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的初唐四杰

发布时间:2019-04-07 16:24:15

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初唐时期,历时约100年。初唐的前50年仍延续着南朝的诗风,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渐渐地,一批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出身中下层的诗人,成为诗歌创作的主力。他们的诗歌脱离宫廷的内容,成为个人的抒情和寄托。正如闻一多所说:宫体诗在卢照邻和骆宾王手里“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在王勃和杨炯的时代“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隋末唐初年间,王绩(公元589—644年)首先以澹远的诗笔,自拔于颓靡绮丽的诗坛。他的诗不带一点脂粉味,善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情意真挚。继王绩而起的,有“初唐四杰”,即王勃(公元650—676年)、杨炯(公元650—693年)、卢照邻(公元634?─689年)、骆宾王(公元619684?年)四人,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诸如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内容,诗里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例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既反映了长安的盛况,也表现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诗歌的最后冷言冷语地对贵族加以讽刺:“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诗人指出寒士的读书生活虽然寂寞,但有意义:“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们积极探索,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擅长写作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刘希夷和张若虚的手中达到高峰。至于五律和五绝,也趋向严密精工,王勃是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后来的沈佺期和宋之问,加以发展,终完成律诗之体制。

意气风发的初唐四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