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

发布时间:2010-08-13 17:00:17

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指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和副语言符号。

  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特征的理解,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符号学要建立三个分支:一是句法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二是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它所指对象的关系;三是语用学,研究符号与解释着的关系。

  二、如何理解语言(语言形式)是商品,而文字不过是货币

  就象货币是用来代表商品的,没有商品做保障货币就一文不值一样,没有语言做依托文字也是无意义的,文字是符号的符号,是现实的第二次符号化,是语音的画像,具有从属性。

  三、人在沉思默想时可以不用语言吗?为什么?

  人在沉思默想时也离不开语言。人们沉思默想时的无形的内向传播,用的是内部言语;把思维活动的结果表达出来的有形的外向传播,用的是外部语言。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虽有区别,但都是对某种具体语言的运用。沉思默想的内向传播是离不开语言的,而只要有语言的流动和传递也就有传播的存在。

  四、什么是能指和所指?

  能指即符号的形式,也叫符号具;所指即符号的内容,即符号义。

  五、瑞士语言学大师索绪尔怎样将符号分类的?

  索绪尔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观照符号分类。他倾向于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它们分别包括语言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习惯等。

  六、语言与传播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与传播的关系,既反映在人身的向度上,即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传播是外向传播,本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语言传播是内向传播,也表现在时空的久远上。语音形式的传播,受时间的限制,无法长久保存,有声语言不能持久和不能传远的缺陷,恰好由记录语言的文字弥补起来。用文字形式把说的话记录下来,可以长期保存,可以传播很远。

  七、格顿斯的说话四原则是什么?

  格顿斯认为,说话是具有一定目标和方向的合作性行为,而要有效合作就必须遵循四项合作准则:

  1、数量准则。说话是既不能说得不够,讲不清楚,也不能说得太多。

  2、质量准则。说话者自信内容是真实的,不能胡扯一通,弄虚作假。

  3、相关准则。说话围绕主旨,不说与主旨和当时状态无关的话。

  4、方式准则。说话要明白无误,力求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语言符号的特点



  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概括反映

       言-------(现实现象)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任意性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1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这个义,ren”代表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字,犯了忌讳。但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 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2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

                      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 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 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语言是以符号系统来执行其交际职能的。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相比,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



点是:

1、线条性。语言符号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语音在同一说话时间



里,始终是而且只能是以一根线的形式伸展开来,即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相继出现,好像一条



锁链一环扣一环,而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2、任意性。一种语言社会集团的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去标记客观事物,从而指代该事



物获得意义,这是任意性的。比如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汉语叫人rén(),维吾尔语叫adem



英语叫man。所以马克思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任



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而说的,不是指人们对



语义内容的任意解释。语义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赋予的



,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如果语义内容也是任意性的,没有共同理解的基础



,那么,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语言也就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

3、不变性。人们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标记客观事物是任意性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



,在使用该语言集团的人们中间通行之后,便失去了自由,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它。比如说,



使用汉语的社会集团,一经把叫做rén之后,个人就不能自由地任意改叫别的什么名称。事



实上,语言一经置于社会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共时性(Synchrony)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个人无



权改变语言符号。你只能按照社会通行的名称去指称事物,按照社会共同理解的语义去使用,才



能达到交际目的。在这一方面,语言不同于人为的、契约性质的符号。语言无法通过多数人的决



议,改变某些规则或移植某些规则。人们只能依照现存的母语这样说,这样用。所以说共时的语



言符号具有不变性。

4、可变性。可是,只要我们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拿来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质的差



别。比如现代汉语叫眼睛,古代汉语却叫;现代汉语说下棋,古代汉语却说



,等等。可见,语言符号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

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看起来是一种矛盾现象,其实,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既呈现



出相对静止状态,又显现出绝对变化状态,这是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

5、生成性。人们说出的具体句子是无限量的,而一种语言的句子模式却是有限的。说话人掌



握一种句子模式,就可以生成无限量的具体句子,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生成性。比如刚学会说话的



小孩,从他爸爸妈妈那里学到小明吃糖这句话,他就可以生成(创造)妈妈煮饭



爸喝茶等许多具体句子。尽管生成这些句子的语词不同,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句子模



式。简单地说,人们说出和理解新句子,因为这些句子与过去听到过的句子相类似,它是通过类



化作用生成的。

语言符号的各个特点表现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内,语



言符号各个要素,各个方面既互相对立,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种关系网,



具有严密的系统。

语言符号

语言的性质和地位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符号。在现代的传播活动中,只要一定的语言符号标记或指代了某种事物或思想,它就可以被分解成语音形式、文字形式和语义内容三个方面。

在传播活动中,语言不仅无法脱离意识和思想而单独存在,而且要实现任何目的也离不开对话者的协同与合作。

语言的基本特性

1 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

2 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

3 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语言的误用

1 死线上的演绎:语言被捆死在某一条抽绎水平线上,结果不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高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就是语言被限定在低水平线上让人不得要领。传播者要克服这一毛病,就应该根据内容需要和文体特点,沿着抽绎阶梯作上下波动,使之有跌宕起伏,即既有高抽绎水平的概括总结又有低抽绎水平的细致描绘。

2 潜意识的投射:传播者在发表某种看法时,实际上在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状态下将自己个人的深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

3 误认为同一:语言的使用忽视了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把它们视为同一,混为一谈。

4 估计极端化:语言的使用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语言。

5 语言与实际混淆: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是在语言领域里去推定其含义。

6推论与事实相乱: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根据符号推论出事实,虽然大多比较准确,但也有推论与事实不符的,从而造成了推论与事实的混淆。

一、汉字在符号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及作用

(一)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文字媒介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用文字,人类能够用视觉来接受信息,使信息能够有效的地传承下来;就同一地域、同一时间文字的使用也缩短了人类交往的距离,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我们都必须承认,文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口口相传的缺点。那么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也具有这种特性,这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一必然角色是分不开的,也是每一种文字必须承担起来的任务。活字印刷术大量使用也使文字的传播更具有广泛和精确的传播效果。以隋唐后期出版书籍为界,我国古代的图书发行量居世界之首,发行量巨大的背后是汉字信息传播的高效率、高精准度,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汉字所记录的信息量的极大传播。

而且,科学地说,汉字作为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能使用到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民族统一、汉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的是其他文字所不能匹敌的作用。汉字在全国范围的使用,有力地削弱了方言对民族共同语的分化趋势,使报纸、公文等大众传媒方式可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越不同的方言区,从而起到贯通全国,乃至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作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相信这也是汉字功能比其他表音文字强大的原因之一。

(二)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作用

如前所述,非语言符号包括商标、徽章、表情、声音、图像等,有学者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在面对面的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所带来的信息不超过35%,也就是说,有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齐沪扬2000)。所以,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行为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另外,多通道传达使非语言符号信息更加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常常会有一目了然的感觉。

汉字作为非语言符号主要是指在商标和徽章设计上的应用。下面以实例来说明:

1.汉字作为商标的设计

在以上两个商标中,都由汉字作为构形主体:红十字是医护的标志,这家美容整形医院别出心裁,用带有飘逸的四笔画组成了汉字,与它的名字一致,又带有了不是一般医护的性质,而且在我们的印象中米字旗就是英国的象征,这个商标的设计又吸取了这一形体特点,又由汉字作为主体,可谓是多形、多义于一身。鸿又与商标的主题红色相配合,原始的吉祥云图案显示出鸿这一主题,旗帜鲜明。设计者都把汉字构形的图案特点,按照构图原理和美学原则,在字形、结构、笔画上加以夸张、变形、装饰,以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构成字形,既加强文字的特征,又丰富文字的内涵,使原本就具有图案性的汉字具有装饰性,并根据品牌或企业经营性质,使其达到加强文字的精神含义和富有感染力的目的。

2.汉字作为徽章、会徽的设计

鲁迅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主体北大现于中心,选用篆刻适圆而变,结构严谨、整齐协调、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北京大学的民族性和文化学术性;中国银行的标志,吸收了中国古代钱币外圆内方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人古朴的自然主义思想:天圆地方,人居中央,钱币中心是一个字,义指中国银行,形、义浑然一体;上海世博会的标志以三口之家的字为基本形,字不仅是世博会的,也代表了世界这一主题。

从以上分析来看,汉字作为商标、会徽、徽章的设计,设计者都利用了汉字自身的字形规律,并准确把握其原有含义,达到以形传神和以意造境的创造和交流。另外,汉字的高冗余度的优势也使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因为冗余具有认同的作用,而且,它能加强某种文化意识,群体意识的作用,还具有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作用。从艺术角度看,凡是高习俗化的艺术,都容易被广大群体所接受。以上的商标、会徽,利用汉字冗余度这一特点,可以提高设计的认同度,又增加了汉字在象形之外的美感。

通过以上两部分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汉字作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不同功能:语言符号是主要传播事实与知识,而非语言符号主要传播人为的意象(齐沪扬,2000)。

既然汉字在传播方式上有着比其他方式更加广阔的利用空间,他所传播的信息熵值就应该相对较高,那么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怎么样呢?

