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愚公移山

发布时间:2019-05-24 18:31:42

十六、愚公移山

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2、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今存《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初读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塞(惩山北之塞)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箕畚 亡(亡以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翻译课文

1方法指导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2、知识积累

1)通 字: 反、惠、亡、厝、陇

2)古今异义:阳、阴、曾

3)词类活用:险、箕畚

4)一词多义:且、焉、汝

5)本文几个常见虚词的用法:

“之”: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间,舒缓语气、代词

“而”: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

“其”:代词、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于”:介词

“以”:介词、连词

6)文言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3、学生试译

4、师生共同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 分析形象,学习精神

(一)愚公精神是建立在其做事的正确方法与思路之上的: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产生移山的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设立移山的

3、聚室而谋,征求支持:有移山的周密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有敢于移山的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有移山成功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总结愚公的形象:他是一个 的老人。

(二)写智叟笑而止之是为了与愚公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他们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做成一件事的;而 愚公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

3、请思讨论考以下问题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5)结果怎样?

4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5.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6.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三、细读理解

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讨论归纳

提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写法点评

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

四、反思收获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五、联想迁移

1、你能想到哪些和愚公精神内涵相同的成语或典故?

2、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请大家自由辩论。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课文

16愚公移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