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 - 极地地区(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5-20 09:42:04

高考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极地地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9981215日,我国科考队员从中山站出发,开始了对南极格罗夫山的第一次考察,发现了查尔斯 王于山脉格罗夫山陨石富集区,这是继日本发现大和山脉陨石富集区、美国发现横贯南极山脉陨石富集区 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图1示意南极冰流域和陨石富集区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南极三大陨石富集区的共同成因有

大气层薄,陨石降落几率大流水和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冰川搬运和山地阻挡干燥低温,外力侵蚀作用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南极野外考察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是

A.冻伤和缺水 B.强日照和冰裂隙 C.狂风和暴雪 D.白熊袭击

3.南极科考站目前多采用风能+太阳能+柴油发电机+蓄能电池组合的智能微电网供电系统,采用这种供电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检验设施,商用开发南极新能源 B.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科考站级别

C.多种能源供应,满足商业用电 D.节约燃油消耗,稳定能源供应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1. 南极大气层薄,陨石会在各地分布,而不会在某地集中,从图上找到三大陨石富集区,可以看出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除三大富集区外而其它地方很少分布,所以大气层薄,并不是陨石在富集区存在的共同成因,不对;南极地区虽淡水资源丰富,但它是以固态水形式存在,流水作用不明显,不对,ABD不正确;图中给了冰盖流动方向,结合南极地区地理特征,可以推测出出南极地区因干燥低温外力侵蚀作用弱,为陨石长期保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以陨石落在南极冰盖能得以长久保留,一部分南极冰盖直接流向海洋,其中的陨石也随之沉入海底,而部分地区因受到潜伏地形如山地的阻挡,冰盖在移动过程中受阻,冰在由高处向低处产生的下降风的作用下快速消融,陨石在此堆积,从而使陨石搁浅而富集,故而形成了三大富集区,③④正确,故C对。

2. 南极气温低,野外考察因为保护不当可能会出现冻伤,但不缺固态水,所以不缺水,A不对; 南极称之为风库,有狂风现象,但几乎没有暴雪,因为南极地区降水少,冰雪存在是因为气温低蒸发弱,少许的降水能够得以保留下来,日久累积而成,虽狂风能吹起雪雾(风吹起的地面雪形成),但不属于暴雪,C不对;白熊应属于北极熊类,应在北极,南极地区有企鹅,所以不用防白熊袭击,D不对;南极为冰层覆盖,冰雪面对太阳的反射率大,且这里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所以要防强日照,由于冰层较多,能在野外考察的季节属于暖季,可能会有冰裂隙存在,B正确。

3. 可以看到这种供电系统采用多种方式发电并进行蓄电,风能太阳能发电不稳定,柴油发电燃油消耗量大,多种方式组合可以节约燃油消耗,稳定能源供应,D对; 南极虽然可以使用新能源,但南极地区气候恶劣,远离市场,再加上南极条约规定不允许科学考察以外开发,所以不适合商用开发新能源,AC不对; 南极地区无长住人口,更不允许发展其它产业,再者科考站级别应以科考的任务来划分,而不应以供电系统来划分,B错。

地球表面的陨石易风化和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南极大陆却因环境特殊保存了大量陨石,被称为陨石宝库。下图为南极冰流域和陨石富集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陨石富集于图示地区的原因是

A. 小天体闯入地球,受地磁引力大量落入该地

B. 因洋流、海浪搬运作用富集该区域山脉附近

C. 落到南极的陨石随冰川移动,在低处富集

D. 因板块运动,落入海洋的陨石不断汇入该地

5.相对于其它地区,南极陨石科考价值较高的原因是

A. 气候湿润,陨石不易风化 B. 冰雪覆盖,保存年代久远

C. 环境洁净,对陨石污染小 D. 臭氧层薄,坠落的陨石多

6.全球变暖对南极陨石富集区的影响可能是

A. 陨石类型减少 B. 陨石风化减弱

C. 出露数量增加 D. 陨石埋藏加深

【答案】4.C ​5. B ​6.C ​

【解析】4. 因为地球引力,闯入地球形成的陨石应该是均匀的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不是相对富集在地球某一个区域,且南北极地磁主要对带电微粒有影响,A,B.图示富集区主要分布在山脉周围陆地较高处,洋流海浪很难将海底陨石搬运至此,且陨石经过流水的作用,最后沉积下来的陨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南极洲气温很低,流水作用很弱,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为主,B错;C. 冰川作用能够把地球历史上若干亿万年形成的陨石很好地保存下来,陨石在冰雪覆盖下,风化的速度很慢,其化学成分变化很小,因此南极大陆因冰雪环境保存了大量陨石,冰川季节及日冻结与融化,内部陨石不断出露,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图示冰盖运动方向移动,遇地形阻挡在低处富集。C对;D. 板块运动属于内力作用,而陨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落入海底的陨石重新参与沉积、固结成岩等圈物质循环过程,很难聚集南极洲板块内部。

