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布时间:2013-07-29 13:50:48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教师“身教”的延伸解读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 韩忠彧

孔子曰:“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众所周知,所谓“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

1.“身教”的文化内涵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仿效的榜样。

1.1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学富五车固不可少,德高身正也属当然。但还必须要有文化。

文化是什么?龙应台如是说: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文化在待人待己待环境。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

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何谓底蕴,就是连渔樵妇孺、贩夫走卒都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她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礼”。

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优秀的语文老师,犹如京剧名角,同学生一接触就好比演员出场时的亮相,一凝神一回眸就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

1.2 关于如何在爱心的照耀之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运用宏富的知识,规范娴熟的教学语言艺术施教,中外大家早有系统严密的论述,一线教师已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再谈也只能是拾人牙慧。

2.“身教”的延伸解读

在此,笔者试图讨论一下看得见听不出的“语言”——体态语,对它进行一下行动研究。拙文使用“身教”一语,无意改易其传统内涵以巧言欺世,只是临时借用来阐述如何运用“身体”这个特殊的教学“工具”巧妙施教的微格教学艺术。

无论一位教师的经验多么丰富,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实际上就已经为今后的工作营造了一种环境。

一个人最初的外在表现决定了他将成为哪种人,而不是其他类型的人。随着互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你的最初印象势必会不断地到强化或做出调整。但是,之后形成的印象是以初始印象为基础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她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如果你要分析你的教学行为,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例如:

步入教室时,你是否自信,镇定自若?

当你站在讲台上时,能否做到将班上的情况尽收眼底?

与学生交谈时,你的肢体语言是否自信?(抬头,下巴稍稍仰起,全身放松,气定神闲,不卑不亢)

你是否能够避免使用过多的手势和肢体动作?(过多的肢体动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你说话的语气是否自信、果断,并能根据需要变换语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你的外表和行为举止是否令人生厌?(如头发蓬乱,双手插兜等)

老师讲课时,一般都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教学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对此你注意并形成良好的习惯了吗?

如果你能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相信你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

3.体态语运用谈片

“言为心声,行为心迹”,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不同的眼神、不同的注视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目光礼仪,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教师如何掌握好自己的目光礼仪,对于营造良好气氛,获得好感,强化教育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3.1教师目光的运用

目光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透过学生的眼睛,洞察其内心世界,同学生进行交流,有的放矢地促成心理相容。当几十双充满渴望与关注的眼睛注视你时,作为教师,应该用怎样的目光去面对?是慈爱、鼓励,还是冷漠、鄙视?学生希望教师的目光是慈爱的。因为这时妈妈特有的。它温柔、体贴,能让学生体验到最大的快乐与爱。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从自己的眉宇之间流露出的感情中,感受真爱、体贴、重视、关怀,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的目光礼仪有以下几点:

3.1.1与学生谈话时,眼睛注视对方眼睛或嘴巴的“三角区”。注视时间大体是交谈时间的30%~60%,称为“社交注视”。注视可以表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教师在上课时,对班里的学生投之关注的目光,学生们就会感到亲切而专心听讲。

3.1.2(1)目光注视对方的时间超过整个交谈时间的60%,属超时注视,这种注视是失礼行为。所以无论对学生或对其他人,都不能长时间凝视。

3.1.2(2)眼睛注视对方的时间低于30%,属低时注视,也是失礼的注视,表明您对学生、对谈话都不感兴趣。

3.1.3 眼睛转动的速度要适当。眼睛转动稍快表示有活力,如果不快则给人以不真诚、不庄重的印象;但也不能太慢,否则令人感觉缺乏生气。

3.1.4适当使用亲密注视。同亲近的人谈话(与学生单独交谈),可以注视他的整个上身,叫“亲密注视”。

3.1.5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定会感到尴尬,怕同学嘲笑、蔑视。这时,教师不要直视他的脸或看一眼之后又马上转移视线。否则,学生会误以为教师也在用目光讥讽嘲笑他。

3.1.6交谈完毕,教师不要立即移开目光,应在学生转过身往回走时再转移目送学生的视线。

3.2教师的目光禁忌

学生渴望教师的目光是鼓励的。因为它能给学生以自信和力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反之,教师不恰当的目光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目光的运用有如下禁忌:

3.2.1忌常用责怪的目光。这种目光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抗情绪,割裂师生友谊,使两者矛盾激化,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2.2忌漠视的目光。教师只顾做自己的事情,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这种目光极易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任何活动都不敢积极参加,进而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兴趣,最终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冷漠、自私。

3.2.3忌面无悦色的斜视,这表示一种鄙夷。

3.2.4忌目光只关注个别或少数学生,否则,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忽视。

教师的目光要照顾到班上的每个学生,用目光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对专心听讲的学生用热情的目光表示肯定;对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的学生用提醒的目光注视几秒钟,待双方的目光接触后再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3.2.5忌不恰当的凝视。凝视学生,有时表示重视或关注,但,当双方缄默无语时,就不要再凝视对方的脸。因为双方无话题时,学生本来就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觉,如果此时教师一直注视学生,势必使对方觉得更尴尬。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注视行为;要研究运用目光的艺术,使自己的目光礼仪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

3.2.6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同自己一起表演文中“眼睛没有神”、“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注视”、“盯着”等词语,将表情、尤其是目光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让人叹为观止。

贵州省优秀班主任、英语特级教师吴学君老师是学生的“知心妈妈”。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后来回顾自己在吴老师班上读书的时候,满怀感激,说他们起飞的平台就是吴老师那难忘的一笑,温柔的一拍,动情的一语。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就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造成龙卷风;一张普通的纸不断地对折,到四十二次,其厚度将达到44万公里,大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英国诗人布莱曼说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国;手底撑住无限,瞬间便是永恒。”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微技术就是要求我们在细节上下工夫,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妙入微的体态语运用就是教学上的一个微雕艺术,处理得当往往能够先声夺人。

当然,要达到大师、名师们的那种火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世说新语·容止》记载了一则曹操的有趣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真英雄也!’”你看,崔琰(季珪)也算是有点学问的了,可是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曹操的王者之气即使穿上下人衣服也烨烨生辉,这就是气质!

气质哪里来?并非天生,而要靠涵养。只要我们从初执教鞭的那一天起就立志作一个有心人,积学酌理,净心养气,假以时日,自会气度不凡,达到苏东坡所说的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雍容境界。

(本文发表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艺术》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11-2632/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11002-2821〉2009年第10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