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养生

发布时间:2015-01-26



古人善于求本,一切学问的根基要从根本做起,健康的根本就是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人体的正气。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依靠天地五气、五味的充养,才能维持生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也就是生气通天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既是《针灸与养生》一书的思想根基,也是编著者曹文忠几十年来思想精华的汇总。书中对传统文化悟之深,涉猎之广,充分印证了中医人对中医药的情感,实为难能可贵。
伴随人类历史的医学已有几百万年,疾病的历史也有几百万年。中医养生兴盛时期追溯到东汉以后,在《黄帝内经》的引导和带动下,中医养生学日趋繁荣。当时很多著名的医家都长于养生。华佗五禽戏的演练,到太极拳、八段锦等各种群众养生活动开展,既有辨证养生理论的支撑,又兼有历史经验的记载。中医博大精深,就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来看,就是一为中医认识,一为中医的实践,这些皆体现了中医独特的养生方法。怎么看、怎么做,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等等都是在中医人体观指导下进一步形成的具体学术理论。
而今,中医药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中医人满腔热忱,励精图治的时代,坚持“集成创新、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是中医人士、中西医结合人士本职所在。“如四时行焉,如百物生焉,人应尽的职责,谓之天职。200910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级政府的关心下,我院成立了沧州市中医健康保健中心,同时邀请了国内热爱中医,忠诚中医的有志之士加盟进来,曹文忠就是其中一员。
秦皇汉武以来,古人积累了很多很好的养生经验,曹操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本书中利用针灸穴位经络养生,有具体的时令、具体的病证,贯穿着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思想。既注重了个体养生,兼有共融的整体辨证思维,针对实践过程中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既有古代中医故事的源引,又有独特的创新理论指导,会让诸多方家读后思考和探究。但愿此书能成为读者自我保健养生的饕餮大餐,是为序。
王立新 20131月于沧州

1



八年前,我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鹊俦集》其中大部分是我在国内外中医、针灸专业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书名之“鹊俦”二字,既有盼铁成钢的师长对我的殷殷期许,也有我自己矢志以沧州杏林先贤为榜样的自励。那时的我,对扁鹊能够“尽见五藏症结”的本领向往至极,真希望自己亦有此神功,治病救人于濒危之际,所以彼时心中向往的是事长桑君、饮上池水的扁鹊,起赵简子、活虢太子的扁鹊。
然而,当我效仿先贤周游列国,从亚洲到欧洲,从岭南到漠北,一路行医,在漫长的游历中感受先贤的脚步,在广阔的实践中领悟中医文化的精髓,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市井厅堂,多见患者饱受疾病之痛、求医之难,以悬壶之术尽济世之心,我终于明白,医术的高度乃是医者人生的高度。2010年,我终于停下脚步,抖落尘埃,重归故里,有幸效力于王立新院长麾下,成为沧州市中医健康保健中心的肇建者之一。每每夜深人静,重新打开书橱,捧出那本由范曾先生亲笔题鉴的《鹊俦集》,多年来飘泊的经历,让我打开思想的闸门,此刻脑海浮现的则《韩非子》里见蔡桓公的扁鹊、《鹖冠子》里答魏文王的扁鹊„„而《黄帝内经》中那句经典“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不禁在耳畔悠然响起。
当今时代,物质生活极大繁荣,芸芸众生,熙熙而来,攘攘而去,对利欲的追逐,对浮华的趋附空前狂热,生存竞争压力增大,思想情绪时常波动,个人心态容易失衡,加之诸如昼夜颠倒,暴饮暴食,以车代步,贪凉嗜网等不良生活习惯日趋严重,生活方式背离自然,倒行逆施,从而导致疾病丛生。而与现代疾病多发高发趋势相伴的,是人们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各类保健养生电视节目、网络信息、书籍„„扑面而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养生热,正是这一现实反映。
养生是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关于生命健康的“天人合一”思想智慧和经验总结。“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是养生,“冬吃萝卜夏吃姜”是养生,“扎针拔罐子,病去大半子”其实也是养生„„大道至简,顺应天地,重返自然,即是养生。养生并不深奥,而重在科学认识,重在付诸行动,重在持之以恒。
2


但是,眼下的养生界可谓山寨林立,鱼龙混杂,挂羊头卖狗肉以此沽名钓誉者有之,结网设套以此射利图钱者亦有之,这让非常迫切接受中医养生知识的大众无所适从,甚至深受其害。当江湖上“养生大师”的帽子已能批发贱卖,当如良似莠的养生书籍漫天飞舞,当各种“乱弹”式养生讲座嗡嗡聒耳,咯咯如群蛙噪塘,我觉得,我们这些专业的中医人有责任站出来,为中医文化的复兴、传承与发展有所担当。立足于传统中医养生要论,发出准确科学的声音,正本清源,让养生回归正本,让健康回归自然。
医术者,仁术也。自2011年春节起,我试着将半生从医经历中积累的一些以经络、针灸为主的养生知识整理出来,在报纸上发表,承蒙读者厚爱,多有好评。又经过大量的增删校正,现将这些小品集结成册,以求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千百年来,中医养生从江湖到殿堂,又从殿堂到江湖,我只愿倾绵薄之力,让上古流传的中医养生知识随着这些科普小文,“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服务大众,利益众生,并为中医文化的正脉相传奉薪以为火,聚滴而汇流。
是为序。