错。

5. 气候湿润,陨石更易风化,A错;B. 冰雪覆盖,外部有良好的保护层,且气温低,各种外力作用都较弱,使陨石保存年代久远,B对;C. 陨石科考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陨石自身保存完好程度,环境洁净程度的高低对其影响很小,C错;D. 不是因为南极的臭氧层薄,而主要是南极的大气层较薄,陨石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更少,坠落到地面的陨石较多,D错。故

B

6. 全球变暖使南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南极陨石失去了冰雪的保护,陨石数量会减少,而不是种类减少,A错;全球变暖,使陨石风化增强而不是减弱,B错;冰雪减少,出露数量会增加,C对;冰雪减少,陨石埋藏变浅而不是加深,D错。故选C

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北京时间20181 1116时离开澳大利亚霍巴特,开始穿越西风带4天后到达南极浮冰区。123抵达南极中山站(南纬69°22′、东经76°22′)附近并进行卸货作业。图3示意霍巴特到中山站雪龙号航线及霍巴特地理位置。据此完成79

7.霍巴特的地理位置最接

A. 42°S, 146°E​ B.43°S, 147° C. 44°S, 148°E​ D. 43°S, 147°

8.霍巴特是塔斯马尼亚降水较少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最可能

A.地形阻挡,处背风坡​ B.副高控制,气流下

C.寒流经过'干旱加剧​ D.植被稀疏,蒸腾很

9.雪龙船到达南极中山站进行卸货时看到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此时北京约

A3​ B9​ C15​ D.21

【答案】7. B 8. A 9.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定位、影响降水的因素、时间的计算等知识,总体难度不大。

7. 读图可知,霍巴特位于南纬43°附近,(自北向南度数增加为南纬),东经147°(自西向东度数增加的为东经),故选B

8. 霍巴特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上,该地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内,降水少,是由于受地形阻挡,处于背风坡所致,A对。该地不受副高控制,B错。霍巴特附近的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C错。植被稀疏,温度高,蒸腾作用强,D错。故选A

9. 由材料可知,雪龙号抵达中山站时为123日,此时中山站地区以及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应为当地地方时0点,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中山站位于东五区,北京时间比该地早3小时,所以当雪龙号抵达时,应为北京时间3点,故选A

下图为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2次往返的路线图,航行途中危险系数高,航线选择十分关键。201811月我国展开第35次南极科考工作,计划在中山站附近建立我国首个南极永久机场。此前,考察队员在中山站附近发现一处蓝冰”(“篮冰是指由积雪压实形成的冰川冰,最初呈白色,经过漫长岁月,气泡逐渐减少,冰体晶莹透彻),适合机场建设。据此完成1012题。

10. “雪龙号科考船在穿越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途中,航线常需及时调整,其最主要依据是

A. 海水温度 B. 洋流流向 C. 海洋生物 D. 气象资料

11. “蓝冰区成为永久机场选址地点的主要优势是

A. 风力较小 B. 降雪较少 C. 冰川牢固稳定 D. 积雪厚度较薄

12. 南极永久机场投入使用后,可以

扩大科考范围完善保障体系缩短医疗救助时间调整极地科考时间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 D. ②③④

【答案】10. D 11. C 12. A

【解析】

10. 根据材料可知,雪龙号科考船在穿越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途中,需要穿越咆哮的西风带,西风导致风大浪高,气旋活动变幻莫测,因此需要根据气象资料对航线及时调整,选D。海水温度、洋流流向都相对稳定,这里的海洋生物较少且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避开,即使遇上也不会是经常性地现象,满载先进设施的雪龙号也会做出一定的应对,不会因此经常性调整航线。据此分析选D对。

