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和破产分析

发布时间:2014-02-10 09:37:49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银行挤兑事件的反思及预防

作者:张健楠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年级:2009

学号:2051409212

指导教师:隋聪

答辩日期:

成绩: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世界各国银行皆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不断爆发的银行挤兑事件提醒着我们应对银行挤兑危机的重要性。英国北岩银行、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的过度扩张,韩国釜山储蓄银行的集中投资,东亚银行的谣言危机,不断的表明挤兑危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通过案例结合我国部分银行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造成挤兑事件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北岩银行 印地麦克银行 挤兑 信息披露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Banks around the world are suffering from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Bank runs that broke out constantly remind us to deal with the importance of a bank run crisis. Britain's northern rock,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indymac bank in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busan focused investment savings bank, the bank of east Asia, rumors of crisis showed that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a run on the cris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ase combined with some Bank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find out the cause of a run 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Northern Rock; IndyMac; bank ru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一、 引言 7

二、 挤兑事件案例简述 7

(一) 北岩银行挤兑事件 7

(二) 印地麦克银行挤兑事件 7

(三) 东亚银行挤兑事件 8

(四) 釜山储蓄银行挤兑事件 8

三、 案例对比 8

四、 案例关键数据与我国银行数据对比 9

五、 对比与分析 12

(一) 资产方面 13

(二) 负债与权益方面 13

(三) 银行经营方面 13

(四) 经营环境方面 13

(五) 经济制度方面 14

(六) 信息披露方面 14

(七) 政治环境方面 15

小结 15

六、 针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15

(一) 推进混业经营,增强银行自身实力 15

(二) 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15

(三) 建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完善退出机制 15

(四) 积极组织商业银行同业援助 16

(五) 加强信息通道建设,提高透明度 16


银行挤兑事件的反思及预防

1、引言

2007年起的金融危机至今仍笼罩着全球,而欧债危机又加剧了这一现象。在此背景下,全球银行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数以百计的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倒闭,其中不乏如印地麦克银行这样具有影响力的大银行,并且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各国皆不能独善其身。英国的北岩银行成为英国首个受此冲击发生挤兑的银行。20089月受雷曼兄弟倒闭的影响,东亚银行受到谣言中伤,爆发挤兑事件。韩国储蓄银行业则因为过度投资房地产行业,造成当房产泡沫破裂时银行流动性不足。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对银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欧洲五国的困境,越南的挤兑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应对挤兑风险的重要性、紧迫性。

2、挤兑事件案例简述

(1)北岩银行挤兑事件

北岩银行成立于1965年,于1997年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在银行界北岩银行一直以快速增长著称,2007年上半年北岩银行已经成为英国第5大抵押借贷机构,与大多数银行依靠储户存款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的做法不同,北岩银行主要依靠向其他银行借款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抵押贷款证券筹款,2007913日,北岩银行爆发挤兑危机,成为英国自1866年以来首次大规模银行挤兑事件。北岩银行长久以来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其流动性需求,短期流动性来源较大部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的借款,随着“次级债风波”在欧美引发“信贷紧缩”,北岩银行在批发市场上获得资金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种融资困难为挤兑事件的埋下了祸根。当北岩银行的困境得到媒体披露时,爆发了发生挤兑事件。

(2)印地麦克银行挤兑事件

印地麦克银行是全美第七大储蓄贷款机构和第九大按揭贷款提供商,是洛杉矶地区最大的储蓄银行,主营业务是按揭贷款业务。由于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为了刺激经济,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4,美联储连续25 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不仅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掩盖了住房次级贷款的潜在风险。巨大的诱惑驱使次贷在美国迅猛发展起来。印地麦克银行的按揭贷款业务在这期间也获得了迅速膨胀,其总资产也从开业时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056月的183亿美元。到2008年一季度末, 总资产达到了320亿美元。2005年到2006 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 ,利率从1%提高到5.25%。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因此当次级贷款利率随着联邦基金利率上调时,许多次级按揭贷款人开始违约,使住房按揭贷款的二级市场也开始萎缩,印地麦克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造成银行的重大损失。这不仅严重侵蚀了该行的资本金,而且也损害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82月份, 印地麦克银行报告了23 年来的首个年度亏损, 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暂停派发股利、裁员四分之一等。同时标准普尔调降印地麦克银行集团与其子公司印地麦克银行的债信评级,将他们的优先股评价等级降至D。标普还宣布, 5 15 日开始, 印地麦克银行不再是标普400中型公司指数的成分股。随着市场上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特别是2008626日参议员查尔斯·苏默至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国储蓄管理局的敦促对印地麦克银行采取措施的信,成了压跨印地麦克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消息传出后,银行挤兑潮到来。信件公开后11天内, 客户提款共13亿美元。该行股价也由2 月份的11.32美元下跌至711日的28美分。711日,美国储蓄管理局发表声明称,由于印地麦克银行已被信贷紧缩不堪、房地产颓势加深、抵押品赎回权丧失率激增等多重因素击垮, 其流动性已不可能再达到存款人的要求,决定予以关闭。其业务运营转交至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并更名为印地麦克联邦银行。印地麦克银行至此成为OTS监管体系中倒下的最大储蓄贷款银行,也是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机构。714,印地麦克联邦银行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之下开始营业。

