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讲解

发布时间:2020-06-01 13:31:40

一、《在北京的金山上》  

  这是一首根据藏族民歌改编的一首古筝独奏小品。此曲旋律优美,易于唱诵,其五声音阶的级进式发展变化与古筝五声音阶的弦序排列十分吻合,因此,该曲对初学者来说较易上手。另外,乐曲的节奏也较为简单平稳,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主,甚少变化。再者,指法编排也相对比较规整,只有托、抹、勾(即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组合形式。作为启蒙筝曲,《北京的金山上》为初学者走进古筝音乐世界开启了一扇便捷之门。

  此曲结构短小,主题加上间奏共有54小节,其中还包括旋律的低八度重复演奏,这就是说,除去六小节的间奏和低八度的旋律重复,我们只要学好24个小节(4个乐句)就可以了。初学者一般欠缺基本音乐知识和乐曲分析能力,往往因为谱面看起来篇幅较长,而有畏难情绪,其实我们拿到乐谱后应该认真视唱和简单分析一下,这样学习和弹奏时就比较容易了。

  乐曲刚开始就是一个八度和声音程,弹奏时需要我们的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发音,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古筝演奏术语里把这一多指组合指法称之为大撮”(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和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大撮,把大指和食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小撮,把大指、食指、中指同时向手心方向弹奏的组合指法称作套撮,这些都属于多指组合形式),这是传统古筝弹奏中为了加强旋律重音而最常使用的一个技法,几乎可以认为是传统古筝弹奏体系里的八度模式。我们知道,其他乐器在为初学者编排入门乐曲时,弹奏指法的设计常以单指的形式出现,很少有古筝这样的创意,这是因为乐器的结构特点、也是古筝的五声音阶特性决定了的,不能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指序编排。由于这一手法在传统筝的弹奏中极为常见,在以后的民间筝曲的学习中更会时常遇到,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首先要注意演奏时的基本手型:手指自然松弛、虎口微张,指间不宜并拢或者过分打开,指尖下垂,正对将要弹奏的琴弦,手背自然隆起,坚挺有力、不可塌陷,形成半握拳的圆状手形。演奏方法上建议初学者采用贴弦奏法(也有人称夹弹,即弹奏前把手指放置在相应的琴弦上),这样不易错音。弹奏时要借助臂力和腕力,这样才能能够保证音色的通透和圆润。

  古筝弹奏中另外一个常用的指法组合抹托,在乐曲第一小节第二拍上就出现了。这里大二度上行级进的两个音,乐谱上设计是用食指和大指先后弹出的(传统古筝指法符号表里把大指向身外方向弹奏的指法称作,把食指、中指、名指向身内方向弹奏的指法分别叫做,这些都属于单指形式),这种指法连接在古筝的演奏中十分常见。此手法在弹奏中要注意大指的弹出方向,不宜径直向手心发力,而是向斜前方弹出,弹弦得音后大指指尖落在食指外侧,这样就能保证大指义甲相对正面触弦,另外也不影响其他手指的快速连接。

  乐曲第4小节弱拍上下行级进的三个音,采用了大指连弹的指法,古筝术语称之为连托,意指大指利用惯性以贴弦奏法顺序向低音方向弹出。这一手法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易掌握,因为重心向一方倾斜,很容易造成速度的不平均,从而破坏了节奏的平稳。建议初学者在使用这一技巧时采用传统的扎桩手型,即名指或小指在大指弹奏的同时放置在筝首的岳山上,使大指得到相反方向力的支撑,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这首古筝小品原本是一首影响广泛的藏族民歌,因此除了在演奏技法上要有所要求外,还应在音乐表达上保持她的歌唱性。此曲句法十分规整,每6小节为一乐句,句尾要轻奏,以便突出音乐气息的变化。乐曲中典型的藏族风格的节奏要处理的跳跃活泼,使其具有鲜明的舞蹈特点。乐段结束时的音型弹奏时要富有弹性,发音要象跳藏族特有的踢踏舞般结实有力,表现出一种自信、豪迈以及藏族同胞心向北京的喜悦心情。

二、《孟姜女》 

  《孟姜女》是一首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诵的民间歌曲,旋律朴实优美、婉转动听。很多作曲家都以《孟姜女》的曲调为素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筝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篇幅有长有短,程度有浅有深。有的改编成古筝作品后,成功运用了古筝某些特有的技法来丰富乐曲的感染力,使其听来更加如泣如诉、凄美感人。这里选取的是一首特别为初学者设计的古筝小品,手法相对简单。不过在这首小曲中首次出现了上滑音和古筝演奏术语里被称为快四点的指法,值得大家关注。