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汉字用字情况

(一)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年奥运会会徽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篆印艺术。其构思为汉字的字,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这个载歌载舞中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整体外形饱满,古朴厚重,体现中国韵味。Beijing2008字样采用汉字竹简文字的风格,自然简洁,色彩鲜明,与会徽图形、奥运五环浑然一体。整个标志采用了中国字中国印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

(二)汉字纹身、标识

与一种官方代表的会徽不同,汉字纹身、标识在奥运会流行代表的是一种大众的认可和参与,运动员身体上的草书纹身、字、精忠報國等艺术汉字的符号化应用,利用的正是汉字的字义与字形相结合,凸显了中华文化历史的沉淀。

(三)开幕式上字的多面含义

汉字的发展历经五千年,字形的演化过程就是这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开幕式的表演让人们亲历了汉字的字形演化过程、经历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大气磅礴,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正是人文奥运理念的精神之源,而开幕式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与人文奥运交相辉映,达到了良性共振的效果。在奥运会这个全球性媒介事件的良好展示平台上,将我们的文化公之于众,很好地传达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美好、善良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树立了知礼尚和的良好的国人形象。(孙琦,2009

(四)开幕式进场顺序

开幕式的入场顺序是按照国家和地区简化汉字笔画顺序排列,这也是奥运史上第一次使用简体字作为官方文字安排出场顺序,因而独具特色;不仅如此,运动员的引导牌,其造型是一幅中国开卷画,中英文国家和地区的名字用毛笔字体书写,尽显中国文化韵味。(汪磊,2009

通过对北京奥运会汉字应用的几个典型事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作为世界上惟一幸存的象形文字,汉字强有力地展示了绵延千年、厚积薄发的中国历史,这是对古老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字,向世界表明了正在崛起的中国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明确的政治立场;借助奥运会这个平台,我们打造了汉文化的时尚元素,使东方的神秘与时代色彩深入人心,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亲和力。

通过上述对汉字作为符号使用情况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汉字并不只是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而存在,它的使用会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独特的象形特点而越来越展现出其他文字所不能匹敌的优势,特别是它作为非语言符号的艺术创造,是有待于我们开发和利用的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 连贯性:非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述方式结合在一起。

2 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

3 通义性

4 协同性

5 即时性: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做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

6 真实性:非语言符号泄露的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 补充的功能

2替代功能: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

3 强调的功能:以非语言符号增强语言符号中特定信息的重点和力度

4 否定的功能:有时非语言符号户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

5 重复的功能:以非语言符号重复语言符号中的信息

6 调节的功能:以非语言符号来协调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状态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1 外貌与衣着 2 表情和眼神 3 姿态动作 4 触摸行为 5 空间与距离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公式中的语调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

  解释

  非语言符号 英文对照

  nonverbal signsnon-language symbol non-linguistic symbols non - language symbolnonverbal sign non - language symbols

  非语言符号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人类自然传通手段中的各种非语言手段。诸如姿势、表情、眼神、形体动作、身体接触以及服装的选择、整容手段、香水气味和时间与空间的使用形式等都具有符号意义,都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渠道来表情达意。它不但可以加强、扩大语言手段的作用,还可以弱化、抵消语言手段的效果。如表情会表现言不由衷,眼神闪烁。

  2、超越自然语言的范围,通过人的感官而感知的符号系统。表达的信息常常带有某种暗示的性质,用来补充自然语言或表露感情。有三种类型:()动态无声的。以身体的动作表示意义,如点头、打手势、抚摸、拥抱等。()静态无声的。利用空间距离来传播某种信息,如呼吸、气味、服饰等。()有声的。利用语音的特点来表达意思,如叹气,呻吟等。

  非语言符号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能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电视中,非语言系统基本上是视觉系统

  2、非语言符号是指动作性符号、音响符号、图象符号、目视符号(地图、曲线、绘画等符号).符号的多样化为信息的表征提供了多种途径

  3、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外貌、语音语调、气味等等.语言符号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不仅是具体事物的抽象符号,而且反映了种、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4身体语言也可称为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等.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有声语言只能起到45%的作用,55%的作用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

  5、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时间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

  6、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从理论上说非语言符号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语言符号

  7、在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体语,二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8、传播学把这类信息称为非语言符号,它们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例如,唐传奇《莺莺传》中莺莺在遭遇始乱终弃之后,赠张生玉环、乱丝和文竹茶碾子等三物

  非语言符号

  

内容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 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

  体语是一人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体语一般包括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眼神等。体语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可发挥替代、辅助、表露、调节、适应等功能。

  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在这个二元空间中,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

  人际距离的符号性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霍尔提出的。他认为人际距离与人互动的结果,即人际关系,有很大联系。一般而言,关系越密切,距离就越近;距离越远,表明关系月松弛。他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距离,提出空间也会说话。他继而提出人际距离可以据此划分为四个区域: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演讲区。不同的人际距离对传播情境和传播内容起到了制约和补充的作用,

  *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

  1.目光接触与注视:注视——强化人的判断或增强对方信心,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表情。

  2.面部表情:喜悦、幸福、悲伤、气愤、恐惧、恶心。

  3.外表:着装+外形。

  4.人际空间距离: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5.动作、举止:说者;听者。

  6.身体接触:握手、拍肩、拥抱、贴面、亲吻。

  7.时间:反映RP,责任感,对别人的尊重。

  8.空间:表现主动者的动机和身份,参与者的心。

  9.嗓音:声调。

  *人际空间距离的信息:

  12, 公共讲话 (公共演讲)

  4步,社会谈话距离 (陌生人)

  1.5步, 一般交际谈话距离 (熟人,朋友)

  L<1.5步, 亲密距离 (家人或密友)

  2)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实义符号乃至衣着、摆设、环境、雕塑、绘画、图片等等。

  人际互动过程中,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它的不同样式还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戈夫曼语)。

  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

  实义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1)类语言

  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

  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一掉、音量、音速和音质。当声音要素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通俗的说,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会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呻吟、口头语等声音。它们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简而言之,类语言是口语的附加或补充部分。

  2)其他声音符号

  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非语言符号

  

特点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连贯性

  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W. Littlejohn, 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2 相似性

  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

  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比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身体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

  雷蒙德罗斯(1986)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①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轻微的哆嗦、沙哑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纷纷暴露真相。即使你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你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除了单幅图片,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

  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驾驶汽车,红灯一亮即踩刹车;看电影电视,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声巨响,听者立即大惊失色。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

  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符号骗人。如果你的讲话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聪明的听者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1. 传播过程的连续性。

  2. 传播通道的多感官刺激

  3.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无意识性,也叫做非自制性。

  非语言符号

  

作用



  非语言符号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六种作用:补充语言符号,替代语言符号,强调语言符号,否定语言符号,重复语言符号,调节语言符号。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解释:

  1.补充作用

  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在战场上,指挥员高喊同志们,冲啊的同时,右手猛力向前一挥;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两眼盯着两个讲话的学生。

  2.替代作用

  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这时就使用替代法。比如,当一位朋友在饭桌上将你一次尴尬的经历准备告诉别人时,你用脚踢了他一下,他会意后打住;在吵嚷的股票交易所,人们也是用手势代替说话。

  3.强调作用

  给我狠狠打!随着一声命令,指导员一拳砸在桌上。一拳突出强调了讲话者的愤怒和决心。对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长,也是为了强调和突现其特别之处。

  4.否定作用

  有时非语言符号会否定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假装的笑脸往往会否定高兴、愉快的言语,痛苦的表情又会被人出幸灾乐祸的心境。当它们发生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而不相信语言符号。

  5.重复作用

  以非语言符号重述语言符号的信息,例子是很多的,如在对服务员说再拿两瓶啤酒时伸出两个手指,说真棒时连连点头,说没劲时连连摇头。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6.调节作用

  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来协调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状态,如把一个手指靠近嘴唇,意思是别说了小声讲;把耳朵对准讲话人的嘴巴,意思是大声些我在细听。此外,萨姆瓦(LASamovar,1988)等人还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 ,列举了非语言符号具有最初的印象、相关的信息、引起感情的因素、自我表现和对别人的控制等五种作用。

