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胡”与“归汉”——《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对比

发布时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入胡归汉”——《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对比
作者:薛凡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
摘要:王昭君和蔡文姬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的故事千百年来相沿不衰,各种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作为戏曲形式也源远流长,明陈与郊所作《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在情节上相映成辉,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词:陈与郊;出塞;入塞
《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是戏曲家陈与郊的单折短剧代表作,剧本均只有一折,然其简短精悍、单纯而集中。这两部剧均选取一个小的生活场景来铺陈出两位主人公的悲情人生,《昭君出塞》不言其死,亦不言其嫁,写至出玉门关即止。《文姬入塞》不言其被俘入胡,亦不言其归汉后改嫁,只选取了文姬得知汉朝派人来接她归汉而与子诀别的场景。作者通过归汉两个片段的描写来抒发两位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着重体现两位主人公的情感,《昭君出塞》被祁彪佳评价为:此剧仅一出,便觉无限低回。《文姬入塞》则被评价:以此入塞,配昭君出塞耳,两者是为姊妹篇。青木正儿亦谓:作者之意,盖欲以此二剧成双璧者。两者不仅在题目上两两相对,在取材和情节上也相似。一、取材于史
昭君出塞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千百年来经过文人和民间的加工和创作,已经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创作链条,特别是1978年曹禺先生创作的话剧《王昭君》在文学界戏剧界引发的巨大反响,使得王昭君这一艺术形象重新聚焦了极大关注。时至今日,昭君已成为民族团结的英雄,昭君的光辉形象历代传承。
关于昭君出塞的记载最早见于班固《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耶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耶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此外班固在《匈奴传》中有:单于自言愿婿汉室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字昭君赐单于关于王昭君的身世生平就在这几段文字中交代清楚了。此后历经数代文人的艺术加工,昭君终于成为历史长河中生动的一个形象。
历代咏昭君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仅就诗词而言,从汉魏至今日就数不胜数,以昭君为主人公的戏曲作品也是源远流长。到了元代,戏曲的发展迎来繁盛期。元朝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时代特征,昭君成为文人们借以抒发内心苦闷的对象。据文献记载,元代有大量昭君题材的戏曲,如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的《昭君出塞》,不过这些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

“入胡”与“归汉”——《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对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