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09 19:59:41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 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 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 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对于手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第三步,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常州张卿养素堂

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 “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对于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意。

4.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 B “朝廷”代指“为官”,“ 闾里”本义是平民、邻居,这里是“退休”。 “朝廷”“闾里”分别指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诗人也并未对其表达同情。

4.答案 磊落刚正,心怀天下。在朝堂之上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清廉自律,淡泊名利。在荣宠面前保持戒慎警醒之心,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勇于自省,重视传承。敢于以人为鉴来剖析自我,并指出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酬赠入手,结合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首联“几人今复振家声”指出了应继承和发扬家风。颔联运用“朝廷”和“闾里”的对比,表达对张卿以清终始的敬佩。颈联“犹慷慨”与“益聪明”描绘出一位老当益壮的致仕官员形象。尾联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处境,一个与“长松野水”为伴,但仍关心国事;一个仍在官场,但以张卿为鉴,告诫自己莫恋荣宠,保持警醒。根据以上分析来总结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即可。

三、(2019江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题目。(9分)

鹧鸪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黄庭:《黄庭经》,道经。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第一句表现了居住地的环境优美而又纯净,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与之相比。

B.下片前三句表明词人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享受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最后两句表明词人抱怨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

6.请赏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案 D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有误,应是较为婉转地表达。

6.答案 “家住苍烟落照间”写出了词人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苍烟”字面已包含着色彩,“落照”中虽没有出现表示颜色的词,但其中暗含色彩,引起人的多种联想。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9分)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边塞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出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8.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 C “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理解有误,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马嘶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8.答案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落下,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来愈浓。

解析 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体会感情,分析所用抒情手法。“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两句借景抒情。当胡笳吹起时,那呜咽的声音充溢着的是悲凉的情调,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而“空城黑”三字,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凄凉之意。这两句在肃杀中寓以悲凉,传达出词人已经蓄满的感情。“秋梦不归家”直接抒情,道出了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写眼前实景,词人欲“归家”而不得,希望于梦中实现心愿,但又无法入睡,只能在“残灯”前独坐,落下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一个“落”字使得境界全出,这是以景结情。

五、(2019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9分)

石柜阁(节选)[注]

杜 甫

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

[注] 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入蜀,途经石柜阁所作。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描绘的画面:石柜阁高耸在起伏的波浪之上,高壁的倒影好像在空中回荡。

B.第三、四句中,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

C.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奇绝的山水景致。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0.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C “痛恨自己生性孱懦”错。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无法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不是痛恨自己的这种性格。

10.答案 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个人境况的不如意,使他无法彻底放松,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伟大胸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最后四句”,锁定答题区间。其次翻译最后四句,了解其大意。答题时可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情感(忧国忧民)。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送董判官

高 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与此同时,还流露出羡慕之情。

C.诗人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

D.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有气势,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案 B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12.答案 勉励友人莫畏艰辛,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关贡献良策,为祖国奋不顾身;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雨后赠斯远

赵 蕃[注]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著名诗人。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宋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发现新春之难,表现了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14.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A “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错,诗人写诗赠友,借自己等待春天的执着坚定,表达对时政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殷切期待和无限希望。全诗的基调应是明朗向上的。

14.答案 (示例)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是说,春天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

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B)

限时:60分钟 总分:63分

一、(2019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郡斋: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当时韦应物任苏州刺史。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的追求。

D.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涵的异同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D “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由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知,诗人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感到十分愧疚,所以“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另外诗歌没有详细描述聚会的场景。

2.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惭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自己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怜悯,含蓄表达出对统治阶层的指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选用一首课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课本中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一般为比较异同,有时给出所要比较的内容,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了比较的内容,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的“自愧”、韦诗的“自惭”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不同之处,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未见百姓疾苦的愧疚,而白诗则是直接抒发对百姓的怜悯。

二、(2019福建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注] 无竞:王无竞,性情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怀:想到,想念。③白首:亦作“白发”。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将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诗歌结尾写诗人劝告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

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4.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 D “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理解有误,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

4.答案 ①“晚岁”双关,既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③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的褒扬。

解析 颈联涉及景物,又涉及“宜”“爱”两个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显然是诗人在借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运用了双关、象征等手法,再联系写作背景作答即可。

三、(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分)

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

王之道[注]

半年不踏轩车路。仿佛过、长桥去。贴水行云风送度。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

黄鹂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

[注] 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二十年,后累官至湖南转运判官。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过去。

B.长桥、流水、高柳、修竹等一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意境。

C.本词“黄鹂休叹青春暮”中的“青春”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含义相同。

D.“出谷迁乔”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

6.有些诗词不仅饱含深情,还暗含哲理。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案 A 由题目中的“有怀”和上片中的“仿佛”可知,上片是虚写,并非真的故地重游。

6.答案 ①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大雨。②这几句词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困难坎坷终会过去,光明必会到来。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词句中的哲理,所以要仔细体会词句意思,揣摩景物的象征意义。同时,联系注释,可知作者曾有一段苦难经历,可从中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2019江西南昌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哭李商隐(其二)

崔 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虚负”“凌云万丈才”“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一生。

B.颔联一问一答。“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暗喻李商隐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的顺序来写,先惜后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8.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 D “誉”即赞赏。首句中“凌云万丈才”是赞赏李商隐的才华。全诗按誉才、惜才、哭才的顺序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

8.答案 上句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暗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下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解析 上句“良马足”“踠”比喻李商隐怀才不遇,“无主”是原因。下句“绝弦”用了伯牙为钟子期罢弹的典故,表达诗人对亡友的哀悼之情。

五、(2019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9分)

陇头水[注]

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

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

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

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

[注] 也有说此诗作者是李咸用。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诗人用行人的彷徨、陇头水的呜咽来渲染大战结束之后整个战场的气氛。

B.诗歌善于运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如颔联用“寒沙”“白骨”“风霜”等意象来表现战场的惨况。

C.颈联实写天气情况:秋日朦胧晦暗,由死去战士的怨气聚结而成的阴云密布天空。

D.本诗是一首五言边塞诗,描绘的场景寒冷阴森,透露出悲惨愁苦的感情色彩。

10.本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C “颈联实写天气情况”错,“由死去战士的怨气聚结而成的阴云”应是诗人的主观感觉,是虚写。

10.答案 诗歌前面三联描写战后惨况,最后一联转为议论,指出边塞将领们不惜以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获取名利和地位。既表达了对士卒的同情,也谴责了那些庸腐贪婪的边塞将领,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 前三联写的是战场上惨烈的场景,最后一联揭示了战争的目的,即边塞将领的功名利禄是用无数条生命换来的,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及对求取功名的不正当途径的谴责,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第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12.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案 D 上阕写的是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

12.答案 ①两首词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②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③两首词都采用意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④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 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 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送张舍人之江东》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义。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多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14.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A 此项属于过度解读。本诗虽写“日暮”,但根据全诗的情感来看,没有到心寒的地步,只是伤感;说“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也实为牵强。

14.答案 ①《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尾联写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②《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表达了诗人满腹才华,却为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