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6-30 12:54:04

《那树》教学设计

渔亭初中:倪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读解一篇文章,从题目入手是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方法。一看到《那树》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将学生的发言归结为三个问题: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二、资料助读

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二、初读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主问题一: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那树形象或特点的句子。

例如: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神奇——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无私奉献——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善良——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

  茂盛,旺盛的生命力——抓住了树的本质。……

三、再读课文,把握那树的命运。

主问题二:那树的命运如何?

1中国人是很信的,很多事情都说是命中注定,而命是由上帝决定的。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么那树的命运上帝是怎样定的?

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2.请再读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是否如上帝所言?

那树的一生确实绿着生,绿着死从生到死,它总是不失它那固有的绿,绿是它的本性,它至死也不失它的本性。文中反复出现对绿的描写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的很。”“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早上,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树生的时候绿,死的时候依然绿。

然而死复绿呢?文章最后一句说: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3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情怎样呢?作者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那树的命运的?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最后三段,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梯度引领:点评示范

割下……的大头颅”“……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把树当人来写,三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愤恨、悲哀的心情。

师总结: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

四、合作探究,理解那树的寓意。

主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文章所叙写的不就是因为市政施工而要伐倒一棵树么?为何要写得如此煞有介事,充满悲情?确实,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伐树的故事,请大家想想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那树?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 “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

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 

 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 

“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

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五、课外扩展 

1、老树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自然界万物最终的命运呢你结合身边一些例子说说

 反面例子的,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

正面例子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

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学生可能谈——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等

由大家的美好设想,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其它很多方面关系应怎样正确处理?  

六、作业

以“人与自然” 话题与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关系处理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板书设计】

怎样的树:古老、坚固、神奇、茂盛、善良、奉献……

命运如何:被屠杀 悲惨的命运

为什么写: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托物寓意)

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 反思之后的忧虑

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

教师预设一: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师预设二:人类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古来文明和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忧思。

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梯度引领:“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别的东西”指什么?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等如果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那么,那棵常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古树又是什么的代名词呢?(提示:既然大树与现代文化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那么现代文明的对应面是什么呢?传统的事物——传统文化、传统的思想心理等 。)

请同学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能体现传统思想或文化心理的句子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加以说明。

比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还有第三段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摸样。这些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是很像吗?传统文化老态却根深蒂固,有它落后的一面,也有它精神精髓的一面,人们在树干洞里插香祈求平安,不是很好的引证吗?他的精神被人们拿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比如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精髓,这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扶弱济困的表现。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充斥,现代社会这样的精神之树不是在逐渐的消失吗?当今社会好人好事不被人理解时有发生和树的遭遇就很相似。比如上海钓鱼执法的事情,南京彭宇案等。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教社《教师用书》

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病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

——王鼎钧

那树庇荫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台湾《国文教学手册》

作者的寓意似是:那棵老树象征悲壮的人生,意味着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就连街区百年老树也惨遭灭顶之灾。——君哲《美国华文文学刍议》

从表面看,作者是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往深处想,是表达对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的一种反思之后的忧虑。

……

《那树》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