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发布时间:2020-02-23 09:06:57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专题阅读练习

一、古诗词赏析

(一)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3.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    的特点。

4.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5.《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

6.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yuán)   B.黄发垂(tiáo) C.遂与外人隔(jiān)  D.去(c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行数十步(    )     (2)屋舍(   )

(3)便还家(   )       (4)此中人云(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石底以出(       )     (2)不动(       )

(3)其岸势差互(     )     (4)乃记之而(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2)其两膝相者 比: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7.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顺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箸竹叶做成的船篷、、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能得人心    故:      (2)异时尝见其提征赣之固石洞   兵:     

19.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20.“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2)与致虚妹丈书

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澈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①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③。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注释】①被:遮盖。②殆荡:这里指书法舒放旷达 ③已:句末语气词

2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数】A.吹洞箫阙   B.扶苏以谏故(《陈涉世家》)

(2)【及】A.不能已     B.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就】A.因即以昨日所者请正  B.此人可见(《隆中对》)

2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又 松 竹 影 交 加 翠 影 被 面 月 光 洒 落 酒 杯 中 波 动 影 摇

23.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做批注。

【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

【批注】清和婉妙: 

                   

2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陈述。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惠子梁      相:做宰相     B.搜于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    本:本心

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鹓鶵     如土石 B.夫鹓鶵发南海   子墨子闻之,起

C.既已知吾知之问我  笑止之曰 D.我知濠上也    往女家

2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的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第二个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二)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其也(   ) ⑵然后能自也(   )

⑶学不可以(   ) ⑷木受绳则直(   )

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有嘉肴    有槁暴 D.学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1. 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2.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3.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文言文专题阅读答案

一、1.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3.芳草萋萋,静美清澈

解析:“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4.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

解析:“唯有啼鹃似留客”,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据此可作答。

5.春天;秋天

解析:①由“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两句知道此时的季节是春天;②由“露侵驼褐晓寒轻”与“稻田深处草虫鸣”两句知道此时的季节是秋天。

6.《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月夜》用“虫声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则把静寂的小桥和草虫的鸣叫放在一起,动静互相映衬。

二、7.C 解析:C项“间隔”应读“jiàn gé”。

8. ⑴又、再 ⑵整齐的样子(3)同“邀”,邀请 ⑷告诉(对……说)

解析: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9.(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解析:①句重点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互相。②句重点词语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1)弯曲(或翻卷 )(2)呆呆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一样  (4)离开

1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3.C解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4.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感情把握的考查,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境。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15.(1)高高的  (2)靠近

16.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17.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

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解析:第一空强调核舟的小,可填“修狭”“长不盈寸”;第二空后一句“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来看,这一空应填表示雕刻得精妙的短语,应为“各具情态”;第三空应填核舟的中间部分,应填“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第四空应填写对雕刻者的精巧技艺表示赞美的词语。

三、18.(1)所以,因此  (2)军队

解析: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1)句意为:所以能够得到人心。故:所以,因此。(2)句意为:异时曾经见到其提军队征赣之固石洞。兵:军队。

19.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至今:到现在;句意为: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20.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21.(1)A.几 B.屡次  (2)A.比得上 B.到了„„的时候  (3)A.完成 B.接近,趋向 

解析:(1)A.“数”在量词“阕”前,用作数词,表示不确指,“几”的意思;B.“数”在动词“谏”前,是副词,可翻译为“屡次”。(2)A.“及”在这里是动词,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B.“及”用在句首,可翻译为“等到……的时候”“到了……的时候”。(3)A.可联系《伤仲永》中“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就”来迁移理解,翻译为“完成”;B.“就”在动词“见”前,是“接近、趋向”的意思。

22.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 

解析:解题时,读懂句子是关键,理解句意才能做到准确断句。如果是在句意不太理解的情况下,也可借助“虚词断句法”或“组词断句法”,“松竹影”“交加”“翠影”可以组字成词,但“加”与“翠”却不能组字成词,故考虑此处断句。

23.“婉”和“妙”都是“女”旁,让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婉”义为“婉转”,“妙”义为“美妙”,“婉妙”二字,写出箫音柔美悠扬、悦耳动听,字里行问洋溢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解析:解题时,句式上,依据示例仿写句子;内容上,要根据“婉妙”的字形和意思来分析。先答出二者都是“女”旁,再分别解释“婉”“妙”的含义,之后抓住“婉妙”是用来写箫音的,写出了声音的宛转悠扬、悦耳动听来分析,还要分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4.示例1 :我感受到自然之趣。夜晩碧空如洗,通透如玉。月光之下,松影、竹影翠色拂面,皎洁的月光直落酒中,干净明亮,杯中月影摇曳生姿。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23.我感受到艺术之趣。“昨宵”月色空明,松竹摇曳,自然之景触发作者创作的灵感,酒酣之际,兴会神到,虽笔墨纷乱,但浑然天成。作者在自然之景中直抵自然之境。“今晨”握笔仿效,却再难企及。看似无意,却肩示自然意趣是艺术创作的真意。 

解析:解题时,只需要抓住一个方面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依据文章中具体语句说出这种感受从何而来,自圆其说即可。具体到此题,可答文中的月光、松影、竹影、怀中月影等自然景物,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趣味之美。

四、25.C解析:本:本源,初始  

26.B解析:B项均是介词,“从”。A项第一个“其”代词,“它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鱼之乐”,第二个“之”动词,到。

27.(1)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2)鯈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28.C解析:“他们的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不合文意。

29.(1)旨:甘美。(2)强:勉励。(3)已:停止。(4)故:所以,因此。

30.C解析:A项:代词,它/动词,到。B项:知道/通智,智慧。C项:都是即使。D项:转折/表递进,并且。

31.(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32.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解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33.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