  非语言符号

  

类型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往往需要由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来承担,而不同的非语言符号亦会释放出不同的功能。在对各种各样的非语言符号进行鉴别和分析后,我们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模行为,空间与距离。

  1、外貌与衣着

  人的外貌和衣着由于形状和形式不同所传播的信息就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这不仅影响人本身的个性,还影响到他的行为模式。只要他相信自己的外貌和衣着的吸引力,他的行为举止就会表现出自信的感觉。但是,传播者应对外貌和衣着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因为只有适中的恰到好处的外貌和衣着,才有助于信息有效而准确的传播,过分迷人的或过分丑陋的外貌和不适当的衣着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传通。对于受传者来说,应该避免以貌取人和衣帽取人。

  2 表情与眼神

  萨姆瓦(L·A·Samovar,1988)等人认为:我们大家都是演员,都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面孔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走到哪,它也跟到哪。面部表情千变万化,含义复杂,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使用和操纵面部表情的原因不外四种:强化真实情绪,减弱真实情绪,中和真实情绪,掩饰真实情绪。实险证明:女子对于面部表情的判断较之男子更为敏捷并更加精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传通的主要源泉。人们能够利用眼神传出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研究发现:在社群传播中,人们大约用30%-60%的时间跟别人眼目传神。当人们听话时,他会注视讲话者;当讲话者搜索词句时,他会避开目光转向空间;当听话人对讲话内容有兴趣时,他会长久注目讲话人;当与地位低的人谈话时,他会减少目光接触;当有人一次盯视我们长达十秒钟以上,我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

  3、姿态动作

  人们对体语(身体语言)学的兴趣骤增。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我们也许能停止有声语言的传播,但不能停止无声语言的发出。我们的姿态动作总是有意无意地泄露我们内心的秘密和蕴藏的信息。这是因为,人的每一种姿态动作都是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信息的外化;同时,它们同那一片刻中作用于我们的某种事情往往相关;而每个人也都能够根据传播经验和文化背景从体语中推断或破译出有关信息,并加以运用;还有,姿态动作总是跟其他人们的存在相联系,而变化的实质则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人体能够发出多达70万个不相同的信号。埃克曼和弗里森(1972)认为,不论身体动作多么复杂众多,它们都可以分别归入符号势、图解势、调节势、心情展示和适应势等五大类别之中。V型手势和OK手势(用一只手的食指尖与拇指尖相接),就是有准确含义的符号势。与语言密切相连并有助于图解言词的手势为图解势,如给人指路时的手势,这类手势具有加码和译码双重功能。那些能帮助我们与另外的人相互作用的身体动作如点头、手势、变换姿势等,叫调节势,因为通过这些动作能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心情展示是反映我们一种情绪(紧张、激动、伤心、沮丧)的强度的那些行为。适应势通常与自己或对别人的消极感情有联系。例如,当某人的不舒服感和焦虑感增加时,他在人前的掐、抓、摸等适应动作就会增加。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使用姿态动作不外两个修辞目的:加强一种思想或观点;帮助描绘某些事情。但有一个总的要求,那就是适宜和协调。就是说,你使用的姿态动作应与讲话内容相宜,并与受众的期望相符;在表达意思时,要使语言与动作合拍一致,身体的各部位有机协调。

  4、触摸行为

  触摸作为传播的一种象征性手段,可以用来表述和说明相互作用的性质,具有职业性、礼貌性、友爱性、情爱性等交流功能。

  触摸行为能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首先它可以传递情绪信息。史密斯(A·Smith,1970)的研究发现:触摸能够传送五种不同的情绪:漠不关心、母亲般的照顾、害怕、生气和闹着玩。另一项研究发现:60%的人在向另一个人致意和说再见时,都使用触摸,而长久分别时的触摸(握手、拥抱等)更为强烈些,因为分别更富于情感。其次,触摸可以传递地位信息。一般来说,主动触摸对方的人往往是地位较高的人,而且两人之间没有障碍和矛盾。所以,在日常交流中,大多是教授、老板、大人主动触学生、雇员、小孩。通常,地位低的人往往希望得到地位高的人的触摸,而具有支配性个性的人或者企图显示这种支配性的人,他们往往主动采取触摸行为。还有,触摸可以传递安全信息,使受者有种慰藉感、舒服感、满足感和受保护感。触摸者和被触摸者都承认,触摸传播的信息常常比讲话更重要。

  5、空间与距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圈内,从而构成了他的领地。每个人的领地大小不一。首先,它是依据每个人所属的文化来确定。拉丁美洲人、阿拉伯人和日本人谈话时喜欢靠得很近,而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则喜欢有一个宽敞的空间。因此,不可用此文化中的距离感去评价彼文化中的传播情境,否则易造成错误的传播。其次,空间大小还与每个人的个性有关。大多数脾气暴燥、不太友善的人往往占有较大的空间。还有,空间的大小与距离的远近与传播情境也有密切的关系。大量研究还表明,人们和他们所喜欢的人交谈要比和他们不喜欢的人交谈靠得近;朋友要比点头之交靠得近;熟人要比陌生人靠得近;性格内向者要比性格外向者保持稍大的距离。在交谈时,两个女人要比两个男人靠得近。

  我们每个人都应尊重别人的领域或空间,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以并非有意表示亲近侵入污染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领域。面对来犯者,由于侵犯的原因有的是密友,有的是求爱,有的是怀有敌意,有的是准备占有,被侵犯者若不能接纳,就可能作出撤离、隔离或者反击的举动。所以,侵犯他人的领域或空间,若不受欢迎,必然既影响互动行为,亦影响交流效果。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连贯性

语言符号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符号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W. Littlejohn, 1989)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2 相似性

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食指勾动中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相似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相似性。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

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比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表示乞求或可怜的行为,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身体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

雷蒙德·罗斯(1986)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①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但沁出的汗珠、迅速的眨眼、轻微的哆嗦、沙哑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纷纷暴露真相。即使你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你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你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除了单幅图片,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

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驾驶汽车,红灯一亮即踩刹车;看电影电视,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突然一声巨响,听者立即大惊失色。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

言语是行为的指标,眼睛是心灵的符号。人浑身都可遮盖,唯独面目无法掩饰。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符号骗人。如果你的讲话同你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不一致,聪明的听者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

解读非语言符号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下不了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6386279&SUID=EGBNBFDHDNCBCOPIBOLGEMCBCDOIPNFP