曹文忠
2013117


3


第一章 脏腑经络 养生防病 .............................................................................................. 1 漫话养生 ............................................................................................................................ 1 养生从疏通经络做起 ........................................................................................................ 3 经络养生治病之一 ............................................................................................................ 5 经络养生治病之二 ............................................................................................................ 6 经络养生治病之三 ............................................................................................................ 8 经络养生治病之四 ............................................................................................................ 9 经络养生治病之五 .......................................................................................................... 10 经络养生治病之六 .......................................................................................................... 12 养生与通经络行气血 ...................................................................................................... 14 养生与养心神 .................................................................................................................. 16 养生与养脏腑 .................................................................................................................. 17 养生与调气 ...................................................................................................................... 19 养生与养气血之一 .......................................................................................................... 20 养生与养气血之二 .......................................................................................................... 22 养生与养脾肾 .................................................................................................................. 24 养生与养生格言 .............................................................................................................. 25 养生治病两大功臣——任督二脉 .................................................................................. 26 经络穴位健身法之一 ...................................................................................................... 45 经络穴位健身法之二 ...................................................................................................... 46 经络穴位健身法三 .......................................................................................................... 48 针灸与养生 ...................................................................................................................... 49 拔火罐与养生 .................................................................................................................. 54 灸法与养生 ...................................................................................................................... 59 灸法养生禁忌证 .............................................................................................................. 64 阿是穴与养生 .................................................................................................................. 65 望诊与养生 ...................................................................................................................... 66 第二章 时令节气 养生治病 ............................................................................................ 70 天人合一、时令节气与养生 .......................................................................................... 70 春节话养生 ...................................................................................................................... 71 立春话养生 ...................................................................................................................... 73 清明话养生 ...................................................................................................................... 75 立夏话养生 ...................................................................................................................... 77 夏至话养生 ...................................................................................................................... 79
4



三伏天话养生 .................................................................................................................. 82 夏末秋初防暑湿 .............................................................................................................. 84 中秋前后防阴暑 .............................................................................................................. 86 秋分时节防秋乏 .............................................................................................................. 88 秋分过后防秋燥 .............................................................................................................. 90 秋末冬初防治胃病 .......................................................................................................... 93 冬季话养生 ...................................................................................................................... 96 冬至话养生 .................................................................................................................... 100 小寒话养生 .................................................................................................................... 103 大寒话养生 .................................................................................................................... 105 第三章 中医针灸 调治常见病 .................................................................................... 109 调治失眠 ........................................................................................................................ 109 调治耳鸣耳聋 ................................................................................................................ 111 调治乳腺增生 ................................................................................................................ 113 调治顽固性咳喘 ............................................................................................................ 116 调治黄褐斑 .................................................................................................................... 117 调治青春痘 .................................................................................................................... 119 调治上火 ........................................................................................................................ 121 调治便秘 ........................................................................................................................ 123 调治亚健康 .................................................................................................................... 126 调治抑郁症 .................................................................................................................... 128 调治女性更年期 ............................................................................................................ 132 调治慢性盆腔炎 ............................................................................................................ 135 调治痛经 ........................................................................................................................ 139 防治感冒 ........................................................................................................................ 142 防治过敏性鼻炎 ............................................................................................................ 146 防治面瘫 ........................................................................................................................ 150 防治膝关节痛 ................................................................................................................ 152 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 155 调治高血脂、脂肪肝 .................................................................................................... 159 调治高血压 .................................................................................................................... 162 调治肥胖 ........................................................................................................................ 165 防治脑中风 .................................................................................................................... 167 第四章 医药漫谈 医案辑录 ............................................................................................ 173 漫话中和 ........................................................................................................................ 173 漫话喝粥 ........................................................................................................................ 175

5

漫话《医宗金鉴》 ........................................................................................................ 177 漫话中药的命名 ............................................................................................................ 179 漫话中草药的采集 ........................................................................................................ 180 漫话中药名的避讳 ........................................................................................................ 181 漫话中药的异名 ............................................................................................................ 186 漫话中药的药性 ............................................................................................................ 189 漫话中药的五味 ............................................................................................................ 191 漫话君臣佐使 ................................................................................................................ 195 漫话冷香丸 .................................................................................................................... 196 漫话“五总穴” ............................................................................................................ 198 漫话“九针十二原” .................................................................................................... 210 漫话“三重法”治痛 .................................................................................................... 217 漫话提高针灸治痛疗效 ................................................................................................ 222 漫话针灸治疗疑难杂病 ................................................................................................ 228
6


第一章 脏腑经络 养生防病
漫话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健康、健美是时髦词儿,如果依循传统文化的脉络去追根溯源,他们的传统说法则为养生或摄生。
摄生一词首见于《老子》,其第五十章中有云:“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里的“不遇”和“不被”都有不直接面对的意思,也可引申为远离危险和弊害。道理很简单,远古先民认为只有远离危险和弊害才是最好的养生。虽然养生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但有时其含义则不尽相同。比如《荀子•儒效》“以养生为至道”,是指治理或和管理生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是择时侍奉赡养活着的老人。《庄子》一书中的名篇《养生主》是脍炙人口的养生经典。文章中曾二次出现养生一词,又是庖丁解牛寓言故事情节的结语和点睛之笔。它以庖丁讲述解牛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比喻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当趋利避害,善于保护自己,比喻运用得巧妙又蕴含哲理。文惠君听后若有所悟,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这应该是养生一词最原始的出处。只是这里的养生既不是医药保健,也不是康复延年,而是宣扬顺其自然、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用中医理论指导养生,把养生作为人体延年益寿的主要方法,大约始于两晋之后。
三国嵇康《养生论》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评士族中人“声色是耽”,强调世人应遵循道家的学术思想方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南北朝著名医家葛洪则由玄谈进一步道术化,认为炼丹和服丹是最好的养生。稍后梁代著名医家、养生家、道家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集前代养生大成,书中从教诫、食诫、杂
1

诫、忌禳害祈善、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寿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古代养生法。这在中国养生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至此,养生正式从医学中突显出来,大有另立门户之势。隋朝医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治病方药不多,所记“养生方导引法”却一见再见,可见养生法在当时已较为流行。同时杨上善首次把养生的内容收于“摄生”名下,并把养生的具体内容称之为修养之道,这可能是“修养”一词的最早出处和最原始的意义。唐朝大医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提出“自慎、禁忌、导引、行气、守一”五大养生纲,并认为只要能做到这五条,就可延年益寿。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在历代养生典籍中极享盛名,他强调四时调摄养生治病要各有规律,尤其是继承《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要旨深受后世医家和养生家的推崇。至明代沈仕的《摄生要录》则注重养生之术,以精气勿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为养生之根本。还有万全的《养生四要》提倡寡欲、慎动、法时、祛疾、药物养生等观点。清初李渔所撰《闲情偶寄•颐养篇》则是专门讲养生的济津宝笺。
然而人们更需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特别要强调养生。本来,七情六欲,人之常也。当喜则喜,遇忧则忧,中节适度,尽可领略人生旅途之旖旎风光。然而,一旦过度失宜,则会“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形成病变。不过通常人逢喜事精神爽,春风得意之际,心情舒畅,无忧思恼怒,这种心态下是很少得病的,自然也就无所谓养生。倒是在逆境之中,所志不遂,愁肠百结,此时脏腑功能极易失衡而患病。现代社会的人们一面充分享受着时代进步的恩惠,一面又因时代变革而困扰种种,压力重重。兼之人生在世,风风雨雨,不如意事常八九,着急上火,忧思愤恚,在所难免。于是失眠、高血压、冠心病、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成为现代社会的多发病。这些疾病完全可以靠调摄养生法来治疗。清朝人翟公栾有副对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谈的就是动静咸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肝火易动、躁扰伤神的人实是一剂良药。历代养生家最推崇清静养神。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说:“静者寿,躁者夭。”清静不仅可以养神,亦可安形。神形俱调,自可益寿延年保持一颗清静心态,无欲无求,能忍能耐,自是养生最高境界。
2