  我们知道,古筝的指法组合是十分庞杂的。各种组合的称谓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归纳起来十分凌乱。传统的理念是以左右手来划分功能区的,右手司弹,左手司按,因此才有右手言表,左手言心之说。一般人认为,古筝音乐之所以如此美妙动听,感人至深,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左手以韵补声的功能。所谓以韵补声,是指右手弹弦得音后,左手在琴码左侧以等手法作韵,增加琴弦的张力,使音高发生奇妙的变化,以取得荡气回肠凄楚哀怨浅吟低唱百转千回等艺术效果,以韵补声是人们对传统古筝演奏艺术特点标志性的印象和总结。我以为,虽然以韵补声的提法很形象,也很经曲,但字会给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觉,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古筝双手配合演奏时突出的是阴阳,它创造出的声线讲究的是虚实。应该强调它声韵并重的艺术思想。很多学生不注重传统筝乐的变化,我想这可能就是的理念使然。另外,我们不能片面地把等等手法归纳入左手技巧体系里去,因为在有些现代作品里,左手弹奏时是用右手来作韵的,而且弹奏发音现在也早不是右手的专利,现代筝曲左手已经大量参与到弹奏中去了。显然,把等技法归入右手指法体系里,不是十分合理。建议用弹奏体系按滑体系来归纳和细分古筝的各种技法,使大家一目了然,尽量避免古筝指法称谓混乱无序的状态出现。

  在《孟姜女》这首乐曲中,要注意滑音度数的变化。虽然该曲全部使用的是上滑音,但却有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区别。就这首作品来说,上滑音所达到的音高,基本都以相邻的高音弦为准,这是这首乐曲的五声音阶风格和古筝五声音阶的特性决定了的,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谱面并未明示,但还请注意认真区别之。再者,还要注意滑音的速度和过程,弹出的音和滑出的音时值要均等,节奏要平稳。演奏滑音时手、腕、臂、身应该充分配合,不能仅仅依靠手指的力量,不然不但难以达到所求的音高,而且会给整个身心带来不必要的紧张。

  从第三行开始,音乐发生了变化.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出现,创造出一种急切而又紧张的氛围。谱面标明了”(大指)”(中指)”(名指)”(大指)依次快速奏出,这就是江浙筝派称为快四点的组合指法。这一指序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是古筝传统技法体系里较为常用的套路。由于此技法在演奏时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耐力,因此还需有正确的方法加以训练。掌握好这个技法的关键,是处理好大指与其它手指的关系。从手的构造上来说,大指处在其它四指的对面。看起来虽然孤单,但作用却极其重要。有了大指从另一个方向带来的力,我们才能方便地拿捏起东西来。古筝的各种指序编排,都是利用大指和其他手指的关系来进行的调整和转换,不断化逆为顺,从而顺利完成音乐的表现。快四点的弹奏要点,就是要协调好腕力,充分运用大指与中指、大指与食指的连接形成的一来一回的钟摆式摆动,利用其惯性,使快速弹奏变得轻松和连贯。

  孟姜女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其坚贞的个性、苦难的经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到这些艺术表达上的特点,即使是快四点技法,也不要过于华丽和炫耀,深情、哀婉应该是这首作品的音乐基调。

三、《关山月》  

  《关山月》是一首根据古琴曲移植的古筝作品。该曲原为汉横吹曲中曲目。据考证,琴曲《关山月))传自诸城王氏,据说是王鲁宾等人根据民间歌曲改编而成,当代音乐理论家扬荫浏先生后来以李白的同名诗为琴曲配歌,用以表现征人思归的情绪,影响广泛。改编为筝曲后,保留了乐曲风格古朴苍远、荡气回肠之意象,表现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大气势以及征人独处边塞冷月,对故乡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这首乐曲中值得关注的技法有三:首先是左手慢的运用,其次是右手大指托、劈手法的组合运用,再者就是乐曲开始的右手中指连勾”(“连勾与上一节提到的连托除了中指、大指运指的不同,再一个就是音阶方向的不同,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以及八度双托手法的使用。为了营造深沉旷远的氛围,乐曲一开始便是右手中指在倍低音区用连勾的技法缓速上行,勾勒出明月出天山的意境,随后是左手在主音“do”上看似不经意的慢吟,从容而有度,一下子便使音乐显得格外庄重、开阔。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中指连勾时要用贴弦弹法连续奏出,不要离弦单弹;左手切忌使用速度较快、幅度更大的等手法,以免使音乐显得局促和零乱。适宜表达那些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作品,却不宜表达稳重古典的乐曲。这一点,我们在以后讲解高级别的筝曲时将会再一次提到。

