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0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分析】(1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2)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
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B
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理解诗句的内容。做此题,先要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来确定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的含义,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可知,应该是秋季。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送别;秋季
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 []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答案】 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2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是说: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意思是: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真相的庄严。看古琴,转弦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峄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在凄凉的馆舍,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只可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啊。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解答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
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这八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别浦云归桂花”“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写。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琴声(弹琴) 请歌(求诗)
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 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 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 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的内涵。 【答案】 1B

2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 【解析】【分析】(1B项,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分析有误,横轻雾是形容香篆烟缕,并非室外有薄雾。故选B。(2秋晚寒斋”“梦逐芭蕉雨句写深秋时节,独自坐在官衙中倍感凄清,加上梦中雨打芭蕉的凄凉景象,更令诗人心中生愁;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幽人一词本指隐士,但诗人并非隐士,结合注释可知是被贬官,联想苏轼贬官黄州时也曾写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可见这一句哀鸿替诗人所诉之哀情,乃是贬官带来的失意;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字点出思乡,乱山无数是阻隔的空间距离,被贬偏远之地是阻隔的现实无奈;加上斜日荒城鼓之苍凉景象,倍增诗人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B
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根据诗歌中运用的关键词加以分析.由注释可知,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故闲愁几许之一应为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云外哀鸿”“归不去”“斜日荒城表现出了作者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答题时,可先分析关键词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再答的内涵。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B
2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
2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B
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夜宿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怪生:怪不得。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 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
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故答案为:B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 陆游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豪竹哀丝:指管弦乐。篘:滤(酒)。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作铺垫。 B. 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 1B
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故选
B
2)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B
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D
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将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 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 燕辞归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 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1A
2秋景凄清;亲友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A
2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 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A
秋景凄清;亲友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杜荀鹤: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旋斫: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B. 颔联”“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C. 此诗虚实结合: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D.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 暴敛无处不在。
【解析】【分析】(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故选C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故答案为:C
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 征暴敛无处不在。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
杜牧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
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C
2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C
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 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解析】【分析】(1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故选B 2)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
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意思是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三字上,表达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故答案为:B
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侧重于把握诗歌的重要诗句,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1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
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窗前竹”“”“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表现。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 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裁:写诗

1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C
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十八滩头”“二毛人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