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延安大学的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0-11-07 11:20:47

延安时期延安大学的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

杨 东,郝平蕾

【摘 要】摘 要:延安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史学课程不仅是重要的学科,而且较此前的课程设置也有了较大程度的转变,并逐渐走向正规化。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员们通过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延大特色的教学方法。社会实践亦是延安大学最关注的环节。延安大学学员除了一般的社会调查和具体工作锻炼外,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同样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期】2015(037)006

【总页数】3

【关键词】延安大学;史学教育;教学方法;社会实践

陕甘宁边区既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也是根据地高等学校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延安大学就是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时,因国民党发动反共摩擦,阻滞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导致各校人数减少[1]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办学,中共中央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民族学院、行政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等校合并,起初拟以陕北联合大学命名,后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命名延安大学。延安大学遂成为陕甘宁边区学校中系科设置最全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多年来,理论界对革命时期延安大学的研究,多半是侧重于干部教育这一视角进行阐论,专门讨论史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同时对于延安大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未见专论。鉴乎此,本文拟就相关问题作一谫陋之究。

一、走向正规的史学课程设置

延安大学成立之前,已有抗大陕公等众多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实行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延安大学成立之后,无论是学制还是课程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吴玉章等人在延大开学典礼上,对于延安大学的教育教学方针做了明确地定位和阐释。

吴玉章指出,中国教育的毛病是很空虚不实际大后方的教育仍是无甚用处,在我们革命的地方,过去因前方需要,六个星期就训练完毕,只学会一般革命的基本课程,近两年还是如此,还是很空虚。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做不好事情,不能使我们活泼地运用马列主义。目前我们要应付这个革命的时代,教学方法就感到不够。我们党实行整顿学校,变成正规化。纠正不切实习惯。今后要培养能做事的了解中国国情的青年。延安大学的成立是教育上很大的转变[2]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变过去的空虚不切实际,实正规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延大社会科学院院长艾思奇,在开学典礼上对此也做了具体说明。他说:这次党所提倡的学习教育上的新方法是使学习教育更联系中国的实际。可分两点说,第一是目的,要联系抗战解决抗战问题,过去光联系了抗战,但只做到学习理论,应用到实际就很少结果,延大就要抓紧目的。第二是怎样学习研究实际,若是只能说是教条,就不算及格,还要能运用到大大小小的实际问题上去。”[2]根据这些教育方针,延安大学在史学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变。

延安时期延安大学的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