  在第二行第二小节的三四拍上,托、劈连用的手法非常有特色。很多人认为,此处的托、劈为了减少负担也可以用抹、托替代,这也许是权宜之计,考虑到这首作品的风格和艺术效果,我建议还是托、劈连用为好。抹、托只有同音重复而无虚实变化,平稳有余而变化不足;托、劈连用却有了同音同指不同的阴阳之比,音色显得多彩而富有动感,而且的反向指法也更适宜营造苍老古朴的氛围。

  第二行第一小节强拍上的八度双托手法也是第一次运用到的手法,这一技巧在北方风格的筝曲中极为常见。双托连托这两个概念有时会引起大家的混淆,其实它们有本质上的不同。双托是大指两弦同奏得双音,而连托却是大指依序一弦一音奏出。双托更具强度上的意义,连托更具时值上的意义,两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关山月》是一首具有文人气息的古典乐曲,有不少古琴曲的风格特点,演奏时气息要沉稳大方,不可为追求熟练而盲目将速度提升,这势必会破坏整首乐曲的气氛和艺术风格。

四、《穿花蜂》  

《穿花蜂》是一首活泼轻快、充满诙谐情绪的山东民间乐曲,此曲主要流传在山东聊城地区。乐曲表现了可爱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间忙碌穿梭的欢快场面,趣味盎然。乐曲篇幅较短,但体现了山东筝的基本特点和韵味,是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首速度较快的古筝小品。

这首曲子在几个方面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第一,乐曲第一小节弱拍上后十六分音符的时值要准确,避免弹成三十二分音符,也就是说连托与花指奏法要区别开来,切忌由于连托速度太快以至变成了花指,或下一小节的前倚音;第二,第四行第二小节强拍上的十六分音符快速托劈要与短摇区别开来,切忌速度太快以至于音符过于密集,成了短摇的效果,要保持快速托劈技法的颗粒性;第三,建议此曲采用传统的扎桩贴弦奏法,尤其是二十七至二十九小节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托劈”的处理,这样便于弹奏,声音也能得到保证。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当在句子中做强弱变化时,切忌速度随之提升。因为“强”与“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乐元素,“强”属力度范畴,“快”属速度范畴,两者不可混为一谈。《穿花蜂》是一首情绪活泼欢快的作品,在做各种音乐上的变化时要注意节奏的平稳和流畅,不能忽快忽慢,让人难以把握。

五、《小黄鹂鸟》  

有人问,《小黄鹂鸟》这首作品比较简单,手法单一、篇幅短小,应该做为第一首开手曲,怎会安排在这里?大家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有四个乐句、十八小节的没有任何华丽装饰手法的小曲而已,怎会放在复杂多变的《穿花蜂》之后呢?但换个角度考量一下,发现这样的安排还是颇具匠心的。因为这首小曲重点涉及了构成音乐的四大元素之一:音色。大家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绘画有色而声音是无色的,但我们在讲到对声音的感受时为什么会不自觉地用到了明亮、暗淡、光滑、滞涩等等富有视觉和触觉感受的词汇呢?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我们在倾听音乐时不知不觉把对视觉、触觉、味觉等等各种感受通过联想汇聚在一起,作用于内心,因而声音也有了色彩,也有了传情达意的特殊功效。如此看开,学会了创造丰富的声音色彩,调制丰富的音色颜料对一个演奏家的艺术表达将会带来无穷的能量。单一的色彩、毫无想象的音色是演奏者的大敌,它会使我们的艺术毫无生机。当然色彩不只一种,什么样的乐曲,什么样的风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选择,有关这个话题我将在以后的讲解中再次提到。

《小黄鹂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内蒙民歌,曲调优美抒情,略带感伤,表达了漂泊的旅人如同孤苦无依的小黄鹂一样,带有淡淡的思念家园的酸楚心态。这首乐曲在声音的要求上,不宜太过明亮,这就要求我们能触弦时稍深一些,运力含蓄一点,拨弹片尽可能以正面触弦,力量也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质量,以达到《小黄鹂鸟》所要求的抒情、感伤的艺术效果。

这个小曲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对气息的控制。气息通常指的是气口、呼吸、韵律等,其实也就是对乐节、乐句、乐段等的划分。生命是靠呼吸维持的,没有了呼吸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同样,音乐气息的调整,对音乐的完整表达也至关重要,自然贴切的艺术处理,离不开对句法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宏观和微观上对段落和章节上的划分。唯其如此,音乐才有生命,才能以合理而又自然的方式绵延向前。