请运用传播符号的相关理论,分析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语言传播的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对师生间的非语言传播造成了冲击和干扰,成为降低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应对措施有:利用遥控鼠标让教师的位置回归;教学课件多设疑,营造师生 面对面的机会;巧用技术软件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运用类语言符号为体语符号补遗;以课下交往促进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媒体;非语言符号[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808200610- 0050- 03杨凤梅【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冲击及其应对[收稿日期] 2006- 08- 15[作者简介] 杨凤梅( 1964- ),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 IT 的教育应用关注更多的是教育管理、第二课堂和信息技术课本身,对 IT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课堂教学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能否运用 IT 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不仅是目前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制约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 瓶颈。实践表明,IT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不容乐观。 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和 21 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其教育部门的高层主管还承认有较大程度的削弱。[1]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大投入未有大产出,高投资并未体现高效益。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未能促进教育的深化改革,未能导致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许多人不禁感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叫好不叫座。[2]造成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现代媒体的应用制约和干扰了师生间的非语言传播,使非语言符号在课堂交流互动中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一 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冲击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双重符号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符号是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 Edward Papir 把非语言符号称为 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使用的非语言符号有体语符号( 包括表情、手势、姿势、距离等)和类语言符号( 指口头语言表达过程中由音质、音调、音量、音速和其他功能性发声构成的符号系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时时参与教育信息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满足着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需要。教师发之于心、形之于外的信任的表情、鼓励的眼神、赞赏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不断地影响、激励着学生。但在信息化课堂上,由于现代教育媒体( 计算机、视频展台、DVD、录像机、投影仪) 的介入和使用,这一切被淡化、消隐了,非语言符号就像被镀上了一层薄膜,变得不再清晰、生动和亲切,教师的非语言传播也因此失去了往昔的魅力和效果。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对师生非语言传播的冲击和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室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教师体语符号的有效传播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使教室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影响到了教师体语符号的有效传播。首先,表现在教室亮度的变化上。多媒体教学需要使用投影仪显示教学内容,而目前使用的投影仪分辨率有限,为了保证投影质量,必须降低教室内的亮度。通常采用的措施是在教室内安装遮光窗帘、关闭前排照明灯。在这种较暗的环境里,教师短瞬间的体态语——手势、眼神、动作、表情,不易被学生注意和有效接受。其次,表现在教室布局的变化上。与传统教室相比,多媒体教室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很大改变:投影屏幕取代黑板位于讲台的正上方,教师工作台被安排在讲台一侧。由于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再板书或很少板书,取而代之的是操控媒体、频频点击鼠标,教师不得不长时间地或坐或站立于工作台后,而学生的注意力则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屏幕显示的教学信息上。教师的站位与学生的聚焦点发生了错位:学生要观看屏幕,就不能留意老师;注视老师,又看不到屏幕上的信息。这种错位减少了学生直面教师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师位置偏离学生视觉中心的同时,教师的举止神态、音容笑貌也随之从学生的视线中消失。2 教学课件的使用凝固了师生间的眉目呼应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量大、直观形象、激趣益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程序化、封闭性的知识呈现系统也使课件的动态性不够、灵活性差,不便调整和修改。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受制于课件,课件牵制着教师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流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即使教师注意到学生 眉头皱起”——对某个知识点不理解,也无法临时更改课件内容。从学生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教学课件,信息量大、节奏快,一屏接一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无暇体悟教师的非语言传播, 屏蔽了学生解读教师非语言符号的视线。学生、教师的非语言符号都得不到反馈和呼应,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嬗变为程序化的 放映。教师忙于点击鼠标,学生忙于观看屏幕,目不暇接,教师非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潜台词不能被接受者感悟,师生间的眉目呼应被程序化的课件 凝固了。随之 凝固的还有自然、亲切的情感交流与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3 交往场的增加干扰了教师的非语言传播 教学既由交往特化而来,亦将在交往中演化开去[3]就教育交往场而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交往主体的交往模式是教师学生单一化的 交往模式,[4]如图 1所示:图 1 传统课堂教学交往场在这种交往场中,教师的非语言符号能不受干扰地被学生有效接收。在信息化课堂上,由于计算机的介入,增加了 交往,使得单一的师生交往分化为两条交往线, ”“ 两种交往场同时并存、交叉重叠,共处于一个教学统一体中,如图 2 所示:图 2 多媒体课堂教学交往场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角度看, 交往帮助和辅助了 交往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丰富了信息的呈现方式。但从教师非语言传播的角度分析, 交往排挤和冲击了 交往。这表现在:首先,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与计算机交流机会的增加使得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更何况,由于屏幕取代了黑板, 笔记信息主要通过计算机传递给学生,学生要记录笔记,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投影屏幕上,很少直接面对教师,而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只有得到学生的聚焦、关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意义,因此, 交往对 交往时间的分减直接导致了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排挤。其次,多媒体计算机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声、光、电在大屏幕上投影出声像并茂、情景逼真的画面,使得原本在响度、亮度、色彩上不占优势的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显得无足轻重。在信息化课堂上,师生 同时在场”“ 面对面 交往形式虽然存在,但由于生动形象的 交往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悦耳动听的音乐、发音纯正的解说、炫眼夺目的画面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以致学生对教师的体语符号视而不见,类语言符号充耳不闻,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投射不到学生的脑海里。二 减少和消除现代教育媒体应用对教师非语言传播冲击的措施虽然课堂教学信息化过程中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对师生间的非语言传播造成了冲击和干扰,但这些负面影响因素并不难消除。事实上,技术本身无好坏之分,所有的积极效果和负面影响均来自于对技术的应用。只要用心和得法,把技术用 ,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信息技术运用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干扰,使非语言符号恢复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杨凤梅:教育信息化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冲击及其应对 51到正常乃至更好的发挥。1 利用遥控鼠标让教师的位置回归分析和审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非语言传播的种种不利因素可以发现,教师被约束在工作台旁,教师和屏幕不在学生的同一条视觉线上,是阻碍教师非语言传播的关键因素。使用遥控鼠标操控计算机,可以让教师摆脱有线鼠标的束缚,脱离较暗的工作台,走上被大屏幕映亮的讲台。教师的位置 回归到学生的视觉中心,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的注视下从容地操控计算机, 边走边讲地介绍教学内容,挥洒自如地释放自己的肢体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位置的 回归可以使教师和屏幕位于学生的同一条视觉线上,看屏幕就看得见教师,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表情和动作可以随时被学生捕捉,蕴含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及时被学生解读。同时,学生的反馈表情也可尽收教师的眼底,或颔首微笑,或频频示意,或交头接耳,或眉头紧锁,教师都可一目了然。毫不夸张地说,遥控鼠标的使用不仅可以使教师的位置 回归,而且可以使师生间自然默契的非语言沟通重现课堂,在拉近师生空间距离的同时,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2 教学课件多设疑,营造师生 面对面的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对于多媒体教学而言,教学课件的设计尤为重要。突破多媒体教学对师生非语言沟通的限制,让师生的非语言交流融于课件之中,需要在教学课件中多设疑,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营造理想教学环境的工具。当学生 而不通、 而不达时,自然会将寻问求解的目光转向教师。此时,教师不再处于学生思维的 盲区,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课件设疑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在分析、演示、证明中设疑,也可以在练习、讨论、复习中设疑;既可以使用文字、图形设疑,也可以使用动漫、卡通形象设疑。这种 课件设疑学生思考教师答疑的教学设计,可以创造师生 面对面的机会,增加师生间的 交流。3 巧用技术软件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 件( FreeDesktop 软件),能够随时冻结当前的计算机桌面( 无论当前桌面是 WordPPTC++AuthorwareFlash 窗口还是互联网的网页),或将桌面变成 白纸,而教师可以利用鼠标在冻结的桌面或 白纸上任意涂鸦。这类软件的应用,可以从技术上保证教师在黑板被投影屏幕取代或遮盖之后仍可以利用鼠标和计算机桌面 边讲边写地开展板书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面对学生 皱起的眉头,教师可以应用 Free Desktop 软件暂时冻结当前的计算机桌面,在课件界面上标注重点、明示难点,同时借助手势启发、引导学生 理解而不是 观看多媒体信息,使教学在动态调整和师生热烈而融洽的互动中化难为易,步入坦途,让学生舒展 皱起的眉头。从教学交往的层面分析,退出课件流程、开展板书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从 交往向 交往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方便、灵活。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冻结当前的计算机桌面或将桌面变成 白纸,将 交往转变成 交往,用 交往对课件教学进行 点刹车,舒缓课件教学的快节奏,让学生从疲于应付的被动接受状态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感悟、呼应教师的非语言符号。4 运用类语言符号为体语符号补遗类语言符号是有声但非语言性的各种动作,如沟通者用笑声、叹气、呻吟或其他声音变调的方法,伴随着言语帮助向对方输送某种意义。[5]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人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如沐春风,有的人却让学生学得艰难、味同嚼蜡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是否艺术地运用了类语言符号。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则学生的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反应迟钝,理解能力下降;如果教学语言充满韵律,富有旋律美和节奏美,则学生的兴奋中心随着语言的变化不断得到转移和强化,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增强。艺术地运用类语言符号,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共同追求的境界。尤其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否发挥类语言符号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其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中既然存在着 交往形式,学生聚焦屏幕、记录笔记就在所难免,在学生无法聚精会神地注视教师以及对教师的体语符号视而不见时,教师有必要通过类语言符号明情示意,使学生听而有闻;在学生视觉不及处,让其用听觉感知;在教师体语符号无法发挥作用时,利用类语言符号为其补遗,使学生时时刻刻感觉到教师的存在。5 以课下交往促进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要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沟通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师生双方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深入的相互了解,既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又是师生准确解读非语言符号的前提。教师要熟悉、了解学生,学生也要熟悉、了解教师。师生的熟识过程不应局限于课堂,要提前到课前并延伸到课后。走下讲台的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 一对一”“ 面对面地交流,向学生了解其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感受和评价,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允许学生拷贝和下载教学课件……这些课下的交往,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留意、解读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

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烽火、信鸽、太阳光等这样古老的手段;还有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发出的各种信号,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也包括可视的和可听的信号等等。这些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非语言符号,其中,音乐、美术、舞蹈等样式是比较典型的符号系统。

比如在现今社会,人们可能选择看一部拍摄不错的电影,而不是看这部影片的原作——一本厚厚的小说。看一本很厚的小说,不但会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阅读大段大段的人、事、景、物的描写,难免会让读者产生疲劳;同时,在接受这些语言符号时,是通过这些文字排列组合后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来联想的,要经过多次转换,才能出现相关的形象和画面。而当我们看根据这本小说拍成的电影时,画面中的角色与环境会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这样,不但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就能领会故事梗概,而且还会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之感。非语言符号的可通译性,使它在视觉传达上更直观、更直接的表达人们的想法。当我们看一本外文杂志时,虽然看不懂页面上的文字,但通过大量的图片、色彩和版式,或许可以猜出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或者对其思想有所感受。因此,现在的图书、报刊杂志加入越来越多的非语言符号,正是趋势所在。

今天,人们得到的信息量成倍数的增长。有人比喻: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信息,并且反馈着信息。这样,时间变得更为宝贵。自计算机出现以后,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有无数信息存在着,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如果要想多了解一些信息,要想判断信息的真伪,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更直观、更多地接受信息,节约时间,非语言符号的大量出现,是必不可少-------视觉传达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及意义

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和作用





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他与朋友在餐桌上交谈是.有意识的将餐具往朋友那边移动,结果本来谈得很热烈的朋友开始变得心神不宁,最后终于提出了抗议受他感到了某种压力.这则故事意在说明非语言提是对人心理的作用.