(3)东亚银行挤兑事件

东亚银行1918年在香港成立,现为全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于20051231日的综合资产总额达港币2388亿元(307.9亿美元)。东亚银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东亚银行07年中报显示其税后盈利仅为9.3亿港元,同比大幅下跌51.3%,与去年底相比,跌幅更高达59.1%。股东应占利润则仅有8.94亿港元,同比减幅也高达52.4%。因此当短信谣言产生时,其传播和影响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最终民众的恐慌心理导致挤兑事件的发生。

(4)釜山储蓄银行挤兑事件

釜山储蓄银行是韩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储蓄银行,拥有3.74 万亿韩元(34 亿美元)资产。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的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并且不断加息。由于储蓄银行本身规模小于普通银行,因而实行高息揽存政策,这样高成本吸收的资金必然要投资高收益的行业中,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必然增大,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成为储蓄银行投资的宠儿。随着2008年韩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加之韩国央行为抑制通货膨涨,多次加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陡升。在这种情况下,储蓄银行投资于房地产的资金无法回笼,自然无法满足客户的现金需求,储蓄银行危机爆发。2011114日三和储蓄银行被停业整顿,韩国民众的恐慌情绪蔓延,挤兑潮初现。217日韩国最大的储蓄银行釜山储蓄银行被韩国金融委员会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同时委员会宣布不会再关闭储蓄银行,但是19日委员会又关闭了4家储蓄银行。这一出尔反尔的行为更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挤兑进入高潮阶段。

3、案例对比

从表象上看,案例中的银行皆出现了挤兑现象,但其深层原因各不相同,做表如下。

1:案例银行挤兑事件对比

从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银行业遭遇寒冬,特别是侧

重于房地产行业的银行损失尤为惨重。这些银行表现出在房产市场良好时极度扩张,但当经济形势变差、房地产行业萧条时,资金运转出现困难,无法用自身的资本金渡过难关。

4、案例关键数据与我国银行数据对比

2:资产负债表对比(括号内为各自占比)

数据来源:BVD

3:其他重要指标百分比对比

数据来源:BVD

1:关键数据条状图对比

5、对比与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目前能很好的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一级资本的比率也远超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可以说尚不存在构成危机的重大因素。并且不良资产率远低于印地麦克银行的6.66%,虽然存在如北京银行等不良贷款高于3%的现象,但是各银行的不良贷款准备率远大于不良贷款率,这是案例中发生挤兑的银行的最大不同。可以说短时期内,我国银行业尚不存在爆发大规模挤兑的危机。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即使是小型农商银行发生挤兑也会造成蝴蝶效应,导致大银行遭受牵连。

(1)资产方面

从表2资产方面看,北岩银行和印地麦克银行在总贷款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分别为86%61.2%,而其他盈利资产又相对较低。这说明这两家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集中于贷款的发放,并且主要住房贷款,因此当世界经济萧条,房地产疲软时,容易造成贷款不能及时回收,影响资金流动。当今我国同样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且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和英、韩、美一样存在房地产泡沫,只是不同之处在于我国房地产泡沫尚未破灭。诸如像釜山储蓄银行高息揽存,侧重投资房地产的经营方式,就会埋下危机。尽管国家严厉控制住房价格,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这就掩盖了银行业存在的危机。一旦我国房地产也爆发大危机,那么一方面银行资金运用的方式收到限制;另一方面银行贷出给开发商和居民的资金无法收回,造成流动性危机。

(2)负债与权益方面

从表3的负债与权益的方面看,我国居民储蓄边际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很高通常高于70%,个别银行甚至接近90%,而印地麦克银行为55%北岩银行仅为26.6%。存款在银行经营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安全、稳定的存款是一个银行稳健运营的保证。北岩银行不同于其他银行,它以主动负债的方式获得资金,这点可以从表三贷款与客户存款比看出,北岩银行这一指标高达323.52%,这种经营模式造成了在市场收紧时,其资金不足的危机易于凸显。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的贷款与客户存款比也高于100%,从中可以发现过大的相对贷款规模是导致银行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相较之我国银行高储蓄率的表现一方面是民族文化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表现。不同于英美发达国家,我国居民闲置资金的运用渠道狭窄,并且投资风险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理财、消费的观念逐渐提高;股票、债券、保险等行业的完善。这就会使资金分流,影响银行存款的数量和稳定性。并且现阶段我国居民贷款也以住房贷款为主,加之我国当前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这就有可能当房价大幅下跌时重蹈西方的覆辙。