11. 永久机场选址地点的地面必然具有一定的固定、稳定性,根据材料,篮冰是由积雪压实的冰川冰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稳定冰层,由于冰层中的气泡被挤压减少,冰层相对于其他地方更为坚固,适合机场建设;蓝冰区位于南极外围,风力较大;这里位于海陆过渡带,降雪较多且由于纬度高,气温低,积雪厚度大。据此分析选C

12. 南极永久机场投入使用后,由于出行、生活更为方便,可以扩大科考范围;永久性的机场可以增加一些补给,使得这里的保障体系得以完善;可以存储物资,或快速补给物资,从而缩短医疗救助时间;极地科考时间是南极的暖季,不会因建设机场而改变,据此分析①②③正确,选A

【点睛】南半球的40°S以南地区至南极洲的海域,由于海域面积辽阔,西风非常强大,海上风大浪高,形成著名的咆哮的西风带,航行非常危险,常需依据天气实况调整航线。

南极大陆被称为冰雪大陆,气候酷寒,这与大气环流关系密切。图2示意某月南极大陆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3. 图示月份,多见狂风暴雪天气的海域是

A. 德雷克海峡 B. 威德尔海 C. 罗斯海 D. 别林斯高晋海

【答案】13. C

【解析】图中罗斯海与M气压中心间,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多见狂风暴雪天气的海域是罗斯海,C对。德雷克海峡、 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距高压中心较远,且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小,ABD错。

二、综合题。

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菲尔德斯半岛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作为乔治王岛上最大的无冰区,是进行南极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半岛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3天,地层主要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组成。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生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下图为我国某次南极科考土壤样品采样点简图,下表为长城站的气候资料。

(1)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洲最湿润的地区,试分析原因。

(2)各采样点的地表均有一层棱角状砾石平铺在土壤的表面,称之为漠境砾冥。请推测漠境砾冥的形成过程。

(3)菲尔德斯半岛上几乎见不到植食性或杂食性鸟类,而全为肉食性鸟类,试分析原因。

(4)有人建议将菲尔德斯半岛建设成南极旅游的目的地.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1)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海面蒸发较旺盛,水汽较充足;半岛(面积狭小)周围海域广阔,气候海洋性强;多大风天气,水汽在半岛遇冷降温,降水较丰富。

(2)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剧烈,地表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广布;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大,岩石热胀冷缩作用强烈;降水较丰富,岩石的裂隙中水的冻融作用强烈;经过风力、流水等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漠境砾冥。

(3)半岛植物以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为主,缺少大型植物,植食性鸟类食物匮乏;岛屿周边海洋面积广阔,磷虾和鱼类资源极为丰富,为肉食性鸟类提供丰富食物来源。

(4)赞同 理由:纬度较低,气候较为适宜;极地景观环境独特,游览价值高;无极夜现象,可开展旅游的时间较长;距离其他大陆相对较近。 不赞同 理由:多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面积狭小,基础设施匮乏,接待能力有限,旅游环境承载力小;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南极科学研究活动产生干扰。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菲尔德斯半岛位于南极洲纬度较低处,温度较南极洲大陆高,降水较多,空气中水汽较多;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明显,海洋暖湿空气在半岛登陆易形成降水;南极大陆气候冷干,因此菲尔德斯半岛成为南极洲最湿润的地区。

(2)题,材料中“地层主要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因此漠境砾冥的形成条件首先是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剧烈,其次,地表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广布。棱角状砾石的形成原因是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大,岩石热胀冷缩作用强烈;降水较丰富,岩石的裂隙中水的冻融作用强烈。组成棱角状砾石的碎屑物质,一般因原地堆积或搬运距离很短,因此磨圆度极低,分选很差,形状各异。

(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菲尔德斯半岛上终年气温较低,不适合生长大型植被,植物以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为主,因此几乎见不到植食性或杂食性鸟类。南极周边海域磷虾和鱼类资源极为丰富,为鸟类提供了大量食物,因此全为肉食性鸟类。

(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答赞同或不赞同,阐述其理由即可。赞同:从图中看菲尔德斯半岛纬度较低,气候较为适宜;极地景观环境独特,游览价值高;无极夜现象,可开展旅游的时间较长;距离其他大陆相对较近,补给充足。不赞同:南极旅游开发难度较大,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大风雪,冰缝、雪盲、冻伤、晒伤、生态环境脆弱、补给困难等,因此可以大量安置游客的地点不多。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1898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北极圈。考 察期间,考察队员们看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出现很多由于表层积雪融化形成的冰表 融池。据往年观测,84N 以北地区,随着纬度升高,融池覆盖面积相对减少。近年来,受海 冰减少的影响,北极熊数量在减少,目前北极仅存在2万多头北极熊。下图为北冰洋冰表融 池景观图。

