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

发布时间:2020-04-22 00:30:25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

组别:二年级语文组

第一次

时间:年3月5日

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研究制订本年级第二学期小组教研计划

活动过程:

1、学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参照小学1-2年级学段课标要求.围绕校教研室关于探索学校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结合本学期语文教材侧重点.制订小组教研专题.

2、全组讨论制定教研专题及教研活动安排.(详见计划)

第二次

时间:年3月19日

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学习《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活动过程:

学习文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第三次

时间:年4月2日

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集体讨论、修改组内研讨课教案.

活动过程:

一、选择本课的目的和意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启发学生思维的课文.通过“列宁细心观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就在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的道理.《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

二、出示初次教案:

26.蜜蜂引路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 明白在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通过自读、精思、讨论、感悟学习过程.理解列宁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观察和思考找到养蜂人.

六.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6个生字.朗读感悟课文主要内容.

第四次

时间:年4月23日

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针对组内研讨课找出问题.修改完善教案.再此进行课堂实践.

活动过程:

一、案例描述: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会有什么疑问?

生1:蜜蜂给谁引路?

生2: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

生3:蜜蜂怎么引路?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相机理解“附近”、“”当地的意思.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

填词训练:

往常 常常 时常 平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得到老师的表扬.

(3).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 )由一个女司机开.

(4).他( )就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指名在练习后说说“常常”与“往常”有什么区别.

3.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生: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4、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读、想想、说说、画画

想一想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再找到课文相关自然段读一读.

2.引导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做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就是要找的养蜂人.

3.拓展想象.训练说话.

路边花丛中有许多蜜蜂.列宁会想( )

蜜蜂采蜜飞回到园子里.列宁会想( )

列宁看到园子旁边有所小房子.会想( )

4.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画完后自己有条理地说一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分角色表演最后一个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表现出“惊讶”的语气和表情.

2、出示学生画好的路线图.引导学生总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是凭着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哪些启发?

五、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引导观察.

2.示范指导

(1)写正确

“派”的右边不是“瓜”.第四笔是横.不是撇.

“敲”的右边不是“支”要求学生跟写.提起注意.

(2)写美观

“派”字中两个平撇不宜太长.竖撇应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

“谈”字右边是个“炎”.注意上边的“火”字捺变成点.

“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旁.

3.教师巡行、辅导.

二、执教者反思

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力求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质疑问难.激趣读文.

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下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越.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在学习第二自段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因为…可是…所以…”说说本段意思.让学生准确理解列宁为什么会亲自去找养蜂人.达到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语言.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从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于拘泥细小.这些都是我今后改进的地方.

第五次

时间:年5月28日

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秦语、李靖、李瑞、张婕、王彧、张益枚

活动内容:根据两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交流.形成阶段性小结.

活动过程:

1、大家就两次课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2、执教者就第二次课进行反思.

一、实践描述

第二次实践.教师优化了教学环节.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用语.强化了对课堂的组织和驾驭.注意了课堂的细节处理.学生读书更加充分.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注意了环节之间的过渡.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参与度更广.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更有针对性.再加上多媒体适时的辅助.课堂效率明显提升.

二、第二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节课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贪多求全.这节课给学生留的写字时间稍有欠缺.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如何更好地进行课时划分.仍然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另外.学习中对学生该引导的地方虽然做得较有进步.但放得不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让人惊喜.而我们所做的.是引发他们的动机.提供一定的机会.培养一定的方法.再给以适当的鼓励.

三、教学反思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这节课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训练.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不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第六次

时间:年6月6日

地点:二年级语文办公室

参加人员:活动内容:总结本学期的小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收获.

活动过程:

一、回顾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经过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使各位教师对教研专题有深入的认识.

二、通过研讨.形成理论性的总结.用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

附:

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体现扎实、灵动.首先需要在教学的预设与操作上要做到扎实而灵动.本课教学注重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导加强质疑、探疑、解疑.语言积累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发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本设计中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质疑和解疑.通过读、说、、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研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