(3)银行经营策略方面

从银行的经营角度来看,北岩银行资产规模从97年到06年扩张了6.4倍,而存款规模只扩张了2.4倍,股权占比仅为1.76,这种无基础的扩张使得它在金融风暴下不堪一击。但是像亏损的印地麦克银行那样,资产增长高于贷款增长近11%也是不可取的,这说明吸收来的资金无法合理运用,这势必造成银行的亏损,从该行ROA-26.02%就证明了这点。并且发生挤兑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皆小于100%,最低的印地麦克银行为25.08%,这说明三家银行的风险御能力较弱。可以看出保证资产规模、贷款规模、存款规模的协调增长,才是三性统一的关键。

(4)银行经营环境

从银行经营环境度来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并不充分,总体的银行数量依然较少,从中外银行的总资产可以看出,经过换算,即使英国、美国较大的银行的总资产也不能和我国诸如中信银行等全国性的银行相提并论。这与发达国家众多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存在很大的垄断现象,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占有绝对的份额。国家对利息率的控制导致了我国银行业净利润较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净利润/总股本的比例高于东亚银行,甚至接近北岩银行23.66%。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银行的涌入,先进的经营方式的引进,各银行间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这样各银行的吸收存款就会稀释,进而有可能发生现金不足,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现象。

(5)经济制度方面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国现在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制度,但是还存在着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子,行政的力量明显。地方政府不仅直接干预各城市商业银行,连一些大型的国有银行也受到影响。这就有可能使本身已经不具有融资能力的银行获得由行政干预所得的资金。虽然北岩银行、釜山储蓄银行在出现危机之后均接受了政府救助,但获得资金的机会成本很大,通常是起到满足民众需求的作用。目前我国还存在固有的“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不会倒闭”的观念。在很多人外国人眼里90年代我国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等没有倒闭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的大型国有银行坏账、呆账的比例非常高。但是受到建国以来形成的很多观念的影响,人们还是会坚信大银行不会有风险。在美国,银行的数量很大,“太大而不能倒下”的观点相对较弱,当印地麦克银行出现挤兑而不能经营时,便很快的进入了接管程序,这显示了美国银行业退出制度的健全。在我国一方面人们不相信大银行会破产,另一方面银行退出制度也很不健全。因此即使银行内部已经存在很高风险,只要人们储蓄的意愿不变,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银行存在的风险就会被暂时掩盖。再者我国的大型银行基本上是国有企业,行政色彩浓重,很多高管是由政府高官直接调任。因此存在行政取代市场的趋势,忽视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的市场准则。这与案例中的银行显然是不同的,在银行私有的情况下,银行明确区分股东层和执行层,总经理通常由职业经理人担任。这些职业经理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会更多的运用财务杠杆,比如北岩银行股本仅占总资产的3.2%,但是这样就会有忽视安全性、重视收益性的倾向,因而容易出现过案例中过度扩张,投资高风险项目的现象,从而导致当经营不顺时出现挤兑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向发达国家学习中难免出现矫枉过正、走西方错误老路的现象,即重视收益性、忽视安全性。

(6)信息披露方面

从信息披露程度来看,我国目前的信息披露制度还很不完善,很多信息渠道并不畅通。除了少数的上市银行,很多银行的经营状况一般民众很难掌握,即使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现象,民众也只能后知后觉。对于上市银行,缺乏相关知识的人也无法确切掌握银行的经营状况。对比上述案例,一般储户皆是通过媒体的披露才意识到风险,采取提款的行动而造成挤兑事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以让危机相对较弱得到暴露、解决。在东亚银行挤兑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东亚银行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仅仅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其盈利水平下降,ROE14.65%,可以看出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可能因为谣言而发生挤兑。一方面要求银行和政府共同努力及时发布正确信息,安抚群众;另一方面银行要经过合理的测算,预备出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现金需求。在我国现行的新闻审查制度下信息披露相对滞后,加之银行对自身危机的掩盖动机、政府对不良事件的掩饰动机等因素,导致人们不能及时通过逐步提取存款的形式来淘汰经营不善的银行,只能当矛盾不可调和时通过大规模挤兑来使矛盾集中爆发,这将严重打击储户未来的储蓄积极性。

(7)政治环境方面

从政治环境来看,案例中的银行出现挤兑时正值英、韩、美政府换届之年。由于西方的选举制度会在选举之年占用大量的政治资源,这使得很多政客、官员忽视本职工作,放松监管,失去政策的连续性。这一方面掩盖了危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当危机出现时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从釜山储蓄银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当局内部的斗争和政策的不稳定加剧了民众的恐惧情绪。相对比下,我国的政治稳定性相对更高,这虽然可以保证政策制度、监管的连续性,但是也会造成安于现状的现象,使得银行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披露。