另外,养生和保健尚需一个健康心态。乐观豁达,多交善人,乐闻善事,以乐忘忧;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对运动、音乐、文学等各种有益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都是养生的必修功。
养生从疏通经络做起
病人让针灸医生治病,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针灸疗法最基本的治疗原理是“行气血,通经络”。一般不懂中医的人对行气血能有一个粗浅的感性认识,而对通经络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经络,也不知道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防病治病、健康养生到底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经络呢?简单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是纵横的干线,络脉是分支,是经脉的分支,如同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内外上下,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做一座城市,经络就是城市中相互贯通的交通干道,主干道是经,次干道是络。畅通无阻的城市需要这些主次干道各自分工又密切合作,一旦有哪条干道堵塞不通,整座城市就会陷入交通瘫痪。同样,人体的经络不通了,气血就不能顺利地运送到相关脏腑和四肢,人体也就生病了,你说经络重要不重要。
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每一条经络都有自己固定的循环路线又和五脏六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又可以反映与之相联系的脏腑的病证,所以,在针灸临床上,针灸医生就能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在治疗上,尤其是针灸治疗,就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基本生理功能,进而调整脏腑的生理机能、病理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一些考古学者认为,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先民们生活经验的总结。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偶然发现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治病,比如在捕猎时,不小心把大拇指内侧指甲角(少商穴)割破了,马上感觉到疼了很多天的嗓
3

子莫名其妙地不疼或疼得轻了;或者本来这些天一直睡眠不安,第二天外出劳动需要光着脚走很远的路,发现脚底涌泉穴出现酸疼胀感,结果当天晚上睡得又甜又香;或者休闲时一次下意识对手腕内侧内关穴的按压发现胸闷憋气、胃口疼痛一下消失了„„经验就是这样被一点点积攒起来,最后有心人将之总结,又经后人补充,慢慢地经过不断积累﹑丰富而成为经络学说。有人说,原始社会,人们闲暇时间多,闲来无事的人们就用砭石来刺激身体不舒服的部位,这有点跟现在的按摩差不多,在长期反复的刺激又细心揣摩过程中,最终形成了经络与穴位的复杂系统结构。还有一种说法,经络的发现是古代修炼深厚的气功师可以内视自己全身的经络,继而产生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经络、穴位乃至针灸疗法。如果单纯从西医解剖的角度来看这些观点,似乎是不着边际,但随着神奇的针灸疗法申遗的成功,经络学说之谜一定会被现代科学所解析。
从理论上讲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除了这十二条经外,人体的前后正中还有任脉和督脉两条经,合称十四正经。另外还有奇经八脉,它们具有联络﹑调解﹑疏导﹑组合功能,既保存了经络系统原始功能,又体现了其独特的诊治和养生意义。它们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4


经络养生治病之一
脏腑、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体系。中医有句古话:“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前面两篇重点介绍了经络,本篇说说经络、脏腑与养生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大肠、胃、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黄帝内经•五脏别论》中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由此可知,五脏是实质性器官,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津液,也就是生成并储存人体的精华物质;六腑是空腔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浊物。奇恒之腑名为腑,但生理功能有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其形似腑,其功能似脏,故名奇恒之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络全身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五行属火,手少阴心经与手阳明小肠经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相络属和相表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经的病可以直接传导到小肠经,比如心火亢盛就可以表现为小肠火热,那么就可以通过泻小肠之火热来泄心火。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于喉,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相络属,故肺与大肠相表里,意即肺火肺热可以通过清泄大肠来治疗,比如,肺热咳嗽痰黄稠而多的病人多合并便秘,此时只需让大便畅通而下咳嗽即可减轻。脾为后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行属土,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故脾与胃相表里。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行属木,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故肝与胆相表里。肾藏精,主生长及生殖,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五行属水,
5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故肾与膀胱相表里。
了解了脏腑经络这种络属沟通关系,就知道了内脏的病变可表现于外,又根据脏腑所主,从外在症状便可以推断病变属于哪个脏腑,再选取恰当的穴位和针灸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调和阴阳和保健养生的目的。如,根据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唇的理论,当一个人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面色萎黄、口唇淡白、大便溏泄、机体消瘦等症状,便可认为是脾的病变所致,又因为脾与胃相络属和表里,故选取脾胃经的主穴为施术重点,常用穴:足三里、三阴交、公孙、阴陵泉等。肝火旺的人平时易动怒发脾气,因为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现在女性的乳腺增生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肝气郁结不舒而致气滞血瘀,也因为肝经的循行经过乳房,故治疗乳腺增生,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穴位当为首选,如太冲、期门、支沟、蠡沟、三阴交等。
依据经络和脏腑的这种联系,还可以在穴位上施以适宜针灸术,使其产生酸麻沉胀热的气感,传之于里,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防病治病、健康保健和美容养颜的目的。常用的穴位,如内关、合谷、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
经络养生治病之二
我们的身体好比是一个大的网络系统,而经络就是这个网络里的各种连线,只有各种连线都能正常地运行和工作,一切的活动才能照常进行,经络和网络的关系也是一样,哪里不通哪里就会出现问题,如果经络疏通了,人体内的各种疾病也就没有了,这就是经络“处百病,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经络是电缆,那穴位就是电线上的变压器,调整这些变压器的电压就能调节这条电线的电压负荷,使电压稳定才能为用户所需要。很多人在医院针灸科都见过人体经络挂图,上面分布的每条经络都很复杂,在皮肤、肌肉、脏腑里转来转去,那种盘根错节地穿行,让不懂中医的人看了会眼花缭乱,有一种莫测高深、顿生敬畏之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当你看到这种经络穴位挂图后,你的直接感受是,经络可以把人体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肌肉、筋骨等所6