非语言学者艾伯特特.梅热比提出了人际传播的这样一个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言(7%)+语调(38%)+表情(55%)在这里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是现而易见的.首先从视觉方面来讲,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他人展示的是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状甚至是当时的心情等. 曾看到一篇文章谈论 美国国务卿赖斯为何魅力不减 作者提到在赖斯的办公室内放了两面大镜子,每次在自己出席重大活动之前,他都要全方位地打理自己的外在形象,力争做到完美无缺.再我们平时的与人交流中 一些不经意的动作也许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有人说话时喜欢跷个二郎腿,着有时是一种自信,成功的体现,翘的不好却会让人感觉你的傲慢不羁 因时 因地 因人而异.而坐着或站着时 身体的抖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给人一个轻佻,不稳重的印象.还有眼神的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一个人的眼神中体现出来的.一个好的演讲者很重视与观众眼神上的沟通.从而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而在平时的交流中,翻白眼,抛眉眼,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鄙夷的眼神等,所谓"眉目传情""暗送秋波"都是眼睛的功劳.眼睛能传达 的无声信息之多以至很多情况下人们不便于用语言表达的情形中往往通过"使眼色"来进行心灵的沟通.另外与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表示的一种关注,一种尊重.

视觉传达设计非语言符号应用

现今流行的一些书籍、期刊杂志、广告、招贴、网页等,已看不到长篇累牍的枯燥文字,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生动、吸引人的图片、插图、版式以及视觉整体设计来表达内容。一些设计精良的图书,图文各占的比例正在偏向,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这种设计方式正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系统的各种新形式,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更使大众传媒的视听表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造空间……为什么这种语言文字以外的传播符号,越来越多地被传播媒介使用呢?

  第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为了调整和组织人类社会,人们发明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传达信息。



其中,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所以,在传播学上,称这种传播工具为符号或者称语言符号。人类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人类社会在信息传达的历史长河中,还使用了许多其它传达方法,甚至要比使用语言符号的历史长得多。就是说,除了语言符号这种传播工具外,人类还拥有其它的许多传播工具和方法,而且即使是在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之后,这些工具、方法也依然承担着人类传播信息的重大使命。这就是在传播学上被称为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烽火、信鸽、太阳光等这样古老的手段;还有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发出的各种信号,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也包括可视的和可听的信号等等。这些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非语言符号,其中,音乐、美术、舞蹈等样式是比较典型的符号系统。而这些艺术样式至今不仅没有被人类废弃,相反以更新更多的形式活跃在人类传播信息的舞台上,这说明了人类有些要传达的东西的确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胜任的。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而艺术样式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符号系统。两种符号都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既互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却不能互相替代。理性的符号系统,即语言文字符号,主要用语言和文字去陈述那些可以确切无误的讲得明白的东西;情感的符号系统,即艺术样式的符号,所指的既有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还包括人类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表情、手势、衣着,甚至是化妆品、室内设计等内容,主要是向人们展示那些只能感觉的东西,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两种符号对信息传播各有千秋,但是语言文字符号的传达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陈述愤怒,往往是用很生气不能忍受忍无可忍如果……便要动手打人等这些很笼统、很概括的话语来表达。即使是使用这样的语言符号,他仍旧感觉没有一个词将其内心不可言状的愤怒感受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猛击墙面一拳,鲜血直流,于是这个人把内心愤怒的信息,形象而真切地传达出来了,自己的感觉也舒畅了一些,并且相信这一拳也激起了视听者内心的情感,血淋淋的事实也必定在视听者心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远没有图形、图像、实体、动作等来得真实。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加丰富、更加形象,这点便是语言符号所不能做到的。

  第二几千年来,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产生了很多认识,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很多发明、发现和创造。



要把这些人类文明流传于世、传播于人,语言符号起到了记录、保存,供后人学习、传承的巨大作用。中国古代蔡伦改造了造纸技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语言符号飞速发展。到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印刷术得到了大力发展,人类通过文字的记载来传播与交流思想变得广泛而容易了,通过各种印刷媒介的传播,使前人的思想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这时,可以说语言符号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但是,到了近代,西方电影、电视的发明,又使以非语言符号为主的电影、电视,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介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并显示出语言符号所不能比的巨大优越性。比如在现今社会,人们可能选择看一部拍摄不错的电影,而不是看这部影片的原作——一本厚厚的小说。看一本很厚的小说,不但会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阅读大段大段的人、事、景、物的描写,难免会让读者产生疲劳;同时,在接受这些语言符号时,是通过这些文字排列组合后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来联想的,要经过多次转换,才能出现相关的形象和画面。而当我们看根据这本小说拍成的电影时,画面中的角色与环境会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这样,不但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就能领会故事梗概,而且还会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之感。非语言符号的可通译性,使它在视觉传达上更直观、更直接的表达人们的想法。当我们看一本外文杂志时,虽然看不懂页面上的文字,但通过大量的图片、色彩和版式,或许可以猜出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或者对其思想有所感受。因此,现在的图书、报刊杂志加入越来越多的非语言符号,正是趋势所在。



  今天,人们得到的信息量成倍数的增长。有人比喻: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信息,并且反馈着信息。这样,时间变得更为宝贵。自计算机出现以后,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有无数信息存在着,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如果要想多了解一些信息,要想判断信息的真伪,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更直观、更多地接受信息,节约时间,非语言符号的大量出现,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语言符号在某些方面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但是,非语言符号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符号所不能代替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和运用广泛的。在现代社会,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包围在我们的周围,而且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人们于其中吸取所需要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之中究竟包含着什么?或者说携带着什么呢?我们从中吸取所需的东西是怎样被这些非语言符号携带的呢?这里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为例作一个说明。有这样几幅招贴:一幅名为,画面上有甜甜的糖饼,再用与苹果一样的色彩渲染甜字;一幅名为,画面上出现泡菜坛子,用象征酸味的冷色调衬托;一幅是,用的是烫火锅用的红辣椒,同时用火焰色彩的线条来修饰。这样的画面非常明确的表现了的主题。当我们面对这些招贴的时候,不需用语言说明怎样的甜、怎样的酸和怎样的辣,就自然地感觉到了甜、酸、辣的味道,并且还引起味觉的共鸣。其实,设计师并不能在招贴中制造出甜、酸、辣的味道来,画面中的任何一样物像都不是味觉本身,只不过画中的糖饼、泡菜坛子、红辣椒等彩色图形组成了人的味觉习惯中的物体,给人看这样的东西,就象感受到甜、酸、辣的味道一样。



  这是一幅提倡环境保护的招贴:



  在绿色的底色调上,一排排被砍断的树桩象被砍断的人的躯干一样地淌着鲜血。作者在画面上没有出现一个文字,但那强烈的色彩和触目惊心的画面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树木被砍伐,犹如人遭残杀。这幅招贴,作者凭借色彩、图画传达了环境遭到破坏的情景,这样宣传环境保护的目的达到了。



  设计师使用各种表现技法,运用色彩的关系、比例的关系等构成一幅画面,实际上是设计师用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非语言符号来表露和强化自己意识中的情感倾向与态度,巧妙地将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喜好、看法以及精神上的享受赋予要表现的招贴意图之中。这样,非语言符号便将信息到了观众面前,传达到了观众的心中,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大家知道,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大众传媒,是从视觉上来吸引人们的视线,抓住人们的心理;非语言符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共鸣,抓住人们的心理。视觉传达设计要完成引起人们的共鸣,抓住人们的心理这个使命,光语言文字是远不能胜任的。非语言符号无论的形式如何的与众不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都以图形、图像等视觉语言为代表,它打破了国家、民族和社区的藩篱,在视觉的传达中让人们产生共鸣的火花。这种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达行为中所呈现的可通译性,是不可超越同步时代的由认识和经验构成的文化所制约的。这是非语言符号可以为人们读懂的条件之一。

