是纸本水墨・31厘米×89・1厘米-日 
吟,梁楷笔
卜的本福冈市美术馆藏 
拿㈠昂首向天, 法常笔卜的 l了,则低头觅句。 
此外,宋代还钉很多杜}盯像【大l为各种原【大1并末流  米,但宋代诗义巾的一些描述,还是¨丁以 我们 
感受到杜甫像的神韵。南北宋之交的涛人下洋在诗 歌巾, 录江南Ⅲ僧宝觉所绘杜甫像:“破帽麻鞋肩 
霸 
口 沈亚丹,等宋画中的唐代诗人图像及其文化内涵 
HUNDRED SCH()0LS IN ARTS 
182 
伛偻,回头崽若呼宗武。行歌义似l叶J关时,饭颗山前 以及宋代若十寒山图像,主要是阐发佛法而非描绘诗 日当午。……”(《宝觉师面少陵像用笔 简伯氏称 赏之因戏为长言写之》)北宋中期的米芾在其《画史》 中,也曾提及一位善面翎毛的宝觉大师:“艾宣张泽 宝觉大师,翎毛芦雁 俗。宝觉l 一鹤,工安 纯市 见以谓薛稷笔,敢去。” 
此处的纯前二F安 为千安 
石胞弟。据此,我们ur知工安石弟和米芾笔下的宝觉 大师有往米,且王安石也曾有涛《示宝觉》,同时更有 名篇《杜甫 像》。据王安石描述, 巾的杜m“占衫 老更斥,饿走半几州”,尢疑也是 衫褴褛、而带饥色 的诗圣形象。没有证据}兑明米芾、王安白和_F洋所提 到的宝觉为同一个俩僧,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于安 
和王洋所咏为同一幅《杜甫像》。但这两幅杜甫像, 都刻画了穷愁潦倒的杜肖形象 、王洋对I 像I-杜}盯 的描绘更为细致,读来令人心酸:他衣衫褴褛,长期的 饥饿和疾病使他的身躯消瘦且弯曲,而他对此似 并 不自觉,边走边回首说着什么。宗武足杜甫7欠子,杜 
甫写有《元口示宗武》《义示宗武》等多首诗歌皆谆谆 教导小JL向学,更在《宗武生日》直言“诗是吾家事”。 面l-的杜甫正回 招呼宗武,无非又是教导儿子作 
诗向学。“饭颗山”是长安附近的一座山,李向曾存 这里巧遇杜甫,并写 名篇《戏赠杜 》:“饭颗山头 逢杜甫,顶戴笠子口 午:借问别米太瘦生,总为从 前作诗苦。~‘饭颗山”从此与刻苦做诗相联系。面面 
上那个衣衫破蔽、身形佝偻的形象,和日后“诗圣”的 盛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3 马远《寒江独钓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四、宋代绘画对于唐代其他诗歌作品的图像呈现 
宋人除了热衷丁描绘下维、李白、杜 等诗人彤 象及诗伺以外,也绘有其他唐代诗人图像。梁楷在其 
《八高僧图》巾的一幅描绘唐代道林禅师不1J闩居易就 佛法对话的场景。 Ⅲ面中道林禅帅盛坐在树窠之间, 
自居易躬身站立双手合十。这八幅作品是梁楷早期 的细笔人物面,现藏于L海博物馆。此幅iI1唇易图像 
人或诗意,因此本义在此小做深入讨论。 
此外,“寒江独钓”是柳宗 存其诗歌中营造的 
种荒寒意境,这也是宋代审美理想之一 .寒江意象 是唐诗中的典型意象,陆龟蒙在其《奇淮南郑宝一 记》一诗中,有“清同醉草无因见,但钓寒汀半』 鲈” 诗句,但将寒江与独钓相联系,就不能不if人想起柳 宗冗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 欧 修在 《鉴i 》曾指出:“萧条淡泊,此难面之意。丽者得之, 览者术必识也。” … 。苏轼评点唐代诗人,认为:“李 杜之后,诗人继作,虽『J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 
物、柳宗元发纤栋于简 , ‘,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 所及也 ” 
在书柳二人之中,苏轼又更为欣赏朽I 
宗元,指IJ:“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书苏州上 ” 苏轼文才独步两宋元明,义弟子众多交友广泛。他对 丁诗I 的很多评价,通过“苏门四学 
“后四学 
及陈师道等友人们产牛了很大影响。苏轼对陶渊明 及唐代涛人的评价奠定_r他们在宋代的传播和接受 荩凋。这首诗是柳宗冗被贬永州时所写,其巾的寒江 
独钓意境旷远。万物萧条中的独钓既是生命个体和 寒江的对峙,也是等待与忍耐,是萧瑟江天中的无限 
生机。南宋 家马远所绘《寒江独钓冈》,即为柳宗 冗的诗句“孤舟蓑等翁,独钓寒江雪”的写照。此画 厕面形制和柳宗冗诗歌一样简练短小。面向中的汀 
流无边尤际,一叶孤舟在i酗i面的江流中沉浮,I 向坐 
着孤独的垂钓者。马远I田i作《寒汀独钓图》与柳宗元 所吟咏的荒寒意境相契合,但也不完全是对柳宗元诗 
意的被动模仿,面画只聚焦了汀水和渔舟钓翁,而对 
千重寒LLI、万条雪径未着笔墨。但在我们观看J 作的 
时候,柳宗元的文本《汀雪》则作为其不呵分割的丽 
外音,和此画形成一种图底关系 宋代另一幅《寒江 
独钓图》传为马麟所作,现藏于口本MOA美术博物 馆,也被录入《宋 伞集》 ,此向风格较为细腻。 
五、结语 
宋代I 家所热衷描绘的王维、李白和杜 等唐代 诗人,都是汉语诗歌史上的 擘,这一力 而是因为他 
们的诗歌的确柯感染力,乃一方而也说叫绘l 对 :文 学史写作的响应和积极参与。图像的传播更为 观, 
宋人对于唐代诗人图像的创作,/ 但客观上促成了唐 
诗传播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到后人对唐代诗人风 格的认}只同时,我们从中也町以了解剑宋代绘Ⅲ审美 
格局的多元化。宋代绘画不但币¨诗歌紧密结合,而f 雨j家通过多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表达m不同的文化 理想:有 维的淡泊空灵禅意,也有李白的超脱豪迈, 更有杜 那样的沉郁顿挫。 
(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王禹傅.酬安秘承歌诗集・小畜集(卷f  部丛刊初 

183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弓I(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7年第2期总第155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 I 
口 
编本)[C]. [13]周锡保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2]黄爱武,林光.杜甫画像审美流变举要[J].黄冈师范学院 
社.1984. 
学报,2013. 
[14]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第8册)[M]。郑州: 
[3]黄休复著,潘运告编.益州名画录[M].长沙:湖南美术出 
大象出版社,2008. 
版社,1999. 