有组织都联系统一起来,就好像城市中的地下线缆把整个城市联系起来一样。每一条通道都畅通,我们的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按照中医的理论,人的身体内脏跟经络气血是相通的,如果内脏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来调整气血的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经络可以运行气血,行使它的功能,只要我们知道了疾病沿着经络循行的规律,就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治疗疾病。这让我想到1996年春节从广州坐火车回沧州,同行车厢下铺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话不多且是用粤语交流,我在上铺读书休息并没太在意。大约第二天下午到了河南省,天气骤然降温,大雪纷飞,寒气瞬间便占据了车厢,下铺那对老夫妇开始躺不住了,尤其那位稍微发胖的老太太先是出现呻吟,是那种痛苦地呻吟,不久老先生找来了列车员、列车长,喝水、服药、捶背,老太太痛苦的呻吟一声接一声并出现呕吐。我从上铺往下一看,老太太大汗淋漓,面部是急性痛苦病容、口唇发紫、上身蜷卧,职业和经验给我的第一反应是:心绞痛。幸好我随身的包里就带有针灸器具,跟病人简单介绍我的医生身份后,先诊脉,脉细如丝,三五不调,典型结代脉,提示有心脏早搏,属危重急症。急取双侧内关穴,施以提插捻转补法,运针一分钟,再刺膻中、足三里两穴亦用补法,然后行针,约三分钟病人不呻吟了,长舒一口气,汗不出了,面色开始红润了,呕吐停止了,慢慢病人轻声说出“谢谢”两个字,老先生眼中流出激动的泪水。行针半小时,病人所有症状消失,起针后她要答谢,婉辞之。一直陪伴她到沧州,中间有症状只刺内关穴便愈。下车前确保她无虞才挥手告别。试想,当时老人家在危机之时,如果不是恰遇医生,病人也许会有生命危险,至少要承受心绞痛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折磨。这则病案告诉我们内关穴是救命穴,其神奇疗效百试不爽。老年人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一定要记住这个穴位。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在腕横纹上2寸,是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具有宁心、安神、止呕的作用。
我们在平时如果能多掌握一点经络和穴位的常识,当疾病来临时,便会多了一份战胜疾病的从容和信心,而这份从容和信心更会让我们在疾病面前占尽先机。

7

经络养生治病之三
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适,尤其出现疼痛时,为了减轻症状或疼痛,我们就会不自主地用手抚摸或揉按这些部位,而这些部位经过上述揉按后,往往就能感觉到症状大大缓解或疼痛的减轻,这是人体的一种本能行为。久而久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这种本能渐渐会上升到自觉地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过程。殊不知,能够缓解或减轻身体某种不适的部位大多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穴位之所在,是经络和穴位共同作用的结果才让身体的某些病症得以缓解或消失。
颈椎病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多发病。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丰富成果时,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开会、用电脑、开车、坐车、久坐、久卧„„人们坐的时间越来越多,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一“多”一“少”,让越来越多的人过早患上了颈椎病。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有:颈后、上背或肩部酸胀不适,有时颈项发僵,活动不灵;上肢一侧或两侧出现障碍方面的症状,如无力、不能上举、外展困难、握力下降,严重手不能持物;或出现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发凉,有针刺样触电感,烧灼样疼痛,颈部过伸、过屈、旋转或咳嗽、打喷嚏时,疼痛骤然加剧;甚至出现牙疼、头晕、脖子发僵。这一组症状用经络的眼光来审视,其实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阻滞不通。这时就可以在这两条经上选取几个有特殊治疗的穴位进行针灸、拔罐、按摩、艾灸等方法治疗,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穴位如养老、曲池、合谷、肩贞、天宗、肩外俞等穴。最简单的方法是先让左上肢自然下垂,放松,手心向内,右手半握拳,舒缓有力,有节奏地慢慢敲打左上肢外侧,从肩贞至合谷,力量由轻逐渐加重,反复敲打五分钟,重点敲打上述穴位,再用左手敲打右上肢五分钟,只需十分钟其症状即可缓解。因为在《黄帝内经•举痛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病;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颈椎病的发生大部分由寒邪所致,循经敲打即有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穴位是人体经络之气聚集和出入人体体表的部位,穴位与经络、脏腑、气血有着生理与病理的联系,当人体患病时,常发现体表某处(大部分是穴位处出现敏感反应,包括酸楚、麻胀、疼痛、触痛、压痛、皮肤变色等特殊的病理体8


征。这些部位或穴位上的压痛、自发病、特殊不适或检查揉按体表时发现的皮下结节、条索物、皮肤凹陷隆起等异常反应,都是穴位反映内脏疾病的结果,反过来这也是通过一定方法刺激穴位又能治疗内脏病的原因之所在。
中医认为,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侵袭,或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内伤时,机体的气血、经络就会发生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治疗的关键在于“通”,因为通则不痛。针灸、按摩、拔罐通过对穴位经络的良性刺激,并把这种良性刺激作用于损伤部位或附近,能使局部经络、气血疏通,淤滞化散,病灶处得到气血的濡养,病理体征自然就能得到改善了。如果对经络和穴位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可以选择经络上远端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效果会更明显,如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急性剧烈性腰痛,既可在腰痛的局部施以治疗,又可在远离腰部的委中穴,人中穴进行施治能显著提高治疗。
经络养生治病之四
在前面三篇经络养生的小常识中,我们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经络与养生的关系,有病时,疏通经络可“通则不痛”;无病时,疏通经络可延年益寿;应急时,疏通经络可救急保命。这一篇介绍经络与治未病的关系。
运用针灸和按摩的方法,除了治一些经络不通引起的疾病,刺激经络和穴位还能“治未病”,也就是健康保健。中医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即高明的医生能在病发前就搞定。大家在中学都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吧,扁鹊是春秋时候的名医,他到齐国时,看到桓公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多次劝他治疗,桓侯死活不听,还说扁鹊有吓唬病人之嫌。到最后一次扁鹊见到桓侯马上就跑了,桓侯不解,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跑?扁鹊说:“桓公的病已经由皮肉之间一步步发展到膏肓了,已经没救了。”果然,几天之后桓公就死了。成语“病入膏肓”一词即出处于此。这是一个富于哲理的讳疾忌医的故事。它用一个具体的病案告诉我们疾病在真正危害人体生命之前会有一段时间的渐进过程,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潜证阶段。潜证是疾病的早期阶段,这时候疾病的苗头刚冒出来,很容易用疏通经络的方法来根除。当然,在潜证阶段,对于不懂医的人而言,其潜伏的症状不是
9