  第四二十一世纪,物质文明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世界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媒体大行其道,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网络、电视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的流行,使非语言符号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拓展。在突破了平面的图形之后,进入到网络、电视电影、多媒体等视觉媒介的非线性传播中,各种视觉的图形、图像、影像等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些非语言符号变静态为动态;实现空间中的无限扩展;产生不同于印刷的色彩;提供受众进行主动性的交互式活动,更具开放性;最终创造出更丰富的视觉经验……总之,这些被制造的真实的情景犹如发生在眼前一般,就象著名图形处理软件adobe公司的广告词所言及的: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象不到的。



  非语言符号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导致了视觉传达设计也多元化,因此,我们应该废除风格的约束,冲破习俗的限制——展览不再向观众展示已完成的作品,而是展示它的过程;观众不再持对于传统作品表现出的审慎态度;面对有争议的作品,观众是自由的,可用他们自己的想象来发展设计师表现的内容,等等。总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对空间、时间、运动的运用……设计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了新鲜、多元化的形式,非语言符号在其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拓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其发展前景正未有穷期。

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非言语和言语形象的符号学和语用学研究

论文标题: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非言语和言语形象的符号学和语用学研究

A Semiotic and Pragmatic Exploration into Non-verbal and Verbal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Profiles

论文作者 李欣

论文导师 黄豪,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点击次数 46,论文页数 85File Size3666k

2003-11-01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lunwen_34557287/ 形象;非言语符号;言语符号;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

Image,Non-verbal Signs,Verbal Signs,International Exhibition,Profile

本文从符号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中的非言语和言语形象。我国学术界对广告业有一定的研究,然而,鲜有针对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这一特殊广告形式的研究。中国国际展览会作为朝阳产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宣传材料的形象代表展会的形象。展会主办者对形象的符号学和语用学意识有助于改进宣传材料的形象,促进展览业的发展,从而促成国内外商业界的双赢局面。本文包括下列五个章节: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目标——国际展会宣传材料的定义利特征,说明本文例证材料的来源、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回顾总结有关符号学的理论和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的语用学礼貌理论,为进一步分析构筑理论框架。第三章重点分析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中的非言语形象:用符号学理论阐明非言语符号的指示和图像功能、象征和内涵价值以及修辞力量。第四章集中分析国际展览会宣传材料中的语言篇章形象通过参与策略和独立策略的传达过程。分析沿着词汇选择、句法特征和文体修辞手段的线索展开。第五章为结论。首先全面总结全文,并进行一定的延伸讨论。然后,说明本研究对展会产业和整个宣传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该部分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进一步探究展会产业的形象宣传提出设想。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non-verbal and verbal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iotics and pragmatics.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ave undertaken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However, few specific and relevant studies cover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profiles ? a special type of advertisement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industry, a sunrise industr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role in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The image of a profile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the publicized exhibition. Organizers" semiotic and pragmatic awarenes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mage will spawn improvement of profile images, prosperity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and, in turn, give birth to the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businesses home and abroad.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Chapter 1, Introduction, briefs the defini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target of the present study -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profiles, along with the general illustration of the data sources,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The second chapter,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concerning semiotics, pragmatic politenes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y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urther analysis.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images of non-verbal signs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profiles: applying semiotic theories to the analysis of indexical and iconic functions, symbolic and connotative values and rhetorical power of non-verbal signs.Chapter four concentrates on the analysis of images of linguistic message 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profiles. This image is conveyed by means of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strategies. The analysis develops through the clue of lexical items,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stylistic-rhetorical means.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Following a general summary of the whole thesis is an extended discussion, together with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thesis for exhibition industry and the whole publicity industry. Finally, the Conclusion also designate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nd suggests possible further work for more profound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字体中国艺术字、字体设计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视觉运用

缩小放大

一、前言

  在研究古代诗画之视觉运用之前,首先要先了解中国的文字汉字。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二、 文字的产生

  人类杜会之初,因生产力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管结绳记事是用多少根绳子横竖交叉,那只是一种表示、一种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属于一种表意形式。它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後,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也就是当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随看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麽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移转,变成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一、 西方文字的产生

  (一)楔形文字 在纪元前3000年左右,也是西洋文字发生的初期,因记录文字的工具纸与笔尚未发明,采用雕刻的方式记事。当时的亚述人曾用苇管或凿子,把绘画转述过来的文字刻在黏土或砂石上,此即楔形文字。(如图1)



(图1:楔形文字)

  (二)象形文字

  到了纪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子,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态,与汉字一样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绘画,及表达思想的记号,也是表现声音的符号(其写法能表现发音的方法),这种符号後来被视为声音符号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较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更来得具像(如图2)。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有过交易,饱学的僧侣们于是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毋,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



(图2:埃及象形文字)

  而希腊人也因与腓尼基人交易,进而认识了字毋,在纪元前400年左右被予以采用。由于希腊人文化水准高,他们还发明了表达毋音的文字,并把各个字毋加以整理与美化。同时把腓尼基人由右至左的读法改成横写的由左至右。这就是现代西洋文字左起横写的起源。(如表一)



(表一:希腊文字一览表)

  (三)罗马字毋的诞生

  纪元前二世纪,罗马曾与希腊发生战争,罗马征服希腊而接触到希腊文化、建 与雕刻,希腊字毋亦被罗马人予以吸收与改进。对于发音复杂的希腊文字,被罗马人予以单纯化,他们以P、H代替了希腊的Φ,并想出了F,分解成单纯的发音。   

  至西历(西元)开始,大写字毋已大致完备。大写字毋广泛地通行于欧洲各国,十五世纪左右,又加入了JUW三个字毋,变成今天的二十六个罗马字毋,罗马人常在公共建 物或记念碑等的石材上刻些苇管笔所写的文字,使得石材所具有的趣味与手刻的原始文字之美更为突出,称此为图拉真大写字体。

  (四)古罗马体

  西元四至八世纪时为着抄写更多的抄本,自然需要那种快写的图拉真大写字体,于是产生了自然带有圆形趣味的大圆体字(Uncial)及半圆体字(Half Uncial)这种书写效率极高的字体常被采用在抄本中(如图3、4)。



(图3:4~8世纪 大圆字体) (图4:7世纪 半圆字体)

  (五)小写字毋的出现   

  抄本的快写由于需要笔划简单且又能分辨字毋,所以尽量使上下延伸或加上豆点,以便区别。到了九世纪左右,出现了小写字毋,并广泛地流布于欧洲各国、各种宗教与民族之间。至十四世纪遂形成了黑体字(Black Letter,古哥德体),并衍用至十六世纪。因十三世纪时有造纸术出现于欧洲,十五世纪又有铁笔的发明。文字便从雕刻时代进入了笔记时代。

  (六)活字印刷的发明   

  西元1445年德国人谷腾堡(J.Gutenburg)发明活字,制作了有名的四十二行圣经,进入了印刷术的实用阶段,使得手抄的技术逐渐没落。   

  随着印刷术的进步,1470年尼可拉斯坚逊(Nicolaus Genson)又发明了原始罗马体(Original Roman)(如图5)。以後遂渐有更多的设计师,努力创作优美、易读的字体,并陆续发表了许多实用的字体。



(图5:尼可拉斯坚逊的原始罗马体)

  于是,西洋字毋的产生过程,经由埃及腓尼基希腊的演变之後,在罗马体上集大成,被西方世界广泛运用到现在而风行于全世界。

  二、中国文字的产生

  (一)汉字的构成

  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

  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徵,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在靳埭强先生所设计的【汉字主题邀请展的海报系列山】(图6),以书法的方式画出山的轮廓,仔细观察其内部即是中国文字山。



(图6)

  2指事

  "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如人在其上写作" "()

  3形声

  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例如""""二字,均以""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後半字的"""",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如图7,若只看影像,是看不出图中的男子在做什麽,但是配合文字一起,很容易地知道是在打喷嚏。非常道地的运用镇形声的例子。



(图7)

  4会意

  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如 ""字和""字合并成""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

  "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例如""""二字。古时 考可作"长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

  "假借"字,即一字两用。原来本无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于是就把这种尚无 字可以表达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如借当毛皮讲的""字,作请求的""即是。

  (二)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图8) (图9)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着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10)。



