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见的日常生活小事,为何值得书写?

发布时间:

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见的日常生活小事,为
何值得书写?


展开全文
朱自清的《背影》历来赞誉不衰,很多年来被选入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中,无须饶舌。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开篇就说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品所写的,无非是在车站送别的所见所感,关注的重点在于父亲的背影,说白了也是极稀松平常的事情。那么,朱自清究竟是怎样塑造背影的呢?《背影》一文,究竟好在哪里?

总体上看,《背影》是非常干净透彻的,有一种简约之美。
清晰的故事勾画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主题正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应该是很常见的,因为日常生活中作者处于父亲身后的境遇应该是很多的,但给朱自清留下深刻印象的,偏偏是父亲在车站时的背影。而通过背影,作者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而在车站送别之前与之后的故事,全是为之服务的。因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让他难以忘怀的背影他必须交代清楚不可。故事从一开始就交代地清楚又不拖泥带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在北京读书的朱自清奔丧回到徐州,得以与父亲相见。
丧事处理完后,父亲要去南京谋事,而朱自清要回北京,因此两人相伴同行到了南京。父子二人到南京以后,被朋友约着游逛勾留了一日,到第二天渡江到车站,也有大半天的时间,这一天多的时间里,应该发生了不少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
因为这一天半发生的事情与背影无关,只作概括性描述即可。
接着写进车站了,笔墨也开始多了起来。写父亲照看行李、同脚夫讲价钱、送上车并拣了靠车门的位置、嘱顾好自己并跟茶房也打了照面。所有的离别前的程序似乎已

经过了一遍,于是朱自清说:爸爸,你走吧。
而父亲却想再买几个橘子。随后,在朱自清眼中,就出现了那个名场面
(关于这个名场面,详情见下节动作分析。
在文章最后,父子二人或忙生计、或忙学业,终不能相聚,即便来信,父亲的话也非常少,因为肩膀疼,由此触发了两年前朱自清在车站所见所感,记忆最深的却是那个背影
传神的动作描写
朱自清是想借背影表现父爱,作为描述性的背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父亲转身买橘子,穿过人海与障碍;一次,是父亲从儿子车上下来,消失在人群中。
以前一次的背影描写地最为详细,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蹒跚地走”“慢慢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从这一些列动作可以看出,父亲并非是个超级英雄,做这些事其实颇有难度。即便是买橘子回来,动作描写依然可以看出父亲的吃力: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再抱起橘子走但他还是

很快完成了这些动作,一连串的动作却显得节奏很快。因为在父亲心中,二十岁的朱自清还是小孩子,还是需要他事无巨细地照顾。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实写,唯独扑扑衣上的泥土后面紧跟着心里很轻松似的是虚写。说明父亲是心甘情愿地做这看起来有难度的任务
(注:实写为实实在在地描述事实,虚写是带有一些想象、推测成分的。
这也就和前面提到的父亲最终不放心让茶房送儿子到车站,去买票父亲照看行李并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关照儿子等行为保持了一致性。
联系此前种种,朱自清才有感慨:无论怎样,终归是父亲考虑地周到,做地周到。由此,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压下了作者的泪腺。
朱自清写他的感动与各种复杂情绪,也写得非常概括,就一句话,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千言万语,自不必多说。后一次的背影写得相对简单,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父亲终究要离开,再怎样想护儿子周全也不能了,消失在人群中的父亲的背影,让朱自清百感交集,却又简单来了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
没有过多的渲染,两次背影两次流泪就这样速写式地完成了。因为,朱自清相信,这种普遍性的情感是相通的,读者自能够领会。


简洁的人物语言
父亲无疑是全文的最大主角。但是父亲的语言,除了开头安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与结尾处来信中用的直接引语,在送别当天,朱自清直接记下父亲的话只有四处。而且同样非常简单。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即便就送别的当天来看,父亲绝不止说了这四句话,但是朱自清就只抓住这四句,传达出父爱的含蓄与体贴。
父亲的话其实并不少,甚至有些唠叨。就围绕送别这天来看: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钱,而作者却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他嘱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而朱自清认为茶房只认钱跟他们交代了也是徒然,暗笑他的迂。这些繁琐的语言作者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展现的是自己和父亲对事的不同态度。作者非要插嘴”“暗笑他的迂,可是他后知后觉地领会到了,父亲是非常细心的,是对儿子非常担心的,还是那个逻辑——在父亲看来,已经二十岁、来往过北京两三次的朱自清,依然是个小孩子。

理解了父亲的唠叨与用心之后,朱自清就很惭愧,甚至有些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
其实,这篇散文处处透着简约之美。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还有如:
人物设置也相当简单,主角就是父子二人,其余像友人、茶房、脚夫之类通通是作为背景板一样的存在。
《背影》用语虽然简洁,但情却是真切的,在客观的叙述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因此产生了一股暗示性的力量,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所以,《背影》不仅是一曲父爱的赞歌,更是我辈写作参考的模板。
在文章结尾的表述中,暗含着一个预言:父亲的背影将会让朱自清始终记忆犹新。每当想起父亲,便会回忆起背影


朱自清《背影》:一件普通常见的日常生活小事,为何值得书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