就这个作品来讲,它只有四个乐句:1~4、5~8、9~10,前三句全部是四小节为一句,只有第四句是六小节,带有总结和感叹的意味。明白了这个句法的划分,将会对理解和掌握这首古筝小品带来很大的帮助。

六、《十杯酒》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南国音调的潮洲“轻六调”筝曲,有关“轻六调”的具体概念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我们现在只要知道“轻六调”的音阶特点主要是由完整的传统五声音阶构成的就可以了。“轻六调”的筝乐作品有时也会有其他偏音以辅助音的形式出现,并不影响传统五声音阶的基本结构特点。

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因受到当地地域、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地方的民间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律特点,这就如同各地的方言,声、韵母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讲平仄,不论声调,势必会造成“南腔北调”的乱局,让人莫衷一是。比如《十杯酒》这首乐曲就要慎对4和7这两个左手求得的所谓“二变”之音,如果以十二平均律做参照,这里的“4”就要略高,而“7”则要略低,这样才能符合当地人的“耳朵”,才能符合潮洲音乐的音律特点,虽然这两个在此作品中是以偏音出现,但要认真对待,因为从某种角度讲,格和韵味。

此曲在“按滑技巧”处理上也颇具特点,主要体现在点音的运用上。潮洲古筝的点音其实就是快速的上回滑音.它和河南筝的点音有很大的不同。河南筝的点音是双手同时出击,有快速下滑的意味,而潮洲筝的点音却是右手弹弦得音后左手随之点按,使筝弦发生向上波动而又回落的变化轨迹,第五小节切分音之后的箭头向下的符号就是要的这个效果。另外,潮洲筝与北派筝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甚少使用小三度上滑音,即使偶尔使用,也不像其他流派那样滑音空间如此之大,它只是一带而过,并不刻意停留。这一特点,在我们以后学习北派筝曲时请大家注意对比参照。

这首乐曲在句尾多次出现同音重复,比如第二行的第l、2小节,第三行的第1、2小节等等,都是在大指、中指“大撮”之后紧接大指“托”的同音重复弹奏,民间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垫字”。潮洲艺人在处理这一手法时,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从弹弦位置来说它有里外之分,大撮靠近岳山,在外,单托靠近琴码,在内,弹奏时先“撮”后“托”,潮洲民间筝家形象地称之为“登堂入室”;第二,弹弦位置上的变化带来音色上的对比,从音色来说,一明一暗、一刚一柔,使音乐富于韵致,别有情趣;第三,从力度上来说,撮较强,托则弱,使音乐跌宕起伏,富有变化。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细微差别,将会对我们下面进一步了解全国各地不同流派的古筝音乐大有裨益。

七、《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一首十分优美深情的云南弥渡山歌。曲调自然流畅,节奏自由洒脱,音乐富于幻想。乍一看此曲在句法结构上似乎显得有些凌乱,但稍微推敲就发现实际上它的句法极为精巧,长短适宜,富于变化,散而不乱,一气呵成。从音乐构架上它十分符合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音乐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小河淌水》的起句是只有四小节的音阶逐渐爬升的短句,表现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情境,因此节奏上要处理得开阔旷远,不宜急躁,只是在第二小节的弱拍和第三小节强拍的叠句上稍有推动即可。承句是五小节,音调深情而又略带感伤,音阶呈下降趋势,表达了一种思念眷恋的情感。转句句法有了更大的扩充,是有七小节的不规则的句法,散而不乱、张驰有序、节奏自由、情绪激动,似乎是主人公急切而又渴望的表白。这里托勾技法的重复使用十分巧妙,使音乐听起来绵延不绝,犹如热切的倾诉和滚烫的话语。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技法并不易掌握,因为此前我们学习最多的还是先勾后托的技法。在练习这一手法时请大家注意大指的弹奏方向,不要一味向手心方向运指,应该是斜前方,停留在食指外侧,这样才能保证义甲的触弦角度,同时又不影响食指的弹奏线路。最后的合句是承句的重复,情绪仍旧充满了思念和眷恋,只是更为深切而已。乐曲是在深沉的低音上结束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向往。

  这首小曲大家要格外关注的是音色和节奏。总体来说,这首乐曲的音色应该定位在晶莹剔透,富于幻想的理念上;节奏要有一定弹性和伸缩的空间,表达一种自由浪漫的音乐气质和波动的真挚情感,富于山野气息和随意挥洒的情趣。

古筝曲讲解

相关推荐