1)描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融池的形成过程。(2分)

2)说明北极海冰变薄及减少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3)极地科考一直备受科学界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简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极地海域航行和科考作业带来的困难。(4分)

【答案】1)随着春夏季节气温上升,冰表不均匀融化,雨水和冰雪融水在冰面低处汇聚,形成水洼,即融池。(2分)

2)对北极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影响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海冰减少可能导 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吸收增强,进而引起温度升高;开阔水域的增多和沿岸冻土的融化,影响原住民的生存环境。(答出两点,4分)

3)极地地区大风频率较其他海域高出很多,合适的作业时间少;恶劣的海况会给科考作业与航行作业带来 巨大的风险;极低的气温让船舶船体和设备受到考验,难以保证各种设备正常运转;海冰、冰山、雪崩和流冰 常常使船舶受到严重的威胁;极地的极夜和极昼现象也会影响极地科考。(答出两点,4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南极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95%以上的面积被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另外,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目前,我国在南极大陆已建成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27日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图中A点附近)。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简图及泰山站外景图。

1)分析南极大陆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原因。(6分)

2)简析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6分)

与北极相比,分析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原因。

【答案】

1)南极大陆地处高纬度地区,且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平均海拔高,大风天多,导致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终年被冰雪覆盖,呈白色;南极大陆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合植被的生长,地表缺少植被犹如沙漠。(6分)

2)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人类活动少,光污染小;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6分)

3)南极地区为陆地而北极地区为海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南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反射率强,吸收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南极地区周围是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寒流),不利于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输送,而北极有暖流输送热量。(任答三点6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据长期地表观测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的增温已促使北极地区土温升高13℃,永冻土随之解冻,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成为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研究人员推测,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永冻土就放出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46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残体出露地表,有些动物残体保存非常完整。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转暖,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图7为北极地区示意图。

(1)指出北极地区永冻土中释放的碳的来源。(6)

(2)指出永冻土中释放的碳对气温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原因。(8)

(3)分析气候变暖对猛犸象灭绝的影响,为气候变暖造成猛犸象灭绝这一观点找到科学依据。(4)

(4)解释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在完整的自然原因。(4)

【答案】1)直接封存于冻土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冰间隙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2分);壤中末被分解完的有机物(2分);未被完全分解的动植物(2分)。

2)影响:气温上升(2分)。 原因:永冻土中的碳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增加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懒的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3分);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2分)。

3)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2分),缩小草场植物的数量减少,种类发生变化,食物变得匮乏(2分)。

4)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减弱分解缓慢(2分);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地下一直处于低温冻结状态(2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其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0.53℃,最冷月(9月)平均气温为-16.4℃。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秒,但并没有形成风积地貌。图a为拉斯曼丘陵位置示意图,图b为拉斯曼丘陵多年气温统计图。

1)描述拉斯曼丘陵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6分)

2)分析该地多大风却没有形成风积地貌的原因。(6分)

3)推测拉斯曼丘陵上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答案】(1)全年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各月均温夏半年变化幅度大,冬半年变化幅度小;极端最高温变化幅度小,极端最低温变化幅度大。

2)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部分风化物冻结在冰川中,难以被风吹起;该地位于沿海,风力大,侵蚀、搬运作用强;大风吹向海洋,搬运物多落入海中。(6分,其中3点)

3)苔原植被(苔藓、地衣等)。夏(暖)季气温在0~10℃之间,持续时间短,只能满足苔藓、地衣等生物的生长。

【解析】

【详解】(1)结合图例,可知图b给出的与气温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温和月平均温度,因此描述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应从气温高低和变化幅度等方面考虑。图中月平均气温基本位于0℃以下,说明全年气温较低;图中曲线陡说明变幅大,曲线缓说明变幅小。读图可知各月均温夏半年(10次年3月)变化幅度大,冬半年(4—9月)变化幅度小;极端最高温变化幅度小,极端最低温变化幅度大。

