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

发布时间: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心怀天下的崇高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其实,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心忧天下的大文豪,还是一位战功卓然的边塞将领。今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一首边塞词《渔家傲·秋思》,即使相隔千年,我们依然会被作者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打动,让我们走进《渔家傲·秋思》,接受一次情感的震撼!
(板书:渔家傲 秋思) 二、解题
1、齐读词的题目,师问渔家傲是什么?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 追问:秋思是什么? 生:题目
追问:从词的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秋点明了季节,一个思字道出了作者的情感!(秋天的思念、思索、思考、思想)
2、弄懂了诗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品读这一首词的主要内容。 三、听读诗歌——正字音、明节奏。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让来我们来读一读词。 下面找一个同学读课文。(一学生读、读完评)
2、师:对,他读得节奏感是不错,但就是一个调下来的,没有抑扬挫高低升降的变化,我们不妨先听听音频中大师是如何读的? (播放音频)
3、师:读得好吧,我们也学一学试一试,找找感觉。 四、朗读诗歌——晓大意、知内容。
很好,可是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还要读懂诗歌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诗歌,边读边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补充了解诗歌大意。 注释补充(略)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崇山峻岭。
(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
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疏通词意: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五、品读诗歌——赏异景、悟悲情。
疏通词意之后,为了更好地解读《渔家傲秋思》,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样一首词,一起来看背景介绍:(播放ppt
作者简介:(ppt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公元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公元1040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 陕西经略副使 延州 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 撰写《岳阳楼记》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奇异图景呢?接下这些图景又是异在何处?我们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
师:(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而我们的词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的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有何不同的风景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词人为什么在这里却用了“无留意”。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奇寒)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同学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板书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师:这些意象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通过这些意象你读到了什么情况,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脑海中构思着这样一幅萧瑟、荒凉边塞风光图,再次齐读词的上片。 2、分析词的下片
那么,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齐读词的下片,说一说你从中体悟到词人的哪些情感?
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举手回答。 :我体会到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那句话体会到的? 1)“浊酒一杯家万里”
(明确)A 、“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
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
(除了思乡之情,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之情,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哪位同学来品读一下“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是什么?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一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
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不免生出悲凉之感。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这首词是范仲淹守边多年自然心理的自然流露,有感于心,外发于声。 一方面,表现出他镇守边疆,抗击西夏,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志;另一方面,也描写了边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同时,也暗示出当时宋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现实。关塞风云之气,战士守边之苦,英雄忧患之情,这就是《渔家傲》词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忧乐天下的英雄本色。 所谓“将军白发征夫泪”,既有士卒们有家不得归的思乡之泪,也有他忧国忧民的博爱之泪,更有他和将士们为国苦战苦守却不的胜利的心酸之泪。
这种眼泪,非弱者之泪,而是英雄之泪。英雄虽落寞,但眼泪的价值却并未因此而褪色。 下片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七、诵读诗歌——诵经典、品情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如此意蕴丰富的词,只是读一读,不过瘾,不如把它背一背,(操作PPT,请同学们选择一到两句自己最喜欢的背下来。两分钟后,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请大家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展示并点评。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板书预设: 上阕 写景 异: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荒凉萧瑟 长烟落日
下阕 抒情 泪: 家万里-归无计 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报国


《渔家傲 秋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