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研究综述索引

发布时间:2014-12-23 08:42:00

迟子建作品研究综述

迟子建的小说犹如一股暖流般流入读者心间,在忧而不怨的文字中将人生的真谛娓娓道来。童年和亲人过世的经历成就了作家迟子建略带忧伤的叙述风格,而对人性世界真善美的坚信使得迟子建的作品流露出带有希望的暖意。在沉重的生命的压迫下,她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直面人生的不如意,在伤痛中为所有人寻求一个出口。

一.生活经历带给迟子建的影响

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迟子建在困境中不断发掘生命的闪光点和人性的真善美,而传统文化的熏陶则让她形成了忧伤却并不绝望的强大内心世界。由于性格容易感伤,她的作品爱用追忆的口吻,而作品基调也相对偏忧伤。那些生活中痛苦和幸福的经历带给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而深深影响作家迟子建作品创作和风格转变的人生两件大事无疑是童年的经历和爱人的过世。

大自然丰富了迟子建的童年,成为她一生所不弃的忠实的朋友。童年的她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中国的北端,在同龄人极少的情况下,她将目光转向大自然,山川、河流温养着她,构成了她恬静而纯真的童年。而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这些经历也深深影响着她。她写童年,更多用的是儿童的叙事角度,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这种叙事的视角以及在处理追忆往事时候用的表现手法构成她独具特色的创作体验。

有人认为,迟子建以贯简单而纯真的的童年视角为叙述立场来表现和对抗现实社会中的虚伪与复杂,她以独有的温情的叙述态度让读者直面现实残酷和痛楚的记忆并且重构读者心中的净土乐园。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纯净却略带忧伤的童话世界。她的纯净来自童年的认知,而她的忧伤却是如影随形伴她人生成长路途乃至婚姻。迟子建这样描绘她的追忆:“恰恰是因为这个时代离我很远,又发生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追忆起来便有了非常遥远又非常亲切的感觉。”她以故乡和童年作为小说创作的起点,将大自然和儿童独有的纯真结合到一起。

作品《北极村童话》中对大自然进行了充分描绘,将大自然具有灵性的一面展示在读者眼前,小说主要表现了孩童对死亡的感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让人无法承受的凄凉之感,但因通过儿童的角度讲述,所以作品蕴含浓浓真挚纯净的情感。很多研究迟子建作品的人都认为作品《北极村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代表迟子建童年作品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来,作品中不乏有对自然亲近的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的叙述。在作品结尾,老奶奶的去世让幼小的“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真实的接触。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童年视角在的运用不单单是一种表现手段,更重要的是迟子建通过儿童的自我发现和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反差,这样的对比形成了其小说中独特的凝聚力与对比力。而将儿童和老人的形象这两类人摆在一起,他们象征着人生的两点极端,即生命的初始和终结,也意味着生命的循环和生生不息。所以我们能够在作品《北极村童话》中看到灯子很自然地就能走进老人的内心,看到和感受到老人当时的心态,作品借由灯子与老奶奶内心的神奇契合而呈现给读者一种动人的人生场景,在这里,儿童从老人那里获得了生命的源泉与明确了对生命的追求与目标。

生命就像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有人出生,有人去世。而让迟子建直触死亡的人便是她的父亲。迟子建曾说过:“祖父和父亲的去世对我有一种深刻的影响,有特别心疼的感觉…我就这样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了。它给我稚嫩的生命糅入了一丝苍凉的色彩,也催促我早熟。”在以往对迟子建的研究中,有不少人关注到她父亲带给她的创作影响。迟子建的父亲除了在家庭中创造出浓浓的文学气息,影响她语言文字创作,另一方面,对于迟子建来说可谓是噩耗的消息,即父亲的去世。这个沉痛的打击使得迟子建在失去亲人以后日渐消沉,她的父亲成为了她对死亡的最初认知对象。由于这突如其来的痛苦经历,迟子建对生命和死亡以及人生难料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体验。从这一点上来说,“父亲之死”对迟子建的意义也是同样重大的,它构成了迟子建小说中一系列对生命的一些最基本的认知。

然而说到死亡,在迟子建生命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那便是她的丈夫。我们看到她的父亲带给她人生和创作的影响,却也不能忽视她丈夫的去世带给她的人生震撼。因受到丈夫去世的沉痛打击,她将笔调转入对死亡的描写。在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她对失去丈夫的痛苦,从作品的描写对象看来,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表现她对丈夫离去的情感寄托的作品,不过,也有部分人认为这部小说表达的是对父亲的哀悼,在丧失了亲情之后的沉痛之作。也有人说,迟子建作品中大部分描写对象都是女性,然而这些女性又基本都是在婚姻或爱情中备受挫折的形象。但是我觉得这和她自身的婚姻感情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不得不说她丈夫的去世带给她的打击是沉重的,但她也并未就此消沉下去,而是将笔触转向有温情的地方。