2)风积地貌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中所搬运的物质便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地貌。因此形成风积地貌应有松散的地表碎屑物质,风力减弱的动力条件以及利于沉积的地形条件。结合南极大陆的特点即可。

3)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冰原带,只能满足苔藓、地衣等生物的生长,主要为苔原植被。

19. 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1712月开始,经过几十天的物资运输和筹备,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2月在难言岛正式开工建设。该岛东临特拉诺瓦湾,西部高原广布,冷空气活动频繁。研究发现,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下图为特拉诺瓦湾周边地形、罗斯海新站附近景观及该站部分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圈(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量之比)。

1)简析罗斯海新站物资筹备、奠基开工选择此时段的原因。

2)建站时,科考队员发现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推测其原因。

3)试分析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的原因。

4)请说明图示时段内罗斯海新站附近反照率极值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答案】(112月至2月,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大;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物资运输和工程先期建设

2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几乎无土壤。

3该站纬度高,其西部高原广布,有利于冷空气集聚;高原与新站间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海湾下滑;西部山谷发育,狭管效应增强风力;新站西侧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故而该区域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

4)极值时间,月初出现极大值;4月下旬后出现极小值。极值原因:2月初降雪量(雪量积累)最大,反照率达到峰值(最大值);4月下旬后该地出现极夜现象(最小 )。

【解析】

【分析】该题组考查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详解】(1)罗斯海新站物资筹备、奠基开工选择此时段选择在12月至2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地区昼长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方便人类活动,有利于物资运输 和工程先期建设。

2)该题中碎石遍布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土壤发育差的原因是环境不利于土壤发育,具体是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几乎无土壤。

3)西风强劲从风力大的成因角度分析,海陆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摩擦力小再加上狭管效应,结合图示信息具体分析是该站纬度高,其西部高原广布,有利于冷空气集聚;高原与新站间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 用下向东部海湾下滑;西部山谷发育,狭管效应增强风力;新站西侧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故而该区域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

4)结合图示信息,反照率极大值出现在2月初,极小值出现在4月。极大值的出现与地表积雪量有关,2月初降雪量(雪量积累)最大,反照率达到峰值(最大值)。极小值的出现是因为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既没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没有地表反射。

【点睛】南极地区寒冷的原因:

1)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巨大的冰盖使之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终日散发着寒气,迅速冷却着空气。

2)白色的南极冰盖像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反射回空中了。

3)众所周知,南极是一块大陆,在它的周围,围绕着茫茫的南大洋。南大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被海冰封冻的,有些甚至还长年不化,这样就大大阻碍了海水与空气之间的交换,使南极四周的海面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温度。

4)南极是大陆,周围环绕的是海洋,大陆吸热多,但散热也快,所以,南极大陆的储热能力很差。

5)南极是世界的风极,那儿连绵不断的大风最终也能导致极度的寒冷。

6)在南纬4060的很强的西风环流,使南极地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风的屏壁,从而大大地阻碍了热带地区的暖气流进入南极洲。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20177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普京总统联合发出推进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所谓冰上丝绸之路就是穿越北冰洋,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北极航道,东北航线即为北极航道中重要一条。目前,挪威、芬兰两国宣布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条北极铁路”(如下图),与芬兰南方铁路网相连,并与赫尔辛基至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海底隧道对接,可将欧洲大陆与北冰洋相连,再经由北冰洋东北航线与东北亚联通。

1)简述修建北极铁路中需要克服的自然困难。(8)

2)分析北极铁路建成将产生哪些有利的影响。(8)

3)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共建北极铁路,请说明理由。(6)

【答案】

1)须克服极寒、暴风、冰雪反射等极端恶劣气候;须穿越茫茫原始针叶林;克服广布的冻土、沼泽和冰湖;夏季短促,极夜期长,筑路工期长(8分)。

2)将沟通波罗的海与北冰洋,缩短东北亚与欧洲西部的海航距离(2分);完善欧洲铁路运输网络(2分);极大促进挪威、芬兰两国和冰上丝绸之路沿线人文交往和经济发展(2分);缩短了中国与北欧国家的时间距离,有利于加强中国与铁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2分)。学科&

3)符合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和芬、挪两国的发展战略(2分);北极地区油气等资源丰富,彼此都有利益的诉求(2分);中资企业资金雄厚,有克服极寒、冻土、地质条件复杂等建路技术(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20高考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 - 极地地区(含答案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