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时评 -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

发布时间:2020-05-15 18:37:13

经典时评 |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

01青春是一种担当

  上世纪80年代,一首《假如你要认识我》的歌曲在大江南北传唱,歌词中的那一句“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难忘的回响。青年突击队,让曾经年轻的人为之感慨激动,正值青春年华的人为之热血沸腾,即将迈进青春之门的少年充满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向梦想奔跑的青春永远在路上。

65年前,当北京建工的18名青年木工组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其蓬勃的力量就如同“青春风暴”,攻坚克难,势不可挡。这是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特殊群体”,由年轻人组成,年轻人自己管理。因为适应了青年的特点,这种组织形式受到了青年人的欢迎。仅仅一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650支青年突击队,队员1.2万名。此后,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在改革开放的重点建设工程中,青年突击队的鲜红旗帜始终闪耀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完成“急难险重”的生产任务、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探索、以项目为主体的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就是一种“担当”。

  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在工作中学习成长,青年突击队在建功立业中得到了认同与赞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其中,成长成才,实现光荣与梦想。

  目前,在北京市就活跃着3000多支青年突击队,在冬奥会、雄安新区等重点工程中,在城市服务、重大活动保障的第一线,发挥着标杆与模范带头作用。敢于担当、拼搏奉献的精神气质与风范,勇开先河、锐意进取的气势,标注着中国青年的时代风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给青年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加多样的发展舞台。青年突击队所传递的青春故事续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人民日报》(2019010505版)

02

致敬奋斗的青春

  重温“高考必背的古诗文”,晒出自己当年的准考证,分享“改变人生轨迹的大考”与自己的那些温馨故事……随着高考拉开帷幕,打捞高考记忆成为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高考印记,但不论哪个年代、哪个地方,成长、汗水、拼搏是每一位经历过高考的人共同拥有的人生关键词。正如一句话所言,“高考,它没有多复杂,也不那么高深,它只有两个字:公平。为自己的命运做出了多大努力,你就能获得多大的回馈。”我们铭记高考,并不仅仅是怀旧,也是铭记那段充实的青春岁月、致敬那份纯粹的奋斗劲头。

  人生处处是考场,有小考,也有大考;面对人生考试,有时春风得意,有时也可能铩羽而归。但不管怎样,你挥洒的每一滴汗水,你释放的每一份激情,都不会辜负你。因为它意味着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朝着梦想的更进一步。这大概是高考记忆引发共鸣的原因吧。

  《人民日报》(2017060901版)

奋斗是青春最高的礼赞(节选)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终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所比喻的,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人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大学毕业后放弃其他机会,选择在颐和园当个小小讲解员的“80后”姑娘韩笑,以“想给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要求自己,把讲解工作做到极致,成了颐和园里的“金话筒”;年轻的“快递小哥”田追子,热衷钻研,发明的快递“神器”节省超七成人工,使水果寄递出港时效提升1小时;三十来岁的“农创客”杨艳军,返乡创业,给内蒙古老家的农村牧区带去增收致富的新点子、新技能……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不可否认,如今的青年,有成长的烦恼,有工作的焦虑,有现实的压力,面临着一张新的人生答卷。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如何度过才能给将来的自己留下充实无悔的回忆?青春之路有千万条,哪一条才能让青春绽放夺目光芒?“只有承担过的青春才会更加厚重。”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但绝不失深刻的道理。在一部讲述年轻人闯荡横店的电影里,一个“老油条”给年轻的主人公传授经验,做群演,可去报个到,然后就开溜,找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睡觉。主人公却不以为然,“如果睡觉还不如回去,否则,来这里有什么意义?”与其埋头抱怨,不如奋起改变;与其庸庸碌碌,不如策马向前。这不正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吗?