很突出,感觉也就不很明显,即使有一些轻微的症状,到医院检查也未必就查处什么阳性指标,结果,往往人们就忽视了这个潜证期。但很多高明的中医却能通过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出来,上述扁鹊见蔡桓公就是例证。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也是扁鹊。魏王让扁鹊去诊病,诊毕,魏王问扁鹊:“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答之:“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魏王惊讶道:“天下人都知道你医术最高,为什么你的二位兄长却默默无闻呢?”扁鹊从容答道:“大哥治病,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病人即将患重病,但还没有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病人就像没病一样,所以天下人不知道他,因他是在给别人治未病。二哥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时,经他针药并用病情很快就好了。大家总认为他只能治小病,不知道这个病如果发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我的医术最差,因为我只能在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才出手治病,很多时候又能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声就传遍天下了。”扁鹊概括他们三兄弟医术水平的高低其依据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说,古代圣人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政治家的高明不是体现在治理形成的乱,而是体现在未乱之前即加以预防。如果病已形成重症之侯再去治疗,社会已形成混乱局面再去治理,那就像渴了才去挖井,临战才去铸造兵器,这岂不是太晚了么?
我们这里所说的“治未病”,很多时候就是治疗这种潜证。所以,在平时大家多掌握、了解一些经络穴位的常识就很有意义,因为疾病在潜伏期是容易治愈的,如果平常每天坚持花上十几分钟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即使不知道自己正在潜伏着哪种疾病,却在无意间把它给疏通掉了。这是人生中多么有趣有益又健康养生的善事呀。
经络养生治病之五
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他的随行记者詹姆斯•罗斯顿患阑尾炎,10


北京协和医院做阑尾切除术,该院首次在外国人身上正式应用针刺疗法。消除术后疼痛,取得满意疗效。尼克松总统到现场观看了针灸治疗,对神奇的针灸疗法惊叹不已,之后针灸便开始进入美国。针灸疗法能够走出国门,首先是敲开了美国当今头号经济大国的国门而走向世界的,紧接着西方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对针灸的研究。迄今为止,虽然各国都先后投入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但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始终还处于假说阶段,谁也没能把经络、穴位、经气、脉气究竟是什么具体的物质搞清楚,尤其是阴阳、五行、五色、五味,这些让外国人听起来很玄又很头疼但跟经络又密切相关的东西,但那恰恰是进入中医大门必须要迈过去的坎,也是中医文化精髓之所在。
中医很讲究阴阳,经络也不例外。中医上将经络中内属于脏的且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称为阴经。经络和脏相对应的腑也有密切联系,中医称这种关系为络。将内属于腑的,跟腑直接相连关系最紧密的称为阳经,同样阳经(联)络于腑相对应的脏。阳经在四肢的阳面,阴经在四肢的阴面。平时的经络养生要特别关注阳经的经气旺盛。什么是阳呢?阳代表那些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健的东西。与阳相对的代表着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就是阴。阴阳又是相互依赖依存的。人们总是向往着阳的方面,比如希望自己有用不完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强健的身体,但同时又要懂得阴阳的平衡关系。必须知道只有养足自己的阴,才能得到自己所向往的阳。这似乎有些矛盾,但这就是中医的辨证统一,也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东方文化。我们会在以后的经络养生中详述这种阴中求阳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医称之为取类比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人体经络脏腑和穴位也与五行对应,即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同时也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依据五行这种生克和经络相互络属沟通关系,便知道脏腑病变常相互影响,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很可能通过上述关系影响到其他脏腑,进而影响整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
11

比如,肝火旺盛的人爱发脾气、爱生气着急,因为木克土故肝火可犯脾,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胀痛、腹满吞酸、胁肋撑胀等症状。这时候就要设法舒理肝气,肝气得舒脾胃功能自调。
中医的五色为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根据经络与五色的对应关系,提示我们心经虚,如心悸、心慌、胸闷症状的多穿红衣服;肺经虚,如咳嗽,经常感冒的人多穿白衣服;肝经虚,如胆小,易被惊吓的人多穿青色衣服;肾经虚,如怕冷,小便次数多且清长的人多穿黑衣服;脾经虚,如腹泻,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多穿黄衣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五味的对应为酸入肝经、甘入脾经、苦入心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五味功用性能为酸收、甘缓、苦泻、辛走、咸润。五味选择性地作用于经络,并通过经络传导间接作用于脏腑。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酸,每个人对味道有偏好,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但这种偏好不能太过,如果一个人很喜欢吃酸的,但已经有胃病了,那就要少吃了,因为酸属木而旺肝经,木克土,胃与脾之为表里相互络属都属土,此时再多食酸必助肝而败坏脾胃。
经络养生治病之六
上一篇简单介绍了经络的基本概念以及经络和养生的关系,这一篇续谈经络与养生。
迄今为止有关经络最原始和最完整的记载是中医之圭臬宝典《黄帝内经》部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后者专门记载经络针灸,被后世医家奉为“针经”。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有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四肢百骸的作用。经络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组合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经络学说的第一实践者,黄帝自己就很注重保养身体,他12


