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11 06:25:55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 最低能量状态 的原子称为 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 概率 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 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xpypz表示);n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 、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 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①同一元素:一般情况下元素阴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阳离子的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

②同周期元素(只能比较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如Na>Mg>Al>Si>P>S>Cl

③同主族元素(比较原子和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如LiF----

④同电子层结构(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上一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阴离子与同周期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随核电荷数增大,微粒半径依次减小。如:F-> Na+>Mg2+>Al3+

3)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4)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三)共价键

1、共价键的成键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2、共价键类型:

1)σ键和π键

2)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3)配位键:一类特殊的共价键,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另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所形成的共价键。

①配位化合物: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如:CuH2O4SO4CuNH34OH2AgNH32OH FeSCN 3等。

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3、共价键的三个键参数

1)键长、键能决定共价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稳定性,键角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2)键能与反应热:反应热=生成物键能总和-反应物键能总和

 

(四)分子的空间构型

1、等电子原理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许多性质是相似的,此原理称为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的判断方法:在微粒的组成上,微粒所含原子数目相同;在微粒的构成上,微粒所含电子数目相同;在微粒的结构上,微粒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相同。(等电子的推断常用转换法,如CO2=CO+O=N2+O= N2O= N2+ N= N3SO2=O+O2=O3=N+O2= NO2

2等电子原理的应用:利用等电子体的性质相似,空间构型相同,可运用来预测分子空间的构型和性质。

2、价电子互斥理论:

1)价电子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ABn型分子(离子)中中心原子A周围的价电子对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价电子对数(n),价电子对尽量远离,使它们之间斥力最小。

2ABn型分子价层电子对的计算方法:

①对于主族元素,中心原子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配位原子按提供的价电子数计算,如:PCl5

OS作为配位原子时按不提供价电子计算,作中心原子时价电子数为6

③离子的价电子对数计算

     如:NH4+SO42-

3、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①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参与杂化。

②杂化后的轨道一头大,一头小,电子云密度大的一端与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重叠,形成σ键;由于杂化后原子轨道重叠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比原有原子轨道形成的共价键稳定。

③杂化轨道能量相同,成分相同,如:每个sp3杂化轨道占有1s轨道、3p轨道。

④杂化轨道总数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之和。

2sp杂化轨道和简单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

3)杂化轨道的应用范围:杂化轨道只应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未参加成键的孤对电子。

4)中心原子杂化方式的判断方法:看中心原子有没有形成双键或叁键,如果有1个叁键,则其中有2个π键,用去了2p轨道,形成的是sp杂化;如果有1个双键则其中有1个π键,形成的是sp 2杂化;如果全部是单键,则形成的是sp 3杂化。

4、分子空间构型、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五)分子的性质

1、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比较

2)范德华力与氢键的比较

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3、有机物分子的手性和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1)手性分子

①手性分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手性异构体(又称对映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含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②手性分子的判断方法:判断一种有机物是否具有手性异构体,可以看其含有的碳原子是否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符合上述条件的碳原子叫做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必须是饱和碳原子,饱和碳原子所连有的原子和原子团必须不同。

2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①酸的元数=酸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数,不一定等于酸中的氢原子数(有的酸中有些氢原子不是连在氧原子上)

②含氧酸可表示为:(HOmROn,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酸性越强。

n=0 弱酸     n=1 中强酸        n=2强酸          n=3 超强酸

 

(六)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1、四大晶体的比较

2典型晶体的结构特征

1NaCl

    属于离子晶体。晶胞中每个Na+周围吸引着6Cl,这些Cl构成的几何图形是正八面体,每个Cl周围吸引着6Na+Na+Cl个数比为11,每个Na+12Na+等距离相邻,每个氯化钠晶胞含有4Na+4Cl

2CsCl

属于离子晶体。晶胞中每个Cl(或Cs+)周围与之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s+(或Cl)共有8个,这几个Cs+(或Cl)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立方体,在每个Cs+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Cs+共有6个,这几个Cs+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一个氯化铯晶胞含有1Cs+1Cl

3)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

属于原子晶体。晶体中每个C原子和4C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成为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与碳碳键个数比为12,最小环由6C原子组成,每个C原子被12个最小环所共用;每个最小环含有1/2C原子。

4SiO2

属于原子晶体。晶体中每个Si原子周围吸引着4O原子,每个O原子周围吸引着2Si原子,SiO原子个数比为12Si原子与Si—O键个数比为14O原子与Si—O键个数比为12,最小环由12个原子组成。

5)干冰

属于分子晶体。晶胞中每个CO2分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CO212个。1个晶胞中含有4CO2

6)石墨

属于过渡性晶体。是分层的平面网状结构,层内C原子以共价键与周围的3C原子结合,层间为范德华力。晶体中每个C原子被3个六边形共用,平均每个环占有2个碳原子。晶体中碳原子数、碳环数和碳碳单键数之比为23

7)金属晶体

金属Po(钋)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简单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6,一个晶胞中含有1个原子。金属NaKCrMo(钼)、W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体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8,一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金属MgZnTi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六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12,一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金属AuAgCuAl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面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12,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原子。

3、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力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结构相似且化学式中各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离子晶体中离子半径小(或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的),键能越强的,熔、沸点就越高。如NaClNaBrNalNaClKClRbCl等的熔、沸点依次降低。离子所带电荷大的熔点较高。如:MgO熔点高于NaCl

②分子晶体:在组成结构均相似的分子晶体中,式量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就大,熔点也高。如:F2Cl2Br2I2HClHBrHI等均随式量增大。熔、沸点升高。但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有氢键存在熔、沸点较高。

③原子晶体:在原子晶体中,只要成键原子半径小,键能大的,熔点就高。如金刚石、金刚砂(碳化硅)、晶体硅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④金属晶体: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数越大,金属原子半径越小,其熔、沸点也就越高。如ⅢAAl,ⅡAMgIANa,熔、沸点就依次降低。而在同一主族中,金属原子半径越小的,其熔沸点越高。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