(图10:邓完白 四体帖 篆书)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11:曹全碑 八分隶)。"八分"是在秦隶之後,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12:邓完白 四体帖 隶书)。图13虽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11) (图12) (图13:1955年设计/局部)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14、15)。图16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14:褚遂良 楷书法帖) (图15:宋徽宗 诗帖 瘦金体) (图16:1949年设计)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7)。



(图17:董其昌 尺牍册局部 行书)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8、19、20)。



(图18:祝允明 草书七绝便面) (图19:欧阳询 草书千字文局部) (图20:张旭 狂草)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其由左至右依序为:叠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均为全真体系)。)

三、中国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画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传统绘画,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的绘画具有丰富性及复杂性,从阶层上区分,有士大夫画和民间画,就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就表现形式上有工笔和写意等,种类繁多。其本质上讲究笔墨,求形似、意境,不尚华丽趣质

  一、中国传统书画之视觉运用

  (一)采用散点透视

  所谓散点透视,是指不受固定视圈的限制,将其在不同的视点上,将不同的视圈内所观察的事物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里,使得视点像是在移动。这种散点透视法,在一些结构复杂、埸面广阔的画幅里,更是经常地被使用。

  (二)计白当黑

  在中国绘画里,空白是形象的组成部分。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即所谓形象的延续。中国艺术中的「留白」是一种更大的谦虚,虽不着墨,却能让人的性灵与思维恣情奔驰,而获得无穷的妙悟,若是填得满满的,会令人有透不过气来及杂乱无章的感觉。空白的最大作用是引人注意。这种画面的构图方式,亦被广泛地运用在西洋式的现代版面设计上,图21虽然以黑为底,但很明显的,突显了右上角的圆,所空出的一大片黑,同样有留白的效果。



(图21:Design by Rudy VanderLans/1987

  (三)平面布局

  中国画常见的立轴和长卷的构图形式,前者是近的居下,远的居上,近不挡远,愈远愈高;如宋代夏 所作的西湖柳艇图(图22)。後者是愈远愈向左或右发展。由于采平面布局,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都不在画面上出现一条明确的地平线。



(图22)

  (四)笔墨技法

  笔包括点、线、面、皴、擦,其中线是最主要的;墨有时候还包括色彩,而一般是指水墨。在用笔方面则有方圆正侧、转折顿挫;用墨则有浓、淡、乾、湿、黑、白等,都是基本内容。笔法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墨法是表现物象的浓淡虚实,甚至是体积和质量感。

  (五)删除明暗

  因中国书画家喜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绘画,故无法描绘固定光源和采用西方绘画以光分明暗面。转而着眼于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线条的轻重转折,并运用线条来概括物象来表现其形体结构,即所谓的骨法用笔。徐悲鸿的《晨曲》,图中麻雀的身体,即利用水墨浓淡变化来表现,并利用线条的粗细来画出树干。 这种骨法用笔亦被西方广为使用,更运用在服装设计的手绘稿上(如图24、25)



(图24、25)

  (六)色彩的运用

  由于植物质颜料的大量使用,使得中国画的色彩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但我们可发现,在中国画中常采用对比性的调和,如工笔画的石青石绿和朱砂,写意画的花青和赭石女,都是从强烈的对比中取得调和,很少有中间色调,尤其在工笔画之表现上特别明显。

  二、文字在传统绘画里的运用

  (一)书画同源

  文字起于象形,是世界各民族的共通现象,随後陆续转为拼音。惟中国文字依形附声而产生意义,一直保存了原始描模的风貌,尤其在商代早期铜器上的铭文图象意味更浓厚。书画家吕佛庭,就以书画同源与书画分流的意境,创作了文字画,利用甲骨文的象形字为图像(如图26)图中的鸟与鱼,就是甲骨文。

  当文字发展到草书的阶段时,因书写工具及材料制造的进步,使得文字书写由静的点画产生了动的笔势,字的体态有了情意,即所谓的字势。书由点线构成文字符号,画是仰赖点、线摄取物象,两者同源,分派发展,再融会贯通,彻底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形式和内涵。



(图26:吕佛庭之文字画)

  (二)题诗加跋

  在画上题诗加跋,为中国画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精练的题跋(包括印章的运用) ,是画面的补充和阐发,打破了绘画的局限。文字表达了绘画所不能表达或不必要表达的东西,更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面内容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更能使观者感受其境。中国字体的结构是由点、划、撇、捺等搭配组合的,再加上运笔的变化,使书法既具有形式美,又体现出丰富的节奏感、韵律感。更添中国绘画的活泼性。

  海报的兴起,可说是中国画上题诗加跋的延伸,同样具备图像及文字,其中的文字(文案)一样能够增加画面的内容,只不过大部分的海报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的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书画以图为主,文为辅的顺序有点不同。海报因其性质不同,所使用的文案性质亦异。图27是以图画出主题,以文字来倾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图28是戴秀菁于1986年设计的新春音乐会的艺文海报,以文字直接写出主题,利用影像表达音乐会所带给人的意境。



(图27:齐白石【农具】【柴爬】) (图28:戴秀菁,1986,新春音乐会)

肆、现代之平面设计

每个时代的设计风格与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在生活富裕,科技及资讯发达的现今社会,最能代表这些现象的,就是随手可得的传单,及随处可见的海报。因其具有商业目的,故在版面编排上,特别注意文字的易读性(readability)、视觉的注目性,进而吸引消费者。在西方强权的时代,主导着全球政经局势的发展,面对西方如此强势的媒体传播,对于国内现代平面之设计,其影响深远。

一、现代平面设计之视觉运用

(一)追求平衡的构图原则 由于人对各种对象物,在观察其间的位置,份量的变化,水平、垂直轴的位置等,在心理自动性地调整。在平面设计的技法中,混合了所有的图形或色彩,文字等要素,为使其能均衡地在同一个图面上表达出来,必须注意规格、形状、色彩、位置、距离、面积等各方面在视觉上或心理上的平衡。如瑞士设计师阿悯.霍夫曼(Armin Hofmann)于1963年设计的【威廉.特尔】户外演出海报,以背光的苹果及投影形象,与大小渐变的字体构成对比强烈的画面(图29)。而在中国书画艺术里,亦注意到了均衡,如倪瓒作的容膝斋图(图30),以偏左的安排来取得画面的平衡。



(图29) (图30)

(二)重度原则 1重度由画面上位置计算离中心点愈远其重度愈重。2上重下轻原则。3左重右轻。4远重近轻。5同面积明亮的颜色比暗的颜色轻。6画面中引人注意的地方虽小,但重量大。7单纯有规则比单纯不规则来的重。八独立的东西重量特别大。9直的型比横的型重。10动态的景要比静态的景来的重。 约瑟夫 穆勒布洛克曼于1958年设计的【保护孩子】海报,利用左重右轻的重度原则,加强巨大倾斜的机车与孩子之间的对比,更显示出孩子的弱小(图31)。而中国的倪瓒作,其渔村秋霁图(图32)的远山较近树的重度重,利用题跋来均衡画面。



(图31) (图32)

(三)群化原则 群化原则内容包含类似的原则、近接的原类、长度原则、闭锁原则、视觉律动、对称原则、共同命运原则、好的连绩原则等,以寻求画面的统一。在徐悲鸿的【群乐】里,亦运用了所谓的共同命运原则来表现其主题(图33)。图34则以色或明度的类似来统一画面。



(图33、34)

(四)视线的诱导 做海报或简介时,以传达资讯为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法。利用图像或文字,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图35,八大山人作的写生册之二,图中飞禽的视线会引导观者的目光。为了一见就能了解其内容,常以大又醒目的颜色来引导。如图36,一条文字线条沿着S的路线,既具有视觉诱导效果,亦不失识别性。



(图35) (图36)

二、文字在版面编排里的运用

文字依书写的方式不同,其字体大抵可分为书写体及印刷体。

(一)书写体 此种字体具有个人的风格和奔放的气息,且能表现出字体的基本性格,如手绘体(图37)、书法、手写体等属之。通常用来当作字首或标题,或和插图结合在一起,如图38是美国索尔巴斯(Saul Bass)于1983年所设计的【音乐中心统一基金】海报,即使用明快的笔法,绘描一把彩虹伞,配上手写文字,简洁明朗,极富人情味。图39为靳埭强所设计的汉字主题邀请展之海报系列其中之一,他以草书表现文字和设计创作者的情怀,追求一种清逸的文化境界