活了120多岁真正做到了颐养天年。黄帝的子孙继承了他的学说也都是寿高百岁,其实在黄帝时代中药是很少用来治病的,因为整部《黄帝内经》洋洋洒洒十四万言确切记载中药治病的方剂却只有区区十三首,尤其在灵枢经中通篇都是经络﹑穴位﹑针灸和按摩的记载,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按摩而是称之为“导引”或“按跷”。其中有这样的讲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并生于不仁,治之以导引,针灸”。意思是说,当经络不通的时候,身体的某些部位一定会有反映,通过按摩、针灸就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自然,经络气血运行通畅了,疾病也就好了,这应该是最早记载的经络养生了。
在针灸临床上,很多疼痛病人都是因为经络阻塞不通造成的。北京中医院当代针灸国医泰斗贺普仁先生就把疼痛的病机概括为“不通”,其治法是“三通法”即微通、温通和强通法。经络阻塞不通,气血流动就出现障碍,同时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发生积滞,相应地就会出现各种疼痛和其他不适,这道理并不难理解,好比城市的交通干道塞车了,被堵的人就会急躁、下意识地谩骂﹑鸣笛等一些粗暴行为,这些行为发生在人体上就是疾病的症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比如常见的一些老年人总是头痛﹑腰腿痛﹑肩背痛﹑脘腹痛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总是发酸发麻,简单的方法就是疏通被堵塞的经络。病情轻的可自己或家人帮助在病变部位按摩﹑拔火罐﹑贴膏药等外治疗,如果能了解病变部位与经络的走行,辨别清楚是哪条经络发生堵塞,再从经络的远端穴位进行适当的按摩或针灸,效果就会更好。对于病情较重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病人就要寻求专业医生的治疗了,切不可失治误治而延误病情。这些病情相对重的病人让针灸医生或按摩医生来治疗,只要辨证准确,取穴合宜通过针具或手法对经络穴位的适当刺激,病情就会有即刻改变。当然只有经络完全畅通,人体气血正常流通起来,机体的症状才会完全消失,才能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虽然现代医学很发达,各级医院的120也很方便快捷,但对于不是医生的大部分普通的人来说,有谁愿进医院呢?尤其在深更半夜突发某些不适时,人们就更不愿轻易进医院的急诊了。明摆着的事,现今还有很多弱势群体,他们去医院心里发憷,还没治病呢,就是上千元的检查费,医生随手开点药又是几百元,很
13

多人还是看不起病的,是否有效还不敢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经络穴位来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这样也就等于随身带了位“保健医生”,既方便又省钱。

除了治一些经络不通的疾病,刺激经络和穴位还能治“未病”,也就是养生保健,在你身体将要发病或在刚刚发病,还没有引起你注意时,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脉上反映出来一些先期症状,这时刺激经络,身体的各种自我调节系统就能够被激发,激活后就能自我恢复平衡了。

养生与通经络行气血
这个话题在以往的文章中多次谈到,但侧重点是养生与通经络的关系和养生与行气血的关系。现在把它们三者的关系进行综合小结。
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时刻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活动。这种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来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的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经脉,经脉又联络筋骨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脏腑和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表里上下彼此间紧密联系、协调平衡的统一体。
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大家都知道,人体之所以能够有生命,能够生存全赖气血的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机能。而气血对机体的营养和输送又必须依靠经络来完成。《灵枢•本脏》中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将气血输布全身各处,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既保证机体能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又保证了机体的健康长寿。
经络是一种通道,因为其中有气血不断运行,遍及全身,不停地从一处流向另一处,才起到了沟通,联络与调节的作用。所以,经络畅通,气血流畅,脏腑得以营养,人体才能健康、无病。如果反复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或淤血阻滞,或痰浊内停,或扭挫损伤等,都能引起经络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脏腑14


功能失常,人体失去阴阳平衡,健康受到影响,养生也就无从谈起了。
经络中气血阻滞,运行不畅,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首先影响经络所过之处的脏腑、组织、器官。如外感寒邪,束于肌表,致寒瘀互结,肌表络脉不通,可出现肌肉、骨节酸痛;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经气血运行不畅,常有胁肋、少腹胀痛;痰瘀阻滞,气滞血瘀,颈项可发为痰核瘰疬等。由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沟通联系,所以经络也可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使一个脏腑的病变通过经络影响到另一个脏腑。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以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所以肾虚水泛,可以凌心、射肺。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更可以互相影响,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可下移于小肠,故心病常兼有小便黄赤或尿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则有腑气不通,大便秘结等。
阴阳平衡是健康养生的物质基础,在日常保健中,通过对经络、气血、脏腑、穴位的针灸、按摩、拔罐、刺络等疗法的运用,使全身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经络中有些穴位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头顶的百会、四神聪,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关元,背部的脾俞、肾俞、至阳,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等,在以后的文章中还会对上述穴位做专门论述。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扁鹊心书》说:“人之衰,由阳气衰竭,故宜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求得长生,亦以保命百余年矣。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的系统;气血依赖经络才能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人的生命借此才能维持。因此,中医针灸的养生保健,尤其重视经络、脏腑和气血三者之间的关系。

15

养生与养心神
《黄帝内经•本神》开篇就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说,针刺的总原则,首先必须以人的“神”作为诊断治疗依据。什么是神呢?“神”在中医里面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名词。它藏在心脏当中,所以叫“心神”。一个人能一心一意做一件事,心无旁骛,我们说他“心神安定”,否则就叫“心神不定”。中医最强调人所拥有的三宝即为“精气神”,三者中,精是物质基础,气是人体与自然界沟通的一个中介,而神则是前二者的升华。养生最终的目的还是养“神”,只要神养好了,不管身体、生活处于什么状况,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拥有无可匹敌的生命质量,正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心神,是指在调治身体、健康养生的活动中,以养心为主的方法和原则。《黄帝内经•灵兰秘典》中,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各个部门机构比喻为脏腑。五脏之中,心为一国之主,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果心是明君则五脏安和,以此养生则寿。但是,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管一切,日理万机,无有宁时,最易耗伤心神,神伤则昏暗难明,号令不行,出现“十二官危矣,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的局面。因此,所谓养心神,就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相适应,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养心安神,顺应自然,形神兼备,使血脉充盈,气机调和,心神相合,以期长寿。
现在流行的“癌症性格”的人便是神伤的典型代表,这种人往往先是情志受到了压抑,伤了神,然后才一步步耗气伤神,最后形成病理性改变,一旦诊断出来就是恶性肿瘤晚期。现代医学认为,性格内向更容易减弱人体的免疫力,因为,性格内向,有事都憋在心里,导致肝郁或者暗自伤悲,这种“内怜”的性格很伤神,很容易导致体内气血凝滞而发生器质性病变。2011417日《东方网》消息,截至415日上海市累计有21万存活癌症患者,即每一百个上海人中就有超过一人为癌症患者。据初步统计,这些癌症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与情志失调有关。中医认为,“神安则延寿,神去则形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此观之,养心神、调情志的确关乎着我们的健康养生。
养生别忘了养心神,因为心神是生命的主宰,只有心神在,才有人的一切生16