小结:总体上我国银行业尚不存在显著的挤兑危机,但是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因为1、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难免有银行为追求利润过度扩张、放松管制,造成像印地麦克银行、北岩银行侧重于单一行业的、泡沫式的经营。2、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旦泡沫破裂,必将影响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危机,银行将很难回收贷款,呆账坏账的增加使银行经营困难,储户信心丧失。3、我国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居民储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4、我国目前银行盈利较为容易,依靠政策给予的利润差就可以大幅盈利,这种经营方式很难适应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5、我国金融业缺少适当的互助机制和退出机制,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坐视不管,二是“太大而不能倒下”或者依靠行政力量维持下去。6、我国目前信息披露滞后,官方公信力下降,诸如东亚银行的流言更容易蛊惑群众,造成挤兑事件。

6、 针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1)推进混业经营,增强银行自身实力

我国目前已经开始逐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逐步从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这有利于银行资金的利用,投资于更具有价值的项目。使银行逐步摆脱房地产泡沫带来的不利因素,促进资金的多元化利用。并且通过银行挤兑的博弈分析,当商业银行是强势银行,最能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因此银行要尽可能的夯实自己的基础,使自己成为强势银行,并通过市场向存款人传递这种信息,以树立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这是避免挤兑现象的根本方法。

(2)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银行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以吸收客户存款为主,以被动负债为主要经营模式。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社会资金分流是必然趋势。因此银行要拓宽资金渠道,丰富理财产品,增强吸入存款能力。

(3)建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完善退出机制

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国家给于全额的担保。这虽然表面上有利于储户,但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隐形存款制度容易造成银行忽视安全性,也不利于淘汰经营不良的银行。并且显性出款保险制度可以给民众一个明确的心理暗示,即存入银行的钱也不完全是保险的,人们要自主的衡量收益与风险。这有利于银行间的竞争,提高银行的经营水平,及时淘汰不合格的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作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的监管机构,拥有很强的政策制定能力,这有利于独立、全面的监管银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太大而不能倒”的理念势必会逐渐转变,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按照规定的法律法规办事。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银行,按照规定救助、破产。坚决杜绝行政干预市场的现象。

(4)积极组织商业银行同业援助

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联系密切,出于防止挤兑蔓延到自身的考虑,当其他银行受到挤兑时,相关商业银行应积极组织同业援助,给被挤兑银行提供力所能及的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但是这种援助必须是以符合市场规律为前提。同时被挤兑银行也应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办法,以“生存比发展更重要”的信念,争取尽可能多的外援支持。

(5)加强信息通道建设,提高透明度

结合伊辛模型,根据《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银行挤兑和风险传染模型》一文可以得出:1、当银行信息越能真实反应银行投资情况时引起银行发生挤兑的可能性越低。2、不完全信息扩散至全局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增加,但当全部信息扩散到全局时,银行挤兑风险传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3、整个系统中的信息越完全,储户与储户之间银行与储户之间的信息越对称,银行发生挤兑以及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越低。因此我们要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加快信息披露的速度,提高人们判断经济事务的能力。既要准确及时的反映出银行存在的问题,又要及时纠正谣言。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怡、李红刚“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银行挤兑和风险传染模型”,《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8卷,第3

2.李卫东,“韩国储蓄银行爆发挤兑风潮需引起关注”,《河北金融》,2011

 年,第4

3.黎新林,“美国印地麦克银行倒闭的启示”,《武汉金融》,2008年,第9

 期

  4.程实,“解析北岩银行挤兑危机”,《上海投资》,2008年,第2

5.乔海曙、李远航“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财经理论与  实践》,

 2006年,第27卷,第141

  6.李宁,“韩国:挤兑风波敲响金融警钟 ”,文汇报,2011.2.25

7.姚伟,“东亚银行遭挤兑惊魂半日:又是雷曼兄弟惹的祸 ”,东方早报,

 2008.9.25

  8.张蓝,“从东亚银行遭挤兑说起”,财会新报,2008年,第D02


四年时间稍纵即逝。从最初刚入校的幼稚、无知到沉静之后的学业压力再到毕业前经受求职的一波三折这期间幸遇太多同窗友人的帮助、良师的指点以及家人的支持。虽大恩不言谢但在此还是赘述一二以表感激之情。首先感谢导师隋聪老师。整个论文从开始选题、搜集资料、形成初稿、导师修改、再修改直至完成都包含着隋老师的耐心指导和细心帮助。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并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其次感谢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所有老师,感谢你们四年来的谆谆教诲;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与我一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段日子无论是甜酸还是苦辣都会成为记忆中的最美的回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踏实的工作,认真学习,努力报答我的亲人、老师和朋友。

银行挤兑和破产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