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发布时间:2015-04-09

不求甚解
学情分析:
本文是邓拓著名的杂文,作者在文中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不求甚解”。他在文中阐述了关于读书的独到见解:读书不要死抠字句,不能因小失大,不能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学生接触驳论文是第一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本文说理的严密性。通过前一阶段议论文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来进行说理的方法。进一步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也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 学习文章中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层递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学习课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由“不求甚解”这个成语入手,请同学谈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现在多指学习或工作态度不认证,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多含贬义。但这个成语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他最初的本意并非如此,那么他原来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邓拓的杂文《不求甚解》。在这篇文章中,邓拓还原了陶渊明的本意,阐述了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独到理解。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 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为了表达这一态度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作者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 第一部分: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1自然段 三、细读文本,理清思路
1. 作者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对这一词语作了深入的解读。思考:人们对陶渊明的话有着怎样的曲解?作者有时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原话的? 世人认为它不好的原因是断章取义。而作者认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二是指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4
2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读书应当要“不求甚解”
作者运用了普列汉若夫和诸葛亮的事实论据,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读书不能死抠字句,而要“活”读,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所举的事例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正有反,事例更具典型性,更有说服力。

4. 既然作者已经充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第7,8段是否可以省略呢?
这两段充分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辩证性与严密性。作者进一步表明,对“不求甚解”要辩证地加以理解。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同样需要认真读书,不求甚解并不是马马虎虎,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使自己的论述更加严谨,充分。

四、总结全文,
1.体会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的剖析问题 第一段:树立靶子,表明观点。
2-4段:结合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正面阐述其内涵。 5-6段:一反一正举例论证读书要“不求甚解”
7-8段:总结。要辩证地看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2.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 作者的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的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五、作业布置:
1. 积累词语并解释:
不求甚解、开卷有益、咬文嚼字、狂妄自大、豁然贯通
2.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一个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说说它新的立意。 看风使舵、班门弄斧、滥竽充数。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不求甚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