命活动现象。中医认为,心神可以调节人的动与静,精神的兴奋与抑制,情绪的喜怒与哀乐,个性的刚与柔,性格的内向与外向,身体的屈与伸等,意即人的精神因素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与长寿,而不良的精神刺激则可使人致病。所谓调养心神,就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对心神的怡养、情志的调摄等方法,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的高度统一,从而有效地增加人的抗病能力和防御能力。如此,则有益于身心健康。
心神是否健旺与气血是否调和关系密切。如果气血充盈、调和心神则安定,气血虚损、失和则心神虚弱。所以,气血充盈的人往往做事有效率,头脑敏捷;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调摄心神,不让心神擅离职守,那么心神对气血的调摄就井然有序,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不会发生病理改变。懂得了这些道理,一方面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炼自己的心神,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提升自己的胸襟和气度,尽可能地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为小事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另一方面,在针灸养生中可选用合谷、太冲、膻中、神门、内关五穴为主,配合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针灸、按摩、拔罐,以调养心神、畅运气血、平衡阴阳为原则,能有效地帮助你调养体内的精气神,逐步形成“形神兼养,养神为先”的养生理念。

养生与养脏腑
人体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构成人体内环境的主要器官。五脏主生化和贮藏津液、营血、阴精并升发阳气;六腑主饮食和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排泄糟粕废物;奇恒之腑则形如腑而用似脏,有藏有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虽各具特定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通过经络相连、血脉相通,使得营卫气血、津液阴精化生循环于其间,有形阴血以濡养脏腑之体并生阳化气来行脏腑之功,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的健康长寿。

17

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有完整的脏腑。《灵枢•天年》中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说明人体初成,形与神俱,继而魂(肝主魂)、魄(肺主魄)形成,具备了人体的基本结构;人体出生后,意(脾主意)、志(肾主志)相继成形,此时才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把脏腑比喻为古代朝廷中的十二官,如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等,十二官各司其职。在心神君主之官的统一指挥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又通力合作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经脉别论》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说的是人体饮食之后,脏腑功能配合完成消化和精微输布的概要过程。由此可知,人体脏腑功能健旺,功能正常,则形壮而神旺,生机乃荣;若脏腑虚损,功能失常,人就会患病,健康受损乃至生命重危。
《灵枢•天年》中还说:“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明确指出寿命与五脏的关系甚为密切。而“五脏皆不坚”则是寿夭命短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功能是否健全有着密切关系。当脏腑功能出现紊乱乃至病理改变时,外在的机体就会有一些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胸痛、健忘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出现,一般都是脏腑功能失常而致。中医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心肺功能障碍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出现气血瘀滞的头晕胸痛之证;心火如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出现心肾不交的健忘失眠之证;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不和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出现饮食停滞、纳呆呕恶之证。总之,脏腑功能失常,则能引起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调,继而出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各种病理反应。
因此,养生通过调治脏腑用以调节阴阳偏颇,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为目的,以求人体健康和长寿。
18


养生与调气
据报道,82.2%的癌症患病前曾遭受过重大事件打击;胃癌患者确诊前大都有生闷气的习惯。中医早就发现了癌症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明白气机不畅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生气不但消耗人体的基本物质基础“精气神”,还可能是诱发人体各种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
看似不经意的一次小情绪波动,却有可能导致身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气”不规律的上蹿下跳,气不按正常规律进行,又会导致血的运行发生逆乱,因为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停。当气血不按正常秩序运行时,营养物质就无法送达该去的脏腑,缺少了气血,营养物质的供应,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轻则功能失调,重则就会出现相应症状,人体就生病了。所以,要养生先调气,气机条达则百病不生。
举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人一生气就吃不下饭,感觉胸口、咽喉、心脏堵得难受,这时,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按揉胸口,其实这是人的一种自身保护反应。之所以堵,确实是因为胸口那里有团壅滞不通的气在作怪,经过揉一揉,捶一捶,把那团气疏通开,胸口堵塞的现象也就缓解了,吃饭也就不成问题。气,在人体中有各种形式,经常出现的是气滞。气滞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虽然这其中包括一些外表修养很好的人,好像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里经常处于生气或着急状态,长时间的这种情志压抑必然出现气滞。临床常见的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焦虑症、失眠和一部分年轻的心脑血管病人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就是忧思,思虑过度,愁肠百结又无法宣泄,久之则成气结气滞。就像文章开头所讲,经常忧愁、思虑的人易患肿瘤类疾病。因为长时间的忧思导致气血积聚,运行不畅,就像下水道堵塞了一样,各种浊污因堵塞而溢出,在人体则变生各种肿物,重的即如各种癌变的发生。
了解了情志不舒、气机不畅会给身体造成这么多严重的后果,因此,日常养

19

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求自己不生气。然而生气是一个人内在因素造成的,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防止病人生气,医生的作用只能是在病人生气后,设法将生气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针灸医生在这方面似乎更有优势,因为运用针灸穴位去调整经络有很好地调控情绪的作用。具体来说,在防治因生气而导致的各种症状时,首先选取太冲穴,该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处后方,足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它是肝经的原穴,堪称人体第一消气要穴。针灸或按揉太冲穴既可舒肝解郁又能理气健脾。最简单的方法是,生气之后或忧思愁苦之时,立刻对太冲穴进行揉按,开始揉按穴位周围会很痛,手法由轻到重,用5~10分钟把疼痛揉按消失,自感上升的肝气往下疏导为止。最可靠的方法是让专业针灸医生来针刺太冲穴,严重者12次,轻者11次,一般3天即可痊愈。也可服用一些疏肝理气、药食兼用的药物如陈皮、山药、萝卜、枳壳等,平时常饮菊花茶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
明白了生气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朋友们一定不能再生气了。生气的实际意义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是人类最愚笨的一种行为。因生气造成死亡的人,中国老百姓称之为“气”死的,其实也是真正笨死的人。为了自己健康,一定远离生气,偶有生气就用上面的方法来自己调理一下吧! 养生与养气血之一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于经脉中,滋润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之所以有生命,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精神活动,能够健康长寿,是因为气血在发挥着正常的生理作用。