  一位青年在微信签名里写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也正是敢于克服那些“不容易”,勇于挑战“不可能”,不怕走泥泞的道路,青春的底色才足够闪亮,青春的意义才不会褪色。事实上,无论收获如何,不管经历什么,那些与激情相伴,向着梦想曙光进发的日子,永远是人生最宝贵的记忆。即便是曾经的失败,不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铺路石吗?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终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

  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当青春消失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做伟大。这话或许只说对了一半。青春并不仅仅是年华,更是心境。有三岁之翁,也有百岁之童。青春与否,无关乎年龄,而在于心态是否年轻。用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这不仅是年轻人应有的追求,也是每一个与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正当时。

  《人民日报》(2018062705版)

03期待“00后”书写青春精彩

赵婀娜

  今天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

  又是一年开学季。据报道,今年的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2000年后出生的“00后”。跨入大学校门,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将由此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曾被贴上各种标签。“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当这批孩子迈入大学,人们有担心更有期待:他们会如何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高校开学典礼上传来的年轻声音,让人欣慰。有年轻人自述:大学教会我们懂得“一”的内涵。平凡的“一”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寻常的“一”是追梦途中必须守住的初心,从“一”开始,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走向“无穷大”的未来。还有年轻人承认:我们的生活从不缺乏挑战,但平凡的日子里,不平凡的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光芒。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这个时代的使命,努力守住心底的光芒,正是要守住这份伟大的力量,保持一颗年轻、理想、热血的心。更有年轻人相信: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改变,不断超越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年里,世界能相对我们变小一点,而我们能相对世界变大一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每一代人都要经历自己的成长。“00后”的身上,同样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他们不会把宏大的词汇挂在嘴边,却也梦想着“诗和远方”的精彩;他们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却始终在探寻“意义”与“价值”的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思考。

  面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老师们给出了这样的嘱托: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向着明天出发;校长们给出了这样的期望: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质疑批判的态度、高尚的人文情怀。师长的叮嘱,蕴含了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与重托。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波澜壮阔,面对充满梦想和创新无处不在的时代,新一代尤需追求科学的精神,尤需捍卫真理的勇气。不断突破“小我”,在与国家共奋进的路上,成就真正的“大我”。

  让“00后”找到自己的定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部门也应随事而制、因时而变。有些学校为“00后”新生量身定制新版团队训练营,通过集体破冰、团队融合、综合交流、校园探访,激发新生创意、加强集体认同感、增强参与感;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由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还有的地方在学前了解每位新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大数据的方式,科学、人性化地划分宿舍……种种举措,都是高校为更好迎接这一代新人的应时而为。从新生,到师长,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青年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今天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用奋斗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期待年轻的“00后”书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精彩。

04舞动新时代的青春鼓点

  每一个青春梦想,都是励志之余需要耕耘的地方;每一个努力耕耘的地方,都是梦想青春最激越的鼓点。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表彰会近日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19岁的梁智滨及其团队获得了10万元奖励。梁智滨说,“我想在学历上继续深造,继续学习施工或者建筑专业,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感慨于梁智滨的这句,“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拥有的梦想也会不同。有些梦想会渐渐消失,于是新的路途中又有新的梦想不断地种下,沿着现实的“土壤”不停地“生根发芽”。梁智滨的梦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他的一个目标。没有进过“象牙塔”,或许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但这个遗憾却成为他青春路上的又一个梦想。立于现实的“地平线”上,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撒下另一片梦想的种子,确立一个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相比于一些找不到自己人生方位的青年人来说,梁智滨的这个梦想更让人欣慰,值得点赞。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就是我们最大的背景。”的确,祖国就是我们的背景,新时代又给了我们更为广阔的舞台。梁智滨与“象牙塔”擦肩而过,但就读于职业学校施工专业的他,却为自己“砌”出了另一条人生轨道。曾经,我们的父辈们也渴望走进大学的校门,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在校门外徘徊。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山岭上远望他们的曾经,每一个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进的青春梦想都闪烁着属于他们的光芒。

  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曾有着最朴素、最纯真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揣梦想,脚步就不会被风雨所阻碍。

  江苏95后的运动员刘赟涛,因为天生残疾,种种不便困扰着他。后来他接触到了游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习惯,再到取得成绩,刘赟涛心里的满足感远远盖过了付出的不易,他拥有自信,也有了更大的梦想。2016年,刘赟涛随中国代表团参加里约残奥会,在男子50米仰泳S4级决赛中,他以4501的成绩获得亚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与新时代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保持内心的志向、奋进的状态,从而有自己的收获,这样的青春,舞出了新时代的激越鼓点。

经典时评 - 何谓青春,青春何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