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1-14 19:06:41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单元教学分析

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可谓人生问题面面观,既谈理想,又谈奋斗;既写艰难历程,又写成功经验;既说到事业,又说到命运;既有痛苦,又有乐趣。总之,本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

初一新生入校,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迪,以便正确地对待自己,从容地面对未来,准确地把握人生。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好基础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则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教学,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起始阶段均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教师要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开好头,打好基础。

2、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在朗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山的那边》采用象征手法谈理想。写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认真理解其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人体验、感悟。

《生命生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教师要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印证,进行挫折教育。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在内容上,可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比较阅读。

《童趣》极富于想像力,表现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教师要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和想像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可以多方面、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师务必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尝试,搞好这项活动。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计划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2、解释词语: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喧腾 瞬间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句的含义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内容研讨。

1)诗中的’’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什么意思?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四、精读品味 

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1、自主、合作探究:小黑板出示思考题,学生思考: 

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3、朗读指导: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1)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2)学生齐读、分读。 

4、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诗歌的朗读,并且对诗歌的内容做了整体感知。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1、这首诗的作者?

2、“山”和“海”的含义各是什么?

3、这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研读与赏析

1、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1)小组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出示问题组)

A、“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B、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

D、“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E、“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F、“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2)集体交流。

3)教师指导: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可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予以补充,纠正。

2、.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出示句子)

A、“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有什么特点?

B、“——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C、“妈妈,那个海呢?

D、“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E、“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F、“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哲理

1、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2、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四、结合生活体验,领悟人生哲理

1、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2、全班激情齐读。

3、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根据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3、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课后记: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大致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计划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出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2)按拼音填空。(3)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出示以下问题组,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1)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2)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4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是怎么想的?

5)后来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四、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1、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

五、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5)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3、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多角度阅读,结合生活体验反思,拓展思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布置作业: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与伙伴冒险爬崖

二、在父亲帮助下脱险

三、体会:分解困难、战胜困难

课后记:

3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等

计划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张海迪阿姨的故事吗?她,一个胸部以下全部瘫痪的病人,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医疗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多国语言,翻译了不少外国医学著作,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用她的行动体现了人生价值。著名作家杏林子和张海迪一样,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没有因此而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生命》,(板书课题)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这篇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二、展示目标,整体感知

1、目标:见“学习目标”。

2、听朗读录音,感知内容,在听读中思考问题。(投影出示)

1)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学生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适时点拔。

4、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研读赏析,感悟中心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研读,能更好地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揣摩)

1)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揣摩文章的内涵。

3)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4)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为什么用得好?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后,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方法。

出示朗读方法:

(1) 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把握语感。

2)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4、学生回答问题,相互评价、补充。

提示:

1)文章共写了三件事: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

2)对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的品味赏析,允许有不同选择,不同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3)划出最精彩、最好、最能表达感情的句子:用朗读方法进行。

4)好词运用:如:竟然——意想不到的。不屈——不仅是性格,更是一种品质。肃然起敬——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敬意……

5、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思考:(1)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2)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3)是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四、质疑交流(出示思考质疑题)

1、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和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师生相互质疑交流,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气氛)

五、拓展延伸。

1、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与本文比较。

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生速读后讨论,发言争论,教师点评并小结。

2、在生活与病魔抗争,与生命抗争,用自己顽强的毅力铸就了辉煌人生的人,古往今来,不胜枚举,你知道哪些人?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3、读罢此文,想你一定有许多感想。

六、课堂小结。

七、延伸作业: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3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3、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 珍惜人生

倾听心跳 对自己负责

课后记:

4、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等

计划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默读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3、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1)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2)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3、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6)全班讨论、明确:

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1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2)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4)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5)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2、领会修辞的作用。

3、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2、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3、课堂讨论: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

1)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2)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3)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三、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1)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五、经验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2、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3、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2、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4、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闹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课后记: 

5、童趣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等

计划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5)果如鹤唳云端。

6)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8)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10)以草为林。

1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3、交流:

1)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四、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珍惜生命;处置有度。)

五、小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5、童趣

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癞哈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课后记: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活动目标: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活动重点:用普通话清楚、流利、简明地介绍自己。

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一项为一组(每项活动小组超过15人分为两组)

要求:

活动一 :自我介绍。

1、.表述过程中要流畅、清晰,不能出现断续、停顿过长等情况。

2、表述要富有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

3、可选用图片、照片、影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4、限时三分钟。

活动二:推荐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竞选班干部及各门学科课代表)。

1、将自己的特长、爱好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文稿中可展示原来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等几部分。

2、结合自己的特长,阐述假如我作为XXX,将为之做些什么。

活动三:模拟面试(小记者)。

1、每人交一份简历(正式打印装订)

2、整理发表过的文章(或你认为不错的文章)各类获奖证书,附简明材料一份。

3、如果你作为考官,你将问那几个问题,如何作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我是谁》片断,失去记忆的“成龙”不知道自己是谁,痛苦地在大山呼喊。人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是很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自我。你清楚自己是谁吗?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吗?

二、分组交流

1、交流形式:活动专题小组围坐,轮流自我展示。

2、每人发言完毕,一分钟“答记者问”。

3、推举三名有特色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班级交流:代表发言前需阐述“为什么被选为全班交流的代表”。

四、教师总结: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增

进了了解,学生在自我介绍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尤其是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尽其所能,将自己的特长、性格都无一遗漏地展示,创新方法的运用,口语表达的流畅,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训练范围

1、自我介绍;

2、推荐自己;

3、模拟面试。

六、训练要求:题目自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后记: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