气与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使得脏腑、筋骨、四肢、皮毛得到充足营养而各尽其能,在病理上更是相互影响,气与血任何一方有病,都会波及另一方,使之20


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浊则浊。因此,气血出现病变,必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丛生,乃至重病危候顿至。
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精血,血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原料,须经“气化”才能变化成赤血,血在经脉中不停运行,有赖于“气”作为它的动力。但“气”必须依赖血才能发挥作用,即所谓“血为气母”气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血又能载气,若血虚不能载气,气将飘浮不定,散乱无根。气血以流通为贵,故血脉流通,则病不得生;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说。气血周流不休,才能内溉脏腑,外濡腠理;气血奉养周身,才有精气神的产生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人要健康长寿,必须“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统帅,而气的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润,两者的相互依存,相对平衡,人体才能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
气血流畅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这是因为血液循行于经脉中,流布全身,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调控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和提供所需的营养,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病因,包括七情、六淫、跌打损伤以及其他致病因素均会影响气血正常的运行,最常见的是出现气血失和,流通受阻,淤血停滞,由于淤血的产生和存在,原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便会发生阻碍,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濡养,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且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生存环境和各种致病因素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淤血的发生,形成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病理状态,这也是人体走向衰老最关键的致病因素。若遇这种情形,健康长寿的身体也就无从谈起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气血失调、气虚血瘀是脏腑病变和机体衰老的基本且又关键的致病因素,所以从调治气血的角度出发,就可调治脏腑间的病证,以此来健康养生来延缓衰老,这是异中求同的一种有效地养生保健措施。中医学素来把调养气血视为防治疾病,养生抗衰的重要一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强调了疏通气血,使气血保持
21

流畅,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进而使脏腑、经络、组织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保障人体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抗衰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双方,人体的生长和健康长寿离不开阴阳平衡,而气血是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阴阳平衡是通过气血平衡来实现的,要想健康养生首要调和气血,气血调达寓意阴阳平衡,这是健康长寿的基本物质基础。
养生与养气血之二
我所在的沧州市中医健康保健中心是一个集防病治病、健康养生、体质辨识、身体调护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调治中心。其中的针灸养生是我负责的主打项目。眼下中医养生劲头之强势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各种各样的养生书籍、讲座、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养生学说、方法、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谁不愿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呢?要健康,少得病就要养生,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那么,中医养生的根本又是什么呢?
养气血。西医说,人体的生存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而中医则说,人体健康生长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气和血。人的五脏六腑、肌肉关节、四肢百骸都要气血来供养,气血充足,经络畅通,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就容易得病。如果说养生是中医的特长所在,那么养气血调气血便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养气血简言之是“补”,通过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丰富的营养、科学的用药等方法来补足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调气血是“运”,把气血补养足了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运输到全身所需要的部位充分利用,否则充足的气血在体内堆积过多过久反而会成浊物成致病因素。时下很多肥胖病、糖尿病、代谢紊乱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补的各种物质运送不出去,这类似于我们开工厂,先要投资即进食和药物,然后生产出成品即经过脾胃消化吸收成气血,关键是把产品运输出去被人体利用不能形成积压,即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前面都是辅助是基础工作,最后才是产生效益(身体健康)的关键。《黄帝内经•调经论》中说:“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22


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在这里强调血气不和,运行不畅则生百病,言外之意,血气调和,运行畅通则百病不生。
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补养气血,尤其是饮食和各种营养品的滋补已成为时尚,也无需特别提醒,反倒是运行气血一直以来不被人们重视。似乎吃了营养,进行了滋补,身体就健康了,其实不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风寒暑湿燥火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喜怒忧思悲恐惊,会干扰气血正常的运行,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最终导致脏腑、经脉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出现病变,那么,怎样才能让气血运行通畅不出现逆乱呢?很简单,就是“疏通经络”
前面很多篇章反复强调平时要注意疏通经络,因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经络,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会受阻,反过来气血运行不畅同样能堵塞经络。人体内有十二正经,八条奇经。当气血运行发生阻塞,经络不畅时,一般在淤滞不通的地方会产生按压痛,这也就是中医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出现这种阿是穴痛点,要及时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直到痛点消失,潜存的致病隐患就及时解决了,自然也就达到了健康养生的目的。
建国初期北京著名针灸泰斗王乐亭老前辈集一生临证经验,创立针灸疏通经络之法名曰“老十针”。这组穴位作为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治疗方法,临证用之,效果显著。具体穴位:内关、神门、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除中脘、气海二穴位,其他四个穴位左右对称,共十针。以针刺为佳平时按揉或拔火罐亦有效,旨在调理脏腑、疏通经路、调和气血。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病情酌配一些穴位,如心情郁结、肝气不舒时加太冲、期门;酒喝多了或油腻了加阴陵泉、丰隆;压力大、睡眠不香了加
23

天柱、四神聪等。
通经络、行气血是有效的养生。把这种养生放在平时,一点点去积累就能把一些致病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养生与养脾肾
人体有五脏,它们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肾两脏是维护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五脏之病主要脾肾不伤,虽重不险。若脾肾功能亦败,往往病情立转危重。临床所见,大病、重病、危候的好转也大多是脾肾的向愈,病情由轻转重也表现为脾肾功能的受损。因此,观察脾肾功能的盛衰转归是判断五脏病变轻重以及人体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志。
脾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来供给。人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是说,饮食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自然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灵枢•五味》中又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人若进食营养不足或不进食就会造成精气衰竭,影响机体健康。饮食有节,是维持人体健康,保护脾胃功能的基本原则。平素生活中,若过于饥饿(如因减肥而过度节食),则脾胃因无水谷化生精气,而造成脾胃自伤和后天之本亏虚;若饮食不加节制,暴饮暴食,大酒大肉,必然损伤脾胃,造成气血生成匮乏,久之则元气不足,病害丛生。因此,饮食有节,保养脾胃,顾护后天之本,使气血充盈,生化有源,则可享受天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所化的肾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24

针灸与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