细看迟子建的较早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描述的都是和死亡相关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又不单单只是死亡本身,更多的是死亡带给生命的意义,她将笔触放在死亡带来的痛苦背后的细细温情,死亡并没有带给她绝望。她原本就存在的温情世界观没有被爱情的突然远逝而改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突破生命沉重的锁链和压抑,激发了她对生活更坚定的信念和爱。在阅读她的作品后,我们可以看到到她那张经历了失去爱情和亲情的庇护后的疲惫却又无悔的开心的笑脸。亲人的离去,婚姻的幻灭这种个人悲苦的命运在她的心中幻化成真挚而温情的祝福。她是一个孤独而顽强不屈的战士,用她细腻美妙的艺术文字展现着一个主题即:爱情和温情的恒久存在。

二.作者作品中出现的温情体现

众多人看来,迟子建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作家,她看似温柔的外表并不影响自身内心信念和人生态度,不管别人怎么说,她从来都不曾怀疑人性中隐含的温情。在她看来,温情本身存在强大的力量,当别人说,她的作品因为温情的表达而显得局促和短浅的时候,她则纠正和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她看来,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她的文学功力不够,以至于不能较好的表现出作品的深刻。伴随她的生活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以及和亲人去世带给她的打击,她在对温情进行表达的时候也多了一分冷峻的态度,在对“爱”的阐释的过程当中有了更深刻的别样的包容。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她对自然的描写,花草、阳光、树林、晨光、鹿以及河流都成为她笔下重要的角色,倘若失去对大自然的细致描写,她笔下的人物也会相应的变得黯淡无光。正是由于迟子建对人性世界充满温情的理解,所以这些自然之物在她的笔下变得尤其细腻而生动,正是由于她那多情的笔,读者便能轻易地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与其经历遭遇产生共鸣感。

在作品《逝川》中,乡民们只为祈福而捕捉了那条红鳍蓝鳞的扁圆形泪鱼,捕捉上来后很快又放入河流中,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温情。

除了与自然的温情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另一部作品《亲亲土豆》中也尤为突出。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迟子建温情的特征,尤其是秦山和李爱杰这对平凡的夫妇在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浓浓温情。这样的温情指的是在人与人交往之间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和亲情本身所存在的意义,以及宽以待人和体贴等带有正面意义的社会道德标准。秦山过着一如常人的幸福的日子,他喜欢自家土地上种出来的土豆,深爱那个害羞而又温柔的妻子,也爱抽烟,正是由于抽的习惯,使得他身患重病,当他在得知自己患了肺癌之后,他的决定并不是治病,而是偷偷拿着钱买了回家的车票和一条天蓝色的软缎旗袍,他瞒着妻子回到家乡,去收货成熟的土豆,在妻子赶回家后,将旗袍送给妻子,而妻子更是在后来为他守灵的冬夜里,夜夜穿着这身旗袍。当生命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时候,迟子建想到的是用爱情战胜死亡带来的恐惧,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她精心细致的营建出一种真切而感人的氛围。

除了从那些乡土社会中的正常人身上去寻找温情外,迟子建还特别喜欢到那些弱智者、精神病患者或失忆者等弱势人物身上去寻找乡土温情。《岸上的美奴》中,温情二字是从得了美奴的母亲杨玉翠和她的老师白石文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在小说的结尾处,白石文为杨玉翠下葬时候的举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这是人性内心最纯真的温情表露,在那个被流言蜚语所弥漫的村子,这股温情就如一个敲砖石,打破了人们以往的顾忌。

迟子建的小说往往都是通过最普通和平凡的事情展现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在面对任何痛苦的现实打压下,作品的主基调从来不是悲凉到底的绝望,总有一股暖流从悲凉的基调中缓缓流过,而这一切的表现都在于作者的文字叙述,诗一样的描写将现实的残酷变得不那么阴沉。作品《伪满洲国》中虽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备受煎熬,她将大事融入到平民百姓的命运中,将各层人的生活放进不同的圈中,而每个圈又存在交集。她以坚定的信念为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寻觅一个新的出口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种以坏人或与常人有异之人身上的温情体现。在这一类人中,迟子建并不是将其打入万劫不复的境遇,而是企图去挖掘这些人心中未曾泯灭的良知,去激发他们曾被淹没的善良的本性。这种恶人良心自我发现的逆转法无疑体现了迟子建对人的独特看法,在她看来,没有彻头彻尾的恶人,即使是恶人也有善良之处或善良之时。迟子建对人性的理解和认知是她小说温情体现的一大支撑点,而她对人性本善深信不疑的观念也交织在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人性的完善状态的信任,尤其体现在弱势群体身上,也有作家认为迟子建没有将眼光放到人性自身的矛盾上,在迟子建看来,人所生存的意义就是回归本真的生活,在繁杂的世界里排除一切干扰,在亲近自然的时候随心而活、随情而乐。冷酷的现实总是不断拍打着我们的脸,温情和善意与那些恶相比较,总会显得弱不禁风,也许作家迟子建也是看到这一层了,只不过不愿意说透而已。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还是发现温情如泉涌出,源头不断。通过迟子建的文字传递出的温情与温暖,我仍旧相信“恶”并不一定是不可击败的。