[15]黄一农.曹雪芹卒后与其关涉之乾隆朝诗文[J].长江学 
[4]邓椿著,潘运告编.画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术,2015,(04). 
20oO. 
[16]胡敬.南熏殿图像考[A].胡氏书画考三种[M].杭州:浙 
[5]郭熙,郭思,潘运告等编.林泉高致[M].长沙:湖南美术出 
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版社,2000. 
[17]罗浩刚.论杜甫“诗圣”的誉称在明代的逐步确立[J].平 
[6]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顶山学院学报,2009,(O1) 
[7]李斯斌.宋代绘画中的李白形象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 
[18]庄肃.画继补遗[A].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卷)[M].上海: 
学报,2015,(12).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8]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米芾著,潘运告编.画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 
2000. 
[9]杜甫撰,杨伦诠注.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欧阳修.试笔・鉴画[A].欧阳修全集(第五册,卷一百三 
1981. 
十)[C].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陈师道著,任渊注.后山诗注补笺[M].北京:中华书局, 
[21]书《黄子思诗集》后[A].苏轼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95. 
1986. 
[11]冯镐.中华古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2]苏轼.评韩柳诗[A].苏轼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 
[12]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唐代服饰资料选[C].北京:北京 
】986. 
工艺美术研究所出版社,1979. 
Tang Poets Images Depicted in Song Paintings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 
SHEN Ya—dan.YANG Guang—ying 
(School fArts,Southeas Universiy,Nanjing,Jiangsu 210018) 
Abstract:Tang poets images and their lines are signifcant material,and Song painting became a means to appraisal, interpret,and spread Tang poetry.Poet Buddha Wang Wei,poet master,and poet sage depicted in Song paintings grasped the three signicant dimensions of Tang poet aesthetics:Zen,Taoism,and Confucian g misery,which also discloses the profoun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ng painting creation and literature histor.The image of”looking at the cloud”depicted by Song people highlighted and visualized the core image”vacancy”of Wang Weig poetr.And the classical fgures and schemas of Li Bai and Du Fu were also solidied in Song dynasty.Song peopleg depiction of Liu Zongyuang”fshing alone by the Ice River”showed their high praise of the artistic mood of bleakness.Compared 
to western languages,Chinese language itself has more uncerain factors.The more expansive semantic space of Chi- 
nese language poems provide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poetr in paintings. Key Words:Tang Poets Image;WANG Wei;Li Bai;Du Fu;Artistic Mood of Bleakness 
(上接第 89页)Rome,noble, suburb manor le was ful of an atmosphere of amusement.In medieval period,i 
seemed that extravagance and amusement and other human desire were depressed in daily life,but actually,there were various garden frms and gardens for amusement.In renaissance period,Italian buih a lot of gardens,and en— forced the amusement in gardens.In 16th and 17th century,garden amusement life was gradually popular with normal people. 
Key Words:Wester;Conception of Seeking Pleasure;Garden;Amusement Ufe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