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

发布时间:2023-02-01 11:27:02

《归途列车》:归途何处?怎样用纪录片来表现在中国已经烂熟的话题:“春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看了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看罢,感慨颇多。事实上影片并没有试图去宏观解释“春运”这个宏大的主题,只是真诚记录了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一个普通却极具代表性的的南下广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工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个中辛酸,不言自明。《归途列车》以情节化的方式来向人们展开叙述,自然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片子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聚焦到了张昌华和妻子陈素琴工作的广州某家制衣厂里,工人们低头在缝纫机上机械的工作,婴儿们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在桌上酣睡,小孩在堆满成衣的街边玩耍,镜头所到之处都显示着一份无奈和一种混乱。2007年年关将至,最让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牵挂的就是能不能顺利买到回家的车票,去见见日思夜想的老家亲人。张昌华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即使再累,但因为即将看到熟悉的亲人和家,一切都变得值得了。影片有强烈的空间对比,广州的繁华杂乱却代表着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前景,四川老家的宁静纯朴却意味着暂时无法摆脱的贫穷落后,复线叙事,给人的冲击感更强。身在老家的女儿张丽琴收到父母送的手机这个新年礼物欣喜不已,她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这个本背负着父母远大理想的女孩儿放弃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执意也要进城打工,对于一心期待子女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的夫妇俩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但言语笨拙的他们劝说必然无果,女儿对未来抱有期待,夫妇俩却忧心忡忡,或许至此矛盾已经开始蓄积,等待爆发。纪录片常常用纪实的手法来纪录过程,自然不能忽视掉细节的捕捉。初进城市的丽琴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烫了一个“洋妞头”,路上的人投来的目光,让她有一种被关注的快感;与朋友的交谈,她口里对父母的只有埋怨“他们只在乎钱”,打电话陈素琴也担心“丽琴不愿意和我说话,不要强迫她。,两代人的积怨与矛盾已然加深。2008年的雪灾对中国南方是一场大的考验,可依然难以打消大家过年回家的心情。拥挤的人群,张昌华夫妇俩是一脸担心和忧虑,不谙世事的丽琴却是满脸笑容,仿佛有种嘲讽与不屑。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影片至此我想应该已经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城镇化的快速进程,缔造了中国“世界工厂”的赞誉,但也彻底改变了乡土中国的生活结构,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希望,反而因为彼此的生疏充满了埋怨和责备。高潮出现在了2008年春节家人一起聊天时,争执不下,当丽琴大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时,隐忍了很久的张昌华动手打了女儿,丽琴不甘示弱的回击似乎是很久以来淤积下的发泄,她对着镜头大喊“你们不是要拍真实的嘛,这就是真实的我。看着让人心疼却自知我们也还无力改变。春节一过,三人再次踏上回广州的火车,夫妇俩心力憔悴,丽琴对着窗外不住的凝视,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换到一家酒吧工作的丽琴稚嫩的脸在夜店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对于她却已没有归去的意义。影片最后即使很心疼丈夫一个人外出打工,但为了不让儿子再重蹈覆辙,陈素琴还是决定回到四川老家去照顾儿子。又一年的春运,依然熙熙攘攘的人群,陈素琴一个人落寞的背影消失在了人群中。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三年的时间纪录、沉淀下了太多的东西。在影片中一个俯拍镜头出现了好几次:黑压压的人群,排着长长的队在等待着可以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归途列车”可真正的归途又在何处,国家发展的步子依然在加快,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付出了太多,可是又收获了多少,他们的前途,他们的未来究竟又在哪里?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张晓波

归途列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