三.冲破压抑的牢笼直面悲痛的人生

生命的种种经历让迟子建陷入困苦的境地,也让她的作品逐渐显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在她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尤为突出。“忧伤”一词在她的作品中总是挥之不去的,人本是脆弱的,经历生老病死、生活艰辛以及世事常变都使得人变得忧伤,在向着阳光和幸福的路上,忧伤常伴,但也不缺乏温情。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人公“我”是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经历了许多与死亡相伴的岁月,她的父亲林克在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不幸被雷击中去世,两任丈夫去世、后来的外孙女的死亡,在这一次次死亡的洗礼之后,老人对生命有了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存在于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一个个离开,一个个被前方无情冷酷的泥沼绊倒,只能在无奈中下沉或等待救援,因为越是挣扎,便会更加深陷其中,但是她也不曾对生命失去信心。在生活中,迟子建真挚而又顽强,她将自身的经历与他人相结合,在找到共同点之后,以顽强不屈的信念为自己和别人寻找一个出口,给予他们勇气和能量,使得这些在困苦中挣扎的人能够找到通向未来的幸福之路。

另一部作品《逝川》讲述的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而作品的名字似乎在直接告诉读者,这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是两个点,从起点至终点,不管是以曲路还是直路行走,生命总会在到达终点的时候结束。小说中,泪鱼的双眼总会流出一串串如珍珠般的眼泪,而这种鱼在整部小说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象,它总能勾起人们的怜爱和无尽感伤。吉喜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周围男人的追捧,她身上有很多优点,她漂亮、聪明而又能干。但是,她终究无法抵挡时间前行的步伐,在漫长是岁月中,她变成了一个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的老人,欢声笑语仿佛离她远去了,她的生命从一朵鲜红的玫瑰变成一簇孤寂的荒草。在时间悄悄溜走之后,留下的是它轻轻擦过的痕迹,就如小说中那条被放生的鱼,最后得以冲破牢笼回归河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命的循环轨迹,生命如一个圆圈,起点和终点其实只是一个。

从迟子建的小说《北极村童话》、《亲亲土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伪满洲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看来,所涵盖的主题包括了童年世界、亲情、爱情、社会历史和自然,在众多主题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温情,温情如一股清流贯穿她的作品,在这条清流中,迟子建和读者共同领略和感悟生命的真谛,对个人、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都有着进步意义的进化。

综上所述,我坚信迟子建字体间流露出的略带忧伤的温情是治愈伤口最好的良药。我们不难看出迟子建始终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紧密注生命中的美妙与痛苦、温暖与艰辛,并且努力超越现实生活带来的悲痛,将生命的存在状态及价值意义展现给读者。

研究资料索引

[1]迟子建:《听时光飞舞》,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4]迟子建:《亲亲的土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迟子建:《迟子建中篇小说集逆行精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迟子建、文能:《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花城》,1998年第1期。

[7]迟子建、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

[8]方守金:《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表达》,《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9]方守金:《迟子建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0]赵薇:《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1]王芳:《迟子建小说的诗意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8期。

[12]李玫:《迟子建写作中的生命意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3]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14]管怀国:《从回归式结构看迟子建的温情主义世界观》,《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15]梁爱民:《倾听天籁感悟童心———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叙事视角》,《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6]张东丽:《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7]赵凤:《民间性的书写,悲剧性的追求———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夫妻情爱》,《文学界》,2011年第4期。

[18]张进:《遥渡相思———从父亲之死解读迟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9]刘传霞:《温情就是力量———论迟子建的人性观》,《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0]谢有顺:《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1期。

[21]汪树东:《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

[22]徐莹:《“伤痕”的别样书写———读迟子建的<越过云层的晴朗>》,《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23]翟苏民:《迟子建小说艺术论》,《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

[24]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迟子建作品研究综述索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