(二)印刷字体 因此种字体沈静、中庸,适合用于内文部分,使观者较易阅读。如图40由奥裔美国设计师哈勃特.拜耶(Herbert Bayer),于1926年设计的【汉斯. 尔席教授建 摄影讲座】海报,其以理性的几何,构成空间与字体的编排设计,全以无衬线字体和几和形,创造了简洁易读的风格。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字型的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及乐趣。但若使用在传单及海报之运用上,在讲究速度的时代里,文字必须让人很快地辨认、确实地了解才行。故以简洁明了、优美易读者为优。若设计美丽而造成辨认上的困难,便违背了文字的使命。一般文字最基本是运用在文案及标题上,但随着设计理念的创新,使得文字在现代平面上之运用不再是文案及标题那样的单纯。

现代文字之运用,大概可归纳出下列五项:

(一)以文字为图像 如图41,版面上的英文字母B其实仔细看是一张椅子,保持文字原本的面貌加以变化,与前页的图六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以文字为图像的运用,其文字本身具有文字与图像的双重身份,可应用于Logo的设计上。



(图41:Logo, Basel Museums,1980

(二)将文字图像化 顾名思义,即是将文字以图案的身份呈现,成为图像的一部分,图42是由Deborah Littlejohn Shelley Stepp设计的CalArts Spring Dance海报,利用电脑绘图及排版软体将DANCE这个单字,作旋转的视觉效果,呈现舞动感。另一种文字图像化是拉近文字与装饰物体相似度,混淆视觉感。



(图42) (图43:1982年设计)

(三)将文字编排成图 即图案由一个个文字或字母组成的,整体而言为图,但就个体则为文。如图44将中国古老的劝戒杀牛歌的文字绕成牛形的身体,颇富趣味性。图45是Dana Lytle所设计的,利用字母拼组成人形。这种将文字编排成图的手法,对于文字内容的顺序,变得并不那麽重要了。



(图44) 图45)

(四)配合相关图像 即利用与文字有关之图像,来装饰文字。如图46杨胜雄于1991年设计的【中国民俗之夜】海报,以中国传统布袋人偶来点缀标题文字。图47也是常见的情形,使用影像作为文字之本体,尤其在英文字母的设计上最常出现。



(图46)(图47)

(五)文字几何化 不论是汉字或西洋文字,都是由点、线组合而成的,对于在文字结构的样式上,具有相当丰富的几合变化,如图48~50均具有高度的几合性。图48是直接以几合图形拼凑成字母;图49及图50是直接将文字本身转折处以菱角或圆弧处理,各有不同的风格。



(图48:1957年设计)(图49:1955年设计) (图50:1954年设计)

三、电脑化对版面编排的影响

而在电脑化以後,文字在版面的编排上,就更为方便了。设计者可在电脑上对文字做旋转、变形、放大缩小、变换质感等,整个版面亦可做无数次的修改,不像从前,只要写偏一个字,就要从新来过。电脑可说是万能的设计工具,而其对现代的版面编排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更为活泼 由于市上推出许多软体程式,使得电脑影像处理的技巧五花八门,延伸了创作者的创意空间,让平面设计之视觉效果更为活泼(图42)。

(二)复合媒材的结合 由于扫描器的研发,生活周遭的物质,不管是平面或是立体,均可透过扫描器,结合影像及文字进行结合(图51)。亦能创作出许多投影片重叠的效果,可算是一种新式蒙太奇手法(图52)

(三)平面风格具科幻感 因为电脑所提供的技巧非常多,再加上设计者的想像力,其创作空间无穷大,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深具科幻的视觉感。

(四)文字变化更为丰富 可直接对文字做立体、渐变等之效果,较无变化上的限制(图53、54)。民国四十年到五十年间,早期台湾的广告因电脑硬体及软体尚未发展成熟,当时的版面设计上,文字较无变化,图像少用实际影像,大部份是用手绘的方式完成的(图55)。民国五十年开始,影像在广告版面上的运用才慢慢增加,文字亦在同时有较多的变化(图56)。

(五)色彩更丰富 电脑的色盘是以颜色的演色表制成,提供了使用者在选择颜色的丰富性。与一般的平面设计相比,电脑平面图像之色彩要花俏多样的多(图57)。

(六)空间感的开拓 电脑平面图像有个特点,就是空间感的开拓。平面图像拥有拟真的三度空间(图54)。



(图51) (图52)



(图53)



(图54、55)



(图56、57)  

五、书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平面设计运用上之异同

在中国文字的演变的介绍,我们可看出中国文字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中国文字的构成,不外「独体」与「合体」两种,都具「完整性」,每个字的组织都像一个个小小的建 物:有平衡、对称、和谐,与西洋文字由大同小异的字母,排成一横列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而书法正是表现中国文字特有艺术的最佳途径。然而书法在现代设计的应用,却是在受到西洋设计概念的传入後,才又慢慢起死回生,但在视觉运用上已有别于传统书画上的运用。

(一)目的不同 书法在传统绘画里是表明当时的人、事、时、地、物或扮演传达情意的角色(如图27)。而在现代设计上是以装饰为主,配合着图像,来传递意念。

(二)媒介不同 在中国传统书画里,其文字与图像是以毛笔沾水墨,表现在宣纸上,直接呈现在观者眼前。而现在的设计品,皆是经由电脑之设计安排,最後统一印刷在纸张上,因此没有水墨在纸张上的质感。

(三)内容不同 中国传统书画的内容,大部分是描述着山水、花鸟、人像、佛像及当时生活情形,而现代的设计内容,因其设计的需要,多着重在广告的功能。

(四)文字的形式要求 不同的表达内容,相对的其文字的形式要求亦不同。中国书画的作者,会依写作时的心情,任意地挥毫,文字的阅读性并不那麽的讲究。反观现代的设计,因着重广告的功能,而在文字的形式要求上,以易读性佳者为优(装饰性文字除外)。

(五)留白效果 在画面的构图,若是填得满满的,会令人有透不过气来及杂乱无章的感觉。空白的最大作用是引人注意,其道理与中国传统绘画中适当的留白,讲究「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相同。

(六)文字设计 中国文字历经三、四千年的演变,产生了许多种不同风格的字体,这些字体虽是为了因应时代的需要而变形,但也有一些是美化装饰性书体,鸟虫书即是。是古代一种超语言符号功能的社会高贵阶层的特殊标记,当作理想的寄托与虚幻的满足,多用于王侯贵族的自作兵器题名(图58:吴季子之子逞之剑上之部分鸟虫文)。此种字体可算是中国最早的装饰文字;图59为拜神祭鬼的神符,其文字丰富的流动感,再加上其他线条的装饰,带出了神鬼世界的庄严、神秘;而现代的装饰文字,种类更是不胜枚举(图37)。



(图58)(图59)



六、中西平面设计之比较

在中西绘画构图之比较一书中提到,任何民族之文化成果,无不深受自然环境、人文思想的影响,而各有不同。由于资讯科技的发达,在设计理论方面我们不断地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是表现在平面设计上之风格,还是与西方有所不同。

(一)文字方面 我们在汉字的变化上不及西洋字母来得丰富,主要对于文字在版面设计上所担任的角色为表明主题,故以要求字型清晰明了为主。而西方常在文字上大作文章,直接以文字为图,创作手法较大胆。

(二)版面设计方面 西方常利用插画做为版面的部分,而在台湾常使用影像为,使用的比率高于西方。

(三)色彩方面 西方的用色大胆,同一版面的色彩丰富,我国在同一版面上所使用的颜色,相形之下保守许多。

(四)就形式而言 西方之平面设计偏向夸张、有趣,反观我国的平面设计,可算是偏向写实

 

七、结论与建议

首位华人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庆祝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创立五十年所举办的【王建柱教授纪念讲座】中提到:「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与风格特色,每个时代也都要不断的创新前进,人类的发展才有其传承的意义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中国人应该以更宏观视野的国际化观点,来思考未来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切莫落入仅仅是以中国的、东方的,甚至是大陆的、香港的或台湾的等诉诸民族性的情绪与区域性的观点去面对未来在这世纪转折之交的关键时刻,对于当地文化的尊重将是更加重要的课题。……如何将自己的生活、文化发展延续下去,将是每个有识之士的责任,因为这是别人所无法取代也不会帮忙的事。」 以上这一段话对于学习平面传播的我们而言,更清楚地了解到如何将悠深的中国文化,运用在平面设计上,而不是一昧地西化,将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资产抛在脑後。 在撰写这篇论文前,对于中国文字及传统绘画的领域,不及西洋文字与艺术来得有兴趣,抱着一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理。然而,在研究了所收集的参考文献後,才彻底的感受到中国艺术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值得